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公德的影响

2020-08-28王康

西部论丛 2020年9期
关键词:影响作用社会公德研究分析

王康

摘 要:在当代社会发展环境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中蕴含的道德意趣与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承载的传统美德,逐渐丧失了基于独立人类个体生活实践体验过程加以相互联结的渠道,在社会公德治理工作机制遭受阻塞问题条件下,整体化的社会意志将会呈现出消沉状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广泛引入运用,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公德治理的传统运作模式,需要结合真实面对的时代历史背景,择取和运用适当策略展开控制干预。文章将会围绕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公德的影响,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影响作用;研究分析

新中国成立71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正确领导之下,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事业接连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事业的历史进程之中,尽管我国民众在思想道德修养层面已经呈现出了积极正向的演化趋势,但是從宏观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现有的公民素质水平和社会文明整体层次尚未实现与经济发展事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事业现代化水平之间的相互契合。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推广普及运用,我国逐渐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客观上给社会公德治理事业施加了深刻影响,需要择取和运用适当策略展开调整干预。

一、社会公德的基本理论内涵

从宏观性层面展开阐释分析,独立公民个人在解决处理自身情感关系问题、婚姻关系问题、家庭关系问题过程中所展示的道德观念,以及与公民个人基本思想品德、公民个人日常化工作生活作风相对应的能够反映揭示特定阶级群体,甚或是特定民族群体的共有利益的道德观念,通常都应当被称作社会公德。基于宏观性层面之上的社会公德,有时也被部分研究人员称作共同道德,其内容可以被具体划分为国家道德层面、国民公德层面,以及职业道德层面等多个具体层面,且与私德在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上构成相互对立关系。

从历史文献记载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梁启超撰写的《论公德》,以及徐特立撰写的《论国民公德》都曾经发挥过极其显著且深远的实际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有部分研究人员在分析讨论“社会公德”问题过程中,引入并且提及“公德”概念范畴,或者是“国民公德”概念范畴。

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发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件,以临时宪法的地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应当遵从的社会公德规定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该文件以法律约束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社会公德基本规范展开了界定和确认,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极其深远的实践影响。

在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版《宪法》遵照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执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我国民众正在展示的基本公共道德表现状态,将“五爱”的内容构成展开了调整,继而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国民应当遵从的社会公德规定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开展宪法修订工作过程中,在社会公德建设层面引入增加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内容,其实际表述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两份重要文件之中,都明确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视作开展社会主义国家公共道德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指向,同时上述两份官方指导文件之中都没有提及“公德”概念范畴,或者是“国民公德”概念范畴。

而从狭义性层面展开阐释分析,社会公德是人类群体在长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处在兜底层次的公共生活指导规则,是现实社会环境中指向公共生活领域的一般性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层级、家庭美德层级,以及个人品德层级相对比,社会公德层级处在道德金字塔的最低端位置,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规范内容构成体系之中占据着最为基础的层级。

遵照2001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谓社会公德,指涉的是公民在具体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公共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遵照和执行的基本行为指导准则,其在基本的内容构成方面,广泛涉及和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对社会公德治理工作的改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开展社会公德治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在于“共同治理”,要借助于针对现实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种类多样的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共享,调动和促进来源于现实社会之中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介入社会公德治理实践进程,逐步实现资源协同目标、制度协同目标、方法协同目标,形成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承担责任、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履行责任,以及具备多元互动特点的社会公德综合治理实践格局。

第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公德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基本主体不再仅仅归属于政府,社会公德治理工作需要在政府主体、企业主体,以及公民个人主体的协同参与、相互互动和交流反馈过程中具体加以完成。

第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公德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客体发生了深刻转变。独立社会民众不再被视作社会公德治理工作进程中的被动接受对象,其身份定位逐渐从原来的“自然人”转变成“单位人”,甚至是转变成“社会人”,在逐渐向“治理主体”进行身份跃迁过程中,基于道德责任层面渐次从“他治”状态转变成“自治”状态,甚至是转变成“共治”状态。

第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公德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基本手段发生了显著改变。社会公德治理工作以往开展过程中运用的法律法规条文,以及政策文件等硬性手段,逐渐转变成以道德协商、道德教育,以及道德熏染为代表的软性手段。

第四,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公德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既往以政府为主导的具备单向度特点的治理干预模式,逐渐转变成经由政府主体和社会公民主体共同参与背景下的双向度互通治理干预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组织推进社会公德治理工作,应当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理解现实社会环境所发生的具体变化,全面关注我国民众在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遭遇的具体情况,借助于对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恰当运用,积极制定运用科学合理的社会公德治理工作方案,获取和实现优质且良好的工作效果。

结束语

综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知道,社会公德理论体系和社会公德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事业推进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公德治理工作的内容构成和实施机制均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迫切需要选择和引入恰当措施加以改良调整。

参考文献

[1] 路博琳.试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重要性[J].农家参谋,2020(04):296.

[2] 陈绪龙.传统家风融入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0(04):10-12.

[3] 唐彤东.户外媒体如何提升社会公德建设——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户外传媒有限公司为例[J].传媒,2019(20):75-76.

[4] 赵吉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9):76-77.

猜你喜欢

影响作用社会公德研究分析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肾动脉支架术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新劳动合同法视阈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影响作用
“仁爱”与职业教育
谈谈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