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2020-08-28房可欣李梦梦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综合整治公众参与美丽乡村

房可欣 李梦梦

摘 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要求。文章旨在对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基于该战略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背景和现状,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该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总结归纳法,对不同角度的农村发展背景及人居环境治理研究进行综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较低,应进一步加深环境整治工作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相关研究,找到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整治意愿的途径,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公众参与

一、研究背景: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要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点难点还是在农村。早在20世纪末,林毅夫针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提出要唤醒农村的消费市场,倡导开展“新农村运动”,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提出“新农村建设”,并把此项任务作为“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号召之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以浙江安吉县为榜样,众省市纷纷效仿并付诸实践,全国刮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风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此政策导向之下,人居环境整治的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资金使用愈加合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领导力量。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人居环境概念是在城市规划思想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人口的大量涌入同时带来了众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大批学者开始重视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优化,其中以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和盖迪斯(Patrick Geddes)的人居环境区域观念为代表。直到20世纪中期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创立“人类聚居学”,他指出城市和乡村等人类的居住区是一个整体,其本质就是“人类聚居”。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开始关注人居环境问题,并认识到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方面,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开始建立。2000年以后,人居环境规划公平性被广泛关注,自此,人居环境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农村人居环境

长期以来,城市人居环境一直广泛受到学者的关注,而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学者对农村人居环境内涵的理解基本都是建立在吴良镛教授对人居环境的定义之上,再结合自身对农村的理解做出的解释。农村人居环境狭义上是指村民居住的空间环境,广义上来说就是村民从事生产生活的空间系统,包括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是由物质和非物质环境共同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学术界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集中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这既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的探索,更有丰富的案例评价。遵循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括环境要素、生态要素、人居环境建设和公众满意度四个方面的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有学者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直辖市、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出现东部片区高于西部片区的特征。了解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积极促进作用。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次获得高度关注。国家层面积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動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基础政府在城乡环境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城轻乡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政策与经济政策不足的双重问题。认为,农村生态治理工作中,政府的工作重点往往是城镇,导致农村生态治理出现理念缺失、资金投入低、技术支撑差和机制保障能力弱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政府供给与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以及农户对环境意识淡薄这三个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其中对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表明,农民作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之一,尽快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是农村环境建设的根本。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理性人的经济行为,行为发生的动力在于其自身利益的诉求。农民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之一,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界对人居环境建设公众参与的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垃圾的管理水平日渐完善,但面对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产量,仅凭借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管理目标,借助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当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程度低,公众是否愿意参与环境治理取决于自身利益得失。因此,提升农户环境关心意识、规范农户认可的法规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信任氛围,对于农村垃圾治理有积极作用。

三、结论

要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落脚点在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在这一进程中,需要政府引导和激励公众组织非政治性的团体,以多元的团体形式参与环境保护,并且通过专业化培训,提升社会团体的专业化程度,形成政府-公众参与良性互动,发挥环境治理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2] Doxiadis C A.Ek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Athens Publishing Center,1968.

[3] Doxiadis  C  A.Ac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s. Athens  Publishing Center,1975.

[4] 郜慧,金家胜,李峰等.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6):835-843.

[5] 孙勤芳,赵克强,朱琳等.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1):39-43.

[6] 顾康康,刘雪侠.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5):385-392.

[7] 于法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2):34-49.

[8] 王树文,文学娜,秦龙.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42-148.

[9] 贾亚娟,赵敏娟.环境关心和制度信任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9,41(8):1500-1512.

猜你喜欢

综合整治公众参与美丽乡村
关于城镇建成区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的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关于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思考
资源型城市环城矿山排土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