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风格战争片创作与运作的开放思维
2020-08-28祁海
祁海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的社会人文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各方水土孕育的文艺作品也各呈异彩。广东人生活在开放地区,思想格外开放。广东人务实求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兼容并蓄,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善用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广东电影人也具备这种个性,拍摄主旋律战争片的观念也很开放。
广东电影界拍摄的战争片不多,在1958—2018年这60年间,反响较好的粤产战争片只有四部(均是珠影作品)。数量虽少,但都有特色,敢于创新,善于博采多种艺术门类之长丰富作品的表现力,都有一些“全国首创”的亮点:《逆风千里》(1963年)首次在银幕上表现押解俘虏的战斗故事,描写我军小分队押解被俘的敌高级将领冒险穿越敌占区,并识破混入小分队企图营救俘虏的特务,将战争片、惊险片、动作片与谍战片巧妙融合;《走出硝烟的女神》(2000年)的题材独特,描写一群行动不便的解放军怀孕女兵如何穿越敌军封锁线到安全地带,将战争电影、女性电影和抒情电影巧妙融合;《复仇的女人》(1992年)的题材新奇,据史实描写海南岛的抗日娘子军与日本娘子军展开一场女人之间的战争,将女性情仇故事与动作片、情感片、风光片巧妙融合;歌颂华北抗日军民的《烈火金钢》(1991年)首次用现代电影手法翻拍红色经典,将当时最新的枪战片、动作片、剪辑技巧、光影造型巧妙融合。
2019年10月,广东盛视文化影视有限公司等单位推出新电影《太阳升起的时刻》。这是广东电影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大型战争片,同时也是一部观念很开放的创新之作,在我国的重大战役题材影片中有较大的突破。《太阳升起的时刻》以1949年的衡宝战役为背景,表现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湖南衡阳宝庆地区与国民党军桂系军团展开决战的英勇故事。又是描写解放战争的战役?许多人为这部电影担心,论衡宝战役的战争规模和《太阳升起的时刻》的制作条件,都远不及表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大决战》《大进军》等巨片,能拍出新意吗?《太阳升起的时刻》的出品方胸有成竹,因为衡宝战役于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展开,是一场与开国大典同期进行的重大战役,在军史上绝无仅有。
《太阳升起的时刻》根据这一史实,在银幕上首次展现了罕见的动人场面: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解放军部队在衡宝前线阵地架起大喇叭实时转播开国大典盛况——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庄严宣告在同一时间响彻北京城和华南大地,天安门礼炮声与南方战场的火炮声共鸣,雄壮的国歌声中,解放军“尖刀连”的青年战士们高举绣着“新中国”三个大字的连旗奋勇冲锋,前仆后继,和顽敌殊死搏杀,在敌坦克上竖立血染的战旗……这就与众不同了。许多“史诗巨片”为求真实,只运用纪实手法,拍得太实,有史无诗。而《太阳升起的时刻》描写10月1日的战斗,运用平行蒙太奇剪接技巧和声画结合手法,“战争与和平”的场景交叉出现,遥相呼应,反差鲜明,既写实又写意,展示人民战士为建立新中国英勇献身的美好理想,十分壮丽动人,令观众感悟“太阳升起的时刻”之深广内涵。纪实风格战争片很少采用这种充满抒情诗意的时空跳跃交错结构方式,该片的构思和立意因而就有别于以往的重大战役题材影片。
这场高潮戏,仅是该片善于糅合多种艺术手段的亮点之一。现代电影艺术有三大流派:影戏美学、影像美学和纪实美学。影戏美学的强项是故事好看和表演生动,影像美学的强项是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纪实美学的强项是生活氛围特别真实。这三大流派各有长短。《太阳升起的时刻》继承了广东电影人开放兼容的优良传统,没有那么多自我束缚的清规戒律,只要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不管它是哪一家哪一派,都拿过来为我所用,在一部电影里,可让影戏美学、影像美学、纪实美学交融互补,熔铸成一种新的南派电影语言,实现“1+1+1>3”的效果。
开放观念之一:善于汲取影戏美学精华
《太阳升起的时刻》表现衡宝战役,并非像流水账叙述般展览战役过程,它重视戏剧性,故事、人物都有戏。在塑造人物方面,展现重大战役的国产片,过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的《南征北战》《上甘岭》《红日》等,我军官兵形象以营连基层指战员为主体,高级指挥员只到军师级,并且多是虚构的;一种是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拍摄的《大决战》《大进军》等,格局大逆转,多是以真名实姓的我党我军最高领袖人物为主角,基层指战员是小配角。《太阳升起的时刻》大胆开辟第三条路。
该片编剧、导演在收集创作素材的过程中,令他们震撼的是,参加衡宝战役的许多青年战士,风华正茂,特别向往美好未来,但在即将踏入和平年代之际,他们却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该片编导决定突破《大决战》《大进军》的模式,既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以及第四野战军高级将领,但全片主要篇幅,是大力塑造我军一支连队的小人物群象。该片描写我军年轻官兵,引入“青春片”手法,突出亮丽活泼的青春气息,如大智大勇的连长李树青、猎户出身的快枪手刘三柱、爱吹唢呐的司号员小唢呐、勇猛的大个子机枪手李大憨、精通刀法的陈铁芽、从胆小变勇敢的连队文书“眼镜”、美丽聪慧的战地报道员贺小麦……该片凸显年轻人的天性:有的战士荣誉感特强,能在连队自编的连史上记下一笔就得意洋洋;有的战士争强好胜,讨论方案或争当狙击手都各不相让;有的战士富于幻想,最希望回乡娶个好老婆美美享受农家乐……这些战士形象并非高大上,但都真实可爱,其青春活力和文化氣息,都超越许多战争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些青年战士积极参加全国的国旗设计征稿(作品虽幼稚,但充满真情),并制作了一面绣着“新中国”三个大字的红旗作为连旗,在10月1日的激烈战斗中,文弱的学生兵“眼镜”高举连旗呐喊冲锋、女报道员贺小麦也勇敢地拿起枪、本想复员回乡生娃传宗接代的独生子“小唢呐”为救战友而光荣牺牲……
饰演这些20世纪40年代年轻战士的演员,都是当代时尚青年,虽与剧中人物生活的年代相距几十年,但他们都能进入角色,无论外形、气质、表演都很到位,毫无奶油脂粉气,质朴纯真,有“兵”味和历史感,令笔者大为惊喜,因而记住了这些新人的名字:任帅、路晨、蓝飞洋、释臣伟、马子洛、杨俊生、王安江等。当今的电影观众主体是年轻人,《太阳升起的时刻》塑造一批普通战士青春形象,令年轻观众感到特别亲切,大大缩短了历史与当代人的心理距离。
《太阳升起的时刻》以写小人物为主,但仍有大史诗气派,是因为该片也描写了一些真名实姓的著名歷史人物,重点刻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以及国民党军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形象。一些重大战役题材影片描写国、共两军将领,老是开会,多是谈政治,即使讨论作战也很少谈兵法韬略,敌军将帅的军事智商太弱,故事情节就较平淡,可看性全靠战争大场面。《太阳升起的时刻》与之相反,借鉴了经典军事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构思。衡宝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支劲旅展开的大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是威震辽沈平津的名将,但他的对手——桂系军团总指挥白崇禧,并非等闲之辈,他向来用兵诡诈,是号称“小诸葛”“白狐狸”的国民党常胜将军。
《太阳升起的时刻》细致描写了国、共双方高层将领如何斗智斗勇。该片描写白崇禧命部队假装败退,我军一个师轻敌冒进,结果在青树坪中了白崇禧布下的埋伏,伤亡重大。但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临危不乱,破获敌特秘密电台之后不露声色,利用这个电台给白崇禧发假情报,假装遇挫之后一蹶不振,设下诱敌追击之计,让“白狐狸”上当,结果敌军五个精锐师落入陷阱,全军覆没,最后的赢家是我军。
该片细描了两军精英将才的用兵谋略,尤其是大胆触及我军高层指挥员的严重失误,敢于激化戏剧矛盾,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大大加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开放观念之二:善于汲取影像美学精华
《太阳升起的时刻》的制作费只有5000万元,拍摄周期只有60天,其战争场面不可能像《大决战》《大进军》那样宏大,但因为有新特色,同样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该片的战争重场戏是开篇的天津之战和高潮戏的衡宝之战,这两场戏最亮眼的战斗动作不是常见的冲锋拼刺刀,而是“步兵大战坦克”。坦克是来势凶猛的庞然大物,血肉之躯如何对抗钢铁战车?视觉造型的巨大反差,特别具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如展现坦克从人的身上碾过,展现身上中弹着火燃烧的“火人”在奔跑,都很惊心动魄,动作和造型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强。该片表现打坦克的两场戏并不雷同,天津战场打坦克的精彩动作是连长李树青从平地跃上坦克,在炮塔外面与坦克兵厮打格斗;衡宝战场打坦克的精彩动作是李树青从高处飞身跳向坦克,并闯入炮塔内向敌军开炮。打坦克的戏显示了我军狙击手的奇功绝技,甚至用特效手法表现子弹准确射进坦克瞭望孔射杀坦克兵。
在70年来的国产战争片中,表现“步兵打坦克”最细致的影片,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刻》。该片打坦克的戏有11台摄影机用不同机位拍摄,在一个场地可布置110个爆炸点,后期还做了2000多个特效镜头,因而有力地渲染了战争气氛。该片的剪辑技巧达到一流水平,战争场面用大量短镜头,节奏快捷利索,长短恰到好处,令人紧张,又不会眼花缭乱。
该片的画面造型还有一大亮点,道具设计颇有特色。有几个贯穿全剧的道具,如绣着“新中国”三个大字的尖刀连连旗,记录尖刀连大事记的“连志”记事本,都特别能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军英雄集体的青春气息和时代感。该片还通过一件“有声有色”的道具,塑造了人称“小唢呐”的连队司号员形象。“小唢呐”第一次出场,是我军与敌军紧张对峙时,他突然吹响欢快的唢呐曲,敌兵莫名其妙分了神,被我军击倒,充分显示了小战士的机灵。在影片高潮戏的激烈战斗中,小唢呐发现一群敌兵要袭击尖刀连旗手刘三柱,当时小唢呐已身负重伤,无法向敌人开火,他急中生智,用最后的气力吹响唢呐,将袭击刘三柱的敌兵都吸引到自己这边。观众没记住这名青年战士的姓名,只记住了他的外号“小唢呐”,反而使他成为银幕上众多司号员形象中最令人难忘的小兵,这支唢呐就成为刻画人物独特性格的典型道具,具有剧作意义。
开放观念之三:善于汲取纪实美学精华
《太阳升起的时刻》力求好看,但不会胡编乱造,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该片的重要内容都有史实依据:
如我军大部队在青树坪中了敌军的埋伏而损失惨重,这来自一段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敌军将领白崇禧确实能征善战。影片描写青树坪血战,分寸把握得很好,既尊重历史,也不会因此美化反派人物和贬损我军形象。
该片描写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陈云给第四野战军领导写信,反映第四野战军战士刘三柱的父亲和两位哥哥都为革命牺牲了,家中只剩下失明老母亲,陈云建议部队保证这名普通战士的安全,让他复员回乡为老母亲尽孝。这一非常人性化的情节,并非抄袭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而是确有其事,取材于陈云同志在东北工作时的真实经历,很感人。
该片还出现了一位罕见的“罗盘将军”——国民党军第三兵团司令张淦,他每次商议军机大事都要拿出罗盘算一卦。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这么迷信?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影片是不是用漫画化手法丑化国民党?这可不是胡编。张淦并非虚构的人物,他是桂系中将,作战凶猛,但一生迷信阴阳风水,随身带卦具与罗盘,白崇禧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罗盘”。银幕下的张淦结局很有趣:他在衡宝战役兵败被围困,问卜探吉凶,卜卦称有援军赶到,话犹未了,来了一支军队,却是解放军,张淦当了俘虏。《太阳升起的时刻》塑造这位真实的败军之将形象,颇有讽刺意味。
《太阳升起的时刻》的场景、化妆、服装、道具、特效,真实感也很强。曾亲历衡宝战役的第四野战军老兵看了《太阳升起的时刻》都说拍得真实,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著名军史专家肖裕声将军对该片的军事素质、战术动作设计给予高度评价。
开放观念之四:汇聚南北精英合力打造南派艺术精品
《太阳升起的时刻》的开放观念,不限于创作技巧。
有人认为,南派电影要体现南派风格,就必须由广东电影团队打造。这种思维定势能否打破?《太阳升起的时刻》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电影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第一出品方是广东盛视文化影视有限公司,珠江电影集团是该片联合出品方之一,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的多名专家参与该片的策划,广东作家陈英闻是该片编剧之一。广东电影人思想活跃,敢于冲破电影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尤其是在策划方面(如选材、定位、布局、卖点设计等)能严格把关:
(一)许多人曾认为片名《太阳升起的時刻》太文雅,要求改为《衡宝战役》或《决胜》,广东电影策划专家认为:“战争片片名为什么就不能破格?”坚持用《太阳升起的时刻》。该片上映后,观众和评论家都认为片名很好,画龙点睛。
(二)该片曾根据某些领导意见在开头结尾添加了第四野战军老兵在2019年庆祝国庆70周年的镜头,很生硬,广东电影策划专家认为这是画蛇添足,与影片艺术风格不协调,降低了作品档次,坚决要求删掉,这一意见被采纳。
(三)有人认为写衡宝战役的电影不用写天津之战,影片一开始就要写我军进入湖南,广东电影策划专家不同意,认为影片开头有一场火爆的天津之战,一下就能抓住观众。冰雪北方和葱翠南方还可拉开画面造型的变化反差,使影片的可看性更丰富多彩。
一部电影光是有好的策划思路还不够,还必须有过硬的制作质量、创新意图才能成功实现。广东现有的电影制作团队都不擅长拍摄大型战争片,《太阳升起的时刻》出品方没有强求用广东团队,而是面向全国广纳人才。该片摄制组的主创大部分来自北方,导演是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东北籍优秀导演安澜,他曾执导《夜袭》《上将许世友》《曾克林出关》等多部获奖作品,在拍摄战争片的艺术、技术和制片管理方面都有丰富经验,他带领的精英团队,不用耗费巨资,又快又好地完成了《太阳升起的时刻》。这部影片的南北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因而成功实现了主旋律战争片的新突破。广东省电影主管部门和《太阳升起的时刻》出品方,不仅创作观念开放,运作模式也很开放。
也许有人认为,《太阳升起的时刻》非岭南题材,制作班子以北方电影人为主,算不算南派电影?这就引出一个学术探讨话题:南派电影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什么?若是粤籍编导拍摄的广东题材电影,称为“南派电影”,谁都不会有疑义。但是,许多被公认的南派电影,其题材和主创人员,不一定都有广东标记。如广州题材的珠影作品《雅马哈鱼档》,编剧章以武、导演张良都不是广东人;潮汕籍导演伊琳执导的珠影作品《大浪淘沙》,写的是山东、湖北和湖南的故事;《烈火金钢》写的是北方抗战故事,编剧江浩、导演何群也非粤籍,但该片是珠影作品,创作思路与传统的北方题材影片大不一样,这就体现了广东电影人开放、求新、务实、善谋、精细的精神,我认为该片是一种新型的南派电影。《太阳升起的时刻》也属于这一类影片。
“南派电影”的定义,应与时俱进,其地域文化特征,不能只看故事发生地点、剧中人物籍贯和影片制作团队有没有贴岭南标签,更重要的是,要看影片有没有体现岭南电影人的独特个性。
(作者单位: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