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精神教育实践探析
2020-08-28郭振宇
郭振宇,史 策,方 芳
(1.安徽农业大学 人事处,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3.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031)
我国移动互联网自2000年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时间,在个人日常工作、生活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1]。在我国,大学生正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给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安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网络思想阵地进行“大别山道路”精神教育,探索出一条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大别山道路”精神教育实践的研究意义
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安徽省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安徽省地方经济发展与“三农”事业,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战略,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 “三农”的“大别山道路”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以胡承霖、宛志沪等为代表的学习典型,激励并影响着一批批安农学子不畏艰苦、扎根基层、服务“三农”。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大基层对大学生人才,尤其是既懂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又会农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其渴望,而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与移动互联网发展几乎同步成长的“95后”“0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好、自我期望值高,怕吃苦,宁愿在大城市打工,不愿意扎根基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就业观念方面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的追求理念,减少对传统说教的抵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是新时期“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的重要课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来突破。
“大别山道路”精神教育实践,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是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是一脉相承的。它对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树立追求崇高、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激发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动力源泉,形成扎根基层、献身 “三农”的奋斗目标等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工作方式方法相对单一、特色凝练不到位、教育成效显著性不强等问题。以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精神教育实践为例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地方高校在办学思路与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等主动融合的转变、办学特色与学校优势进一步聚焦凝练以及教育实践方式方法的针对性与创新性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目前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强调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2];二是提出具体的路径载体,比如研究微博、微信、BBS、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等[3];三是在某些理论或者视角下研究,比如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四是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5];五是对由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比如新媒体素养的培养[6]。研究“大别山道路”精神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学校办学思路[7]、历史背景[8-9]、特色文化与传承[10-11]以及与部分理论的联系等方面[12]。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工具,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新途径、新方法,真正提升“大别山道路”精神对学生思想引导的实效作品甚少。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走访、座谈等形式,在实践中做出一些探索。
二、安徽农业大学对“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宣传现状
课题组于2019年12月份依托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就安徽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对于“大别山道路”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继承与发展情况、宣传方式及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宣传具体路径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范围涉及全校15个本科学院每个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大别山道路”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问卷还对专业是否涉农进行了区分。本次调查问卷实发1 640份,实收1 640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样本结构见表1。通过调研发现,安徽农业大学对“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宣传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
表1 被调查学生的情况统计 人
(一)在“大别山道路”及精神的认识方面,学校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对问卷中“您听说过我校‘大别山道路’并了解它的精神内涵吗”以及对“您对于我校走‘大别山道路’的缘由和历史背景了解多少”的回答,统计结果见图1、图2。
图1 对“您听说过我校‘大别山道路’并了解它的精神内涵吗”的结果统计
图2 对“您对于我校走‘大别山道路’ 的缘由和历史背景了解多少”的结果统计
从调查样本整体来看,有近80%的学生都听说过“大别山道路”精神,但大部分都停留在认知浅显的状态。由于非涉农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农业关联度不高,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不了解。即使是涉农专业学生,也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不够了解。这说明“大别山道路”精神在学生中的普及度还有待提高,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
(二)在“大别山道路”内容模块的兴趣度和参与活动意愿方面,活动载体的设计与创新非常重要
对问卷中“您对几代安农人在实践中所开创的‘大别山道路’最感兴趣的内容(多选)”的回答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我校“大别山道路”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发展动态、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比较感兴趣。结合时下学生所处环境与社会背景,学生更为感兴趣的是创新价值与现实意义。
表2 对“您对几代安农人在实践中所开创的‘大别山道路’最感兴趣内容(多选)”的结果统计 人
对问卷中“对于我校融入了‘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各项特色活动(如‘兴农杯’‘神农大讲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您是否觉得很有意义并积极参与”的回答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且自己多次参与的人数仅仅在30%左右,有6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兴趣但尚未参与。从整体上看,有接近70%的学生没有参与过此类活动。
表3 对“对于我校融入了‘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各项特色活动您是否觉得很有意义并积极参与”的结果统计 人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于“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参与度还不够。因此,如何创新素质拓展活动模式并提高活动质量,提升学生参与融入“大别山道路”精神特色活动的吸引力非常重要。
(三)在移动互联网运用于“大别山道路”精神宣传方面,加强学校网络平台建设较为迫切
1.学生对移动互利网使用及当前学校网络宣传的认知情况
对于问卷中“您平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长为多少”有35.61%的学生选择了6小时及以上,有46.04%的学生选择了4~6个小时,有15%的学生选择了2~4个小时,有3.35%的学生选择了0~2个小时,说明大学生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很长。调查还发现,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用途占比分别为:工作和学习需要86.77%,即时通讯75.18%,休闲娱乐79.76%,获取资讯62.44%。高校应积极带领学生从网络资讯中进行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充分利用好学生使用网络时间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
与此同时,在校学生对于不同媒体的关注度直接影响学校利用何种互联网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的推广。调查显示,学生上网获取新闻的工具为微博和微信,其中微博占67.32%,微信占58.23%。对于问卷中“您是否关注了与本学校有关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公众平台帐号”的调查结果见表4。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都关注了与本校有关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对于我校“大别山道路”精神,69.39%的学生是从校园网站上知道的,77.2%的学生从校园公众号(微信、微博平台)中知道的,51.4%的学生是从校园广播中知道的。可见,如何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对提升“大别山道路”精神宣传的效果至关重要。
2.学生对移动互联网运用于“大别山道路”精神宣传方面的看法
据统计,超过80%的学生认为相比于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具有生动性强、信息量大、节省资源、时效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同时有82.84%的学生认为运用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行,并能在其中更好地学习。就学校“大别山道路”精神而言,85.24%的学生希望通过加强移动互联网工具的建设,丰富和完善“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宣传,并利用“大别山道路”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结合“大别山道路”精神认识现状在不同专业(是否涉农)、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的对比分析,应适当考虑分类教育
1.涉农专业学生与非涉农专业学生之间的对比分析
在问卷中“您听说过我校‘大别山道路’并了解它的精神内涵吗”,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认知情况中,涉农专业学生在了解程度上都是高于非涉农专业学生的,同时,在“从未听说”的学生占比中,也是涉农专业学生低于非涉农专业学生7个百分点。在“您对于我校走‘大别山道路’的缘由和历史背景了解多少”问题中,两类专业对比如图4所示。
图3 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学生在听说过我校“大别山道路 ”并了解它的精神内涵的情况对比
图4 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学生对于我校走“大别山道路”的缘由和历史背景了解情况对比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对于“大别山道路”精神在认知、了解程度上都高于非涉农专业学生,不了解、不知道的学生也低于非涉农专业学生。因此,现阶段要提升“大别山道路”精神在全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可以在非涉农专业学生中多下功夫。
2.不同年级之间的对比分析
在学生对“大别山道路”精神的认知程度统计中,可以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了解程度也在不断上升,据统计,大学一年级—大学四年级,分别有18.13%、22.44%、25.80%、27.88%的学生了解程度较深。同时,在活动参与方面,多次参与的学生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加,大学一年级学生有24.46%,大学二年级有25.48%,大学三年级有31.91%,大学四年级有43.75%。这种情况符合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选择对于活动参与情况“感兴趣但尚未参与”的选项中,大学一年级占68.45%、大学二年级占65.93%、大学三年级占56.65%、大学四年级占50.96%。可见,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年级学生的参与人数,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学校“大别山道路”精神的认知与参与度,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针对大学一至四年级中对“大别山道路”精神了解较深的学生占比均不到30%的现象,如何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而扩大到全体在校学生,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精神教育水平的对策
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农业大学学生“农趣”不足、“农志”薄弱、“农技”欠缺的特点[13],建议从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提升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精神的教育水平。
(一)全力提升“大别山道路”精神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
综合前期调研分析结果,安徽农业大学应该从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渠道、宣传对象、宣传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大别山道路”精神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从宣传主题来讲,要紧密围绕已凝练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的“大别山道路”精神,开展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宣传内容来讲,除了继续宣传老一辈农大人走“大别山道路”的事迹、“大别山道路”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内涵等,还要与时俱进地宣传新时期农大毕业生践行和传承“大别山道路”精神的先进做法。从宣传渠道来讲,要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学生运用网络的规律,从他们关注的兴趣点和容易接受的形式出发,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大别山道路”模块的特色活动。除了充分运用新媒体,还要配套校园官方网站、广播、校刊院刊以及各种特色活动载体,扩大宣传。从宣传对象来讲,除了继续加强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宣传,更要侧重对非涉农专业学生的普及。从宣传方法来看,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投身“三农”、投身基层的就业观念。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大别山道路”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接受客体,是否能够主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预期成效,不仅要靠学生工作队伍的引导,也需要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学校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掌握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其无时无处不在的巨大影响力,主动开拓以“大别山道路”精神为主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和应用方面的培训,真正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细、做实、做到位。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出发,思考如何让他们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从受益者转变为传播者,首先是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将线下活动与网络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充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后需要转换角色关系,让学生由接受客体变为传播主体,激励学生争做先进典型,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环境建设
校园是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学校自身的文化特征,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制度环境、学术环境和校园环境[11]。校园环境不仅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还包括网络环境。学校需要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增加校园环境影响力,增强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重点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和平台,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专业化、课程体系化、内容特色化。二是充分发挥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特色数据库的作用,将专家库、科技服务库、人才培养库、社会评价库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三是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典型宣传,可以考虑开设网上榜样示范区(专题网站),也可以采取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抖音等新媒体以小故事、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别山道路”精神,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从“大别山道路”精神中汲取养分,充分感受榜样的力量,激发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