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分析*

2020-08-28唐诗雨

关键词:淮河经济带产业结构

李 刚,唐诗雨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自然资源要素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当前,国家积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提出区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的基础上,引导生态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推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我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如何实现产业和生态环境平衡性发展,改善区域生态效率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和生态效率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首先对“生态效率”的概念开展研究,认为生态效率是经济增加值和环境影响值之间的比值[1],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2]。在此背景下,不断有学者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例如吴昊和车国庆的研究发现,我国生态效率水平较低,许多省份的生态效率低至0.50以下,还有一些省份甚至低至0.20以下[3],生态效率水平存在增长缓慢和发展不协调等问题[4],且我国的生态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最高且大于中、西部地区[5];生态效率在空间地理位置的影响下,形成了中西部地区以四川、青海为中心的低集聚区域和东部地区以浙江、江苏、上海为中心的高集聚区域[6],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出“东部高、中间次之和西部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效率多极化和不平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制约着区域生态效率的发展水平,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研究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外,国内外学者尤其关注哪些因素推动和制约着区域生态效率发展。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和富裕度、产业发展[7-8]和环境规制[9]对区域生态效率存在直接影响的U型特征;同时,我国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10]、交通结构规划[11]和地方环境治理机制[12]等政策性因素改善了区域的生态效率,而金融集聚[13]、外商直接投资[14]和科技进步[15]等非政策性因素也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是产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专门探讨产业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文献逐渐增加,现有文献分别从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两个维度探讨产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一是产业集聚是否改善了区域生态效率。刘云强等提出产业集聚对改善区域的生态效率有正面积极作用[16]。但通过细分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发现,单一产业集聚不利于改善区域的生态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改善区域的生态效率效果显著[17]。二是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陈兆明等依据“结构红利假说”提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18]。但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落后水平时,产业结构升级会加剧区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19],从而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即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只有区域经济发展到某一个临界点时,产业结构升级才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最后是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如何改善区域生态效率的研究。目前有关产业结构优化改善区域生态效率的文献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衡量产业结构比例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合理化[21],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22]。有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显著提高了区域的生态效率水平[23]。而蔡玉蓉和吴义根的研究则表明,环境规制[24]和金融集聚[25]等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相互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区域的生态效率。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生态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产业和生态效率关系的探究,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宝贵借鉴和重要参考。但是相关研究大多以全国和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沿江和沿海经济带产业和生态效率关系的探究,特别是淮河生态经济带这样一个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区域经济系统。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选取淮河生态经济带2008—2017年25个城市的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效率,全面、完整地反映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布差异和变化规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不同区域经济系统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

产业结构优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依赖于经济总体中各产业结构特征。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加速了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而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质是改善产业结构之间聚合质量,提高产业对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各产业和产业间各部门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资源配置、产业专业化等途径影响区域的生态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区域的资源供给状况,调整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替代和重组,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产业部门流向生产效率高的产业部门,高效率的产业部门充分利用区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资源要素,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生产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在降低资源消耗总量的同时加速了产业的经济产出,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轮”。而不同效率部门之间的生产成本差距,倒逼低效率的部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产理念;或在市场竞争中淘汰低效率的产业部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区域生态效率。产业合理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也积极地推动了区域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专业化生产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区域生态效率。一方面,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产业在特定的空间内共享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和特定资源,形成知识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通过协同效应促使地区产业形成整体效应,有助于推动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和资源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随着专业化的产业发展,产业间生产产品分工明确,但单个产业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促使各产业部门积极展开交流合作,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许多问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专业化生产的规模效应,企业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绿色技术创新以及落实节能减排的措施中。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演变的过程。具体来说,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从重要产业比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等途径影响区域的生态效率。重要产业比重提升是指三次产业结构的经济总量占经济总产量的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对资源消耗总量的不同,产业产出的污染物也不同。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第二产业在区域产业的比重上升,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对区域资源的需求超出了区域资源的供给范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导致区域生态的低效率。随着产业工业化逐渐转向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模式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成长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依据罗斯托理论,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不仅改进了自身发展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效率,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原料和适用的人才和服务,改进了各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最终提升区域经济产出,减少产业生产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了区域生态效率。产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产业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一方面,产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展科技农业,依据产、学、研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农业周期性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要素的投入量,提高农业的产出量,并循环利用农业产出的废弃物,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另一方面,工业技术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工业的“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生产过程被循环经济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所取代,拉开现代工业和传统工业的差距,将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联系起来,减少资源投入成本,获取较高经济利益。熊皮特的创新理论观点认为,利益是驱使产业创新的动力[26],企业家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废弃物的无污染排放以及清洁能源的应用。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改善区域的生态效率。

三、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研究设计

淮河生态经济带包括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和湖北五省的25个省辖市和4个(市)县,形成“一带一区一轴”的区域发展格局。2018年末,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人口为1.51亿,区域GDP约为6.8万亿元[27]。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此同时,粗放的生产模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矛盾亟待解决。因此,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鉴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随州市随县和广水市的部分数据缺失且产业结构和生态效率之间的联系较弱,考虑到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研究结果的严谨性,为了突显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最终以2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效率;遵循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机理,建立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判断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

目前对区域生态效率测算和评价的方法有生态足迹法、灰色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然而,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忽视了产业经济活动中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耗,对区域的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存在偏差;灰色层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数据计算量大和权重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即DEA模型,测算区域生态效率。DEA模型是测算一种评价对象的多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相对效率的主流分析方法,而SBM模型是由TONE在传统DEA模型的基础上构造的一种非径向和非角度的DEA模型[28]。但当SBM模型的效率值存在多个决策单元为1时,模型无法继续比较决策单元效率值的大小。因此,TONE提出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该模型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多个决策单元的区分和评价问题,另一方面,再次强调松弛变量直接应用到目标函数中的重要性,在改进投入产出松弛性的同时,也解决了存在非期望产出因素的效率评价问题,因此,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更能体现生态效率的本质。分析产业投入和产出对区域生态效率值的影响,为得到有效且无偏差的生态效率值,除了期望产出,还需要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影响,剔除传统DEA模型存在径向和角度度量的不足,兼顾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多方面影响,选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区域的生态效率,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设定如下:

(1)

(2)

实际上,生态环境是产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源要素的供给场所,理性的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会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产业的生产方式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生态效率本质上是研究环境、资源和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模型中,期望产出是产业向市场提供具有价值的服务和产品,非期望产出代表产业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产出。因次,参考生态效率的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选取生态效率指标见表1。

表1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表

在耦合模型中,若系统之间表现为相互促进或相互协调的关系,称为“良性耦合”,具有外部经济的作用;相反,当耦合系统之间相互阻碍时称为“恶性耦合”,一方的系统发展将会影响另一方系统的发展,出现外部不经济。耦合度只能衡量系统之间作用的强弱程度,无法反映整个系统的发展协调状况。耦合协调度是在耦合的基础上测度各系统及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协调影响程度,并反映各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资源的“转换器和消耗者”,一方面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能源等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产业的资源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的排放和治理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区域的生态环境。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的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此时,生态环境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并且阻碍产业发展的进程。综上,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可以视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公式如下:

(3)

(4)

T=αx+βy+vz

(5)

表2 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求出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综合指数,首先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其次利用极差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PSS23.0 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依据得出的标准化值和权重计算系统内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步骤如下:

(6)

(7)

四、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测算分析

运用MAXDEA软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DEA超效率模型测算2008—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的各地级市生态效率平均值的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1可以发现,区域内生态效率值总体趋于上升趋势。从时间上看,江苏省各地级市的生态效率值由2008年的1.191下降到2013年的0.908,山东省的生态效率值在2009年不断下降,到2011年以后开始缓慢恢复。201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为1.067,2010年以后,生态效率持续下降。原因在于,在区域经济建设初期,经济发展片面强调产出总量,产业发展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要素为动力,忽视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经济建设初期生态效率平均值不断下降。从空间上看,江苏省和山东省的区域生态效率平均值均高于河南省和安徽省的生态效率平均值,且安徽省生态效率平均值下降的时间节点晚于江苏省和山东省,依据杜能和韦伯等产业布局理论,农业和工业在生产布局中都会寻找成本最低的区位,以获取最大利益①。因此在产业布局机制中,产业受利益驱动的影响,选择区位考虑到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和运输等因素,而江苏省紧邻上海,长江经济带对江苏省地级市有辐射带动作用,而山东省各地级市向北对接京津冀地区,吸引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产业的运输和生产成本降低,区位优势明显。因此,产业在布局时,会优先选择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区位优势明显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各城市,生产技术落后且效率低的传统产业首先进入区域内,依靠消耗资源、能源为发展动力,工农业产出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大量地排放到生态环境中,导致区域生态效率不断下降。在产业专业化和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下,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依靠江苏省和山东省的区位和要素优势逐渐消失,具有比较劣势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而安徽省各地级市为刺激经济高速发展,承接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导致区域生态效率不断恶化。河南省的生态效率平均值波动较小,且处于较低水平,原因在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科技提高了农业资源和废弃物的利用率,治理农业末端污染效果明显;农业生产专业化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区域生态效率不断改善。但是,河南省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仍落后于全国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农业科研能力不足的因素仍制约着区域生态效率水平。

注: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分别代表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地级市生态效率平均值图1 区域内生态效率值测算

(二)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综合指数测度分析

根据上述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高度化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公式,计算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2008—2017年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综合指数(见表3),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市各年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度,并依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表,比较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可比较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表3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及生态效率综合指数

第一类是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指数和生态效率综合指数大于零,即产业结构优化结果和生态效率较高的有连云港市、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和菏泽市。这类城市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治理区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环境效益突出,生态效率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处于较高水平,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

第二类是产业结构优化指数小于零,而生态效率指数大于零,即产业结构优化能力较差,但区域生态效率良好的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宿州市、临沂市、滁州市、漯河市、商丘市和枣庄市。这类城市处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中等区域水平,产业结构仍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但区域自身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以及政府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管控高污染的产业,从源头上控制产业环境污染和排放,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第三类是产业结构优化指数大于零,而生态效率指数小于零,即产业结构优化能力较好,而区域生态效率恶化的扬州市、泰安市和蚌埠市。这类城市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能力大于生态效率水平。原因是,扬州市、阜阳市和临沂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产业,但由于经济发展初期投入了高收益和高污染的产业,区域生态环境负担过重,导致生态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第四类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指数小于零,即产业结构优化能力差同时区域生态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的徐州市、盐城市、淮南市、淮北市、平顶山市和济宁市。这类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以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为代价,传统产业仍占有较大比例且城市生态环境脆弱,产业产出大量废弃物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由表4、表5可知,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协调度主要集中在严重失调、基本失调和轻度失调三个阶段,处于基本失调阶段的城市有连云港市、徐州市、菏泽市、信阳市、扬州市、泰州市、滁州市、盐城市、蚌埠市。由此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轻度失调的城市多数位于江苏省境内。根据图1,江苏省的生态效率值明显高于安徽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江苏省内各城市属于淮河生态经济带下游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徐州市沟通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崛起地区;扬州市和泰州市依据上海和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了众多高附加值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盐城市有丰富的海洋、土地、能源、生态等资源,与日本、韩国临海相隔,外商投资较多。总体上看,江苏省各城市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中处于引领带头作用。安徽省蚌埠市和河南省信阳市属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近年来两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和生态的协调性也在不断改善。处于轻度失调阶段的城市有宿迁市、周口市、淮安市、淮南市、济宁市、漯河市、六安市、临沂市、亳州市、淮北市、商丘市、驻马店市。根据表3,淮北市和淮南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指数同时处于较低水平。原因是,这两市属于以煤炭为主的资源消耗型城市,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的进程中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比例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过度依赖区域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日趋下降,良好的生态优势条件未能对区域的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处于严重失调阶段的城市有阜阳市、宿州市、平顶山市和枣庄市,这类城市位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人均生产总量、外商投资数量、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条件等普遍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因此,这类城市的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较高以及传统产业的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物排放是造成产业结构和生态效率严重失调的原因。

表4 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2008—2017年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协调度指数

表5 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四)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2008—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内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率总体达到90%以上,且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由2008年49.03%上升到2017年的57.23%,表明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更多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第二、第三产业,区域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虽然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类型,但在2013—2017年期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逐渐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其中科技服务业的就业人数由2008年的18.43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30.71万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数由4.76万人上升至8.81万人,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发展优势工业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推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并不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同时,从图1可以发现,2008—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值总体趋于上升趋势,原因是在评价期内区域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速在逐渐下降且产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总量在2012年以后不断减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改变了产业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缓解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了区域经济产出,最终改善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的生态效率。

五、结论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2008—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生态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说明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演变机制,产业合理化的资源配置、产业专业化以及产业高级化的重要产业比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区域生态效率质量的关键因素。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值呈现出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的分布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产业结构优化能力不足是造成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同时,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能力又为改善区域生态效率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例如河南省各地级市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应充分发挥农业中的优势产业,利用知识经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时,改善区域生态效率。

第二,从整体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2008-2017年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协调程度在不断上升,但目前仍处于低协调阶段。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最高时,处于基本失调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未能达到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原因在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没有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区域整体上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频繁的旱涝和水涝灾害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着区域生态效率的高低。淮河生态经济带应根据各个城市的产业和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淘汰或重组一些高消耗且经济收益低的产业,刺激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思想的现代化农业、清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良好的产业结构体系,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推进产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杜能农业区位论提出,农产品在区域上的分布是由农产品生产地距离市场的远近程度决定的,即由农业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费决定的,因此一定区域选择生产的农产品应当是那种成本最低和收益最高的农产品。韦伯工业区位论提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都应选择在费用最低的区域,即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在运费、集聚和工资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使企业成本最低以及利润最大化。

猜你喜欢

淮河经济带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淮河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在歌唱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