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2020-08-28郓城县唐塔街道办事处许爱军
文/ 郓城县唐塔街道办事处 许爱军
一、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一是推广种植粮食新品种。郓城县是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在郓城县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郓城县积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目前,在小麦生产上,主要推广了济麦22、鲁原502、鑫瑞麦29等品种,同时加大强筋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力度;在玉米生产上,主要推广了农大372、登海605、德单5号等品种;在大豆生产上,主要推广了齐黄34、菏豆12、临豆10等品种,粮食生产的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是示范应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郓城县借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休耕轮作制度试点工作等实施,重点示范推广了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宽幅精播、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大豆“一三三”等成熟绿色高效技术,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粮食产量水平,示范带动了全县粮食生产转型升级。
三是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新技术。为增加郓城县棉花生产水平,提高棉花种植效益,开展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示范应用精量播种、精简中耕、一次性施肥、免整枝技术等一系列轻简化栽培技术,提高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水平。
四是开展“产学研”结合。郓城县以核心企业、合作社等为主体,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开展了“郓半夏”种植、芦笋深加工、食用菌生产、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研究等多项技术合作,引进推广了多项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了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产业的全面发展。例如,山东绿禾农业有限公司、梦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久源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百蔬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已与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合作项目。
五是拓展农技推广渠道。目前全县23个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均建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备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全县具有中高级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到350余人,能够及时落实各项关键农业生产技术,保证各类农业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全县规范化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000余家,土地流转面积近到6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其中耕种收等社会化服务组织52家,植保服务组织30家,为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六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近年来,郓城县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近年来,郓城县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由于其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不强等,从而导致了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顺利通过农民吸收转化。
二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当前郓城县农技推广队伍缺乏活力、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推广经费不足、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很难完全满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是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低。目前,郓城县粮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少,深加工能力低,以直接销售为主,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低,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导致农户收益较低,从而降低了他们应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业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对于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突出抓好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培训,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复合型人才。
二是加快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推广队伍,合理调整农业推广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效培训机制,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不断充实推广队伍,吸引、选拔各层次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才。
三是统筹协调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作用,培育建设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并且科研立项要面对市场需求选题,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同时,统筹协调科研、高校、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联系交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
四是提高三产融合发展程度。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发展壮大了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