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设计
2020-08-28郝丽
郝 丽
(大连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勤奋学习的动力和环境,许多大学生整日沉湎于手机、网络、游戏、娱乐等,迟到旷课成为家常便饭,白白浪费了四年的大好时光。如果任由大学教育这样不负责任地发展下去,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将是一种灾难[1]。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引起了国家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社会声誉,也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全面发挥。因此教育部在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2]。“合理增负”的提出,表明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关注本科教育、关注学生能力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3]。正是基于此背景,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尝试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框架,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设计实际工程案例任务,提升课程挑战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并非简单地接收知识,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只体现了知识的单向传授,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传统模式以传递书本知识为核心,教师在教室讲教材。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获得教师传递的知识,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个性难以施展,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还影响课堂秩序和课堂效果。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开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来说,“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放在中心位置,通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完成学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目标展开,把握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实际的工程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和探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2 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介绍
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是工程估价类课程的其中一个分类,是研究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计量与计价问题的一门课程,致力于解决建筑工程中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编制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各种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准确确定,为招投标阶段提供招标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及投标报价等重要工程造价信息。
课程目标分为3类: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及基本内容,理解工程计价依据的种类,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工程量清单的组成及基本要素,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流程。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建筑工程计量的各种规范规则,计算建筑物的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针对各类实际工程,选用正确的计价定额及费用标准,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获得合理的建筑工程造价成果。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基于实际工程图纸资料,分析实际工程的计量计价问题,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获得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各种构件的计量与计价工作,种类繁多的建筑结构构件需要准确计量与合理计价,学生就必须掌握复杂细致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在千变万化的实际工程中灵活运用这些工程量计算规则,这就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在计算实践中加深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必须引入实际工程案例,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实现3类课程目标。
3 围绕学生成长进行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3类课程目标,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以学生能力成长为中心,进行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将学生学习的三个阶段融为一体,即课前“学”、课中“测”、课后“做”,通过“学”“测”“做”完成知识从输入到内化再到巩固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设计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进行传统的教学准备,更重要的是进行详细可行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设计,确定适量的课前预习内容、建设课上测试题库、构建课后实际工程任务清单等,并建立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而学生需要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并思考问题,课上积极参与测试、展示、提问、交流和探讨活动,课后自主或合作完成各项计量计价任务(实际工程案例),在自主完成“学”“测”“做”的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专业能力[5]。
(1)课前知识输入——问题导向式预习
在课前,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设计并发布每次课的预习任务及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依托建筑云课等平台的网络资源,创建课程,发布预习任务(微课视频或课件),开展翻转式学习,在QQ群发布预习时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2~5个),课前需要学生上交问题的答案。建筑工程估价课程共设计了24次预习任务,基本覆盖到每次课程。第1次课前的预习任务需要学生在假期里完成,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由于假期时间长,将课程的难点内容“平法识图与钢筋分析”布置在假期完成,开学即学习钢筋计算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节奏,灵活运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探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进行课前学习,主动搜集和分析跟问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回答预习问题[6]。课前对课程内容的充分接触,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课中知识内化——多种活动支撑
在课中,学生通过测试、提问、展示、讨论以及教师对重点问题的讲解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首先,为评价课前预习质量,教师需要设计测试题库,并利用课前5~10分钟通过建筑云课平台发布测试,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平台会对学生答题结果快速准确地统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疑点和盲点,进而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测试结果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学习方法,积极参与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以寻求问题的解决。其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梳理预习中的各知识点,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建立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最后,教师针对实际工程案例设计课后计量计价任务,课后任务完成优秀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组织各组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集体讨论,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课堂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集体研讨,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内化。
(3)课后知识巩固——项目驱动式练习
课后将学生分组,利用实际工程案例,根据课程进度布置相应的工程量计算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团队合作学习、实际工程训练,以巩固课中学习的各种工程量计算规则。建筑工程估价课程共设计了18次课后实际工程计算任务,覆盖了建筑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构件及单价措施项目,通过课后项目驱动式练习锻炼学生计量计价的专业能力。
围绕学生能力成长进行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思想[7],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全面锻炼学生能力,详见表1。
表1 “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设计
“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设计完整实现了《建筑工程估价》的3类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设计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4 构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最终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循序渐进的成长。因此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即考核学生在作业、测试、提问、讨论等活动中的成绩。教师通过动态的学生形成性评价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困难,从而及时与学生沟通,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意识到差距,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每次课均有测试,每次作业均有展示与讲解,学生每次发言均记录,并及时将形成性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教与学。
总结性评价关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的效果。它是一种事后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判断和衡量。建筑工程估价课程设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来考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形成性评价代表着教育评价的理想,总结性评价代表着教育评价的现实,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改进结合总结性评价的行动力,二者的有机配合是教学过程扎实推进不可或缺的动力[8]。因此建筑工程估价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二者各占50%),形成性评价即课程平时成绩,包括课前任务评价、课后作业评价、课上问答评价,包括个人评价及小组评价,可以动态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终结性评价即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是对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估价课程知识的程度和能力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机制,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同时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教学。
5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设计,在工程造价专业16级学生中初次使用,经过进一步改进完善后,在工程造价专业17级学生中再次实施,从2019年到2020年,历经2个学期,2个年级,共有62名学生参与。以2020年3月到6月这个学期为例,共发布了23次课前预习任务,进行了20次预习测试,组织了10次小组问答,布置了17项课程同步个人作业、12次实际案例工程量计算的小组作业,课上主动回答问题36人次。这些数据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每次课程结束时,均针对课程教学情况对学生展开认可度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61份。调查数据显示,有88.53%的同学表示认可“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设计,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显著,能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满足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的成长需求。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可度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后,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总评成绩有明显提升,在实施前该课程成绩优良率为31%,第一次实施后课程成绩优良率为45%,第二次实施后课程成绩优良率为48%,课程优良率的提升说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成功。
学生在问卷的最后还提了很多好的建议,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大家普遍认为作业和测试的及时反馈效果很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认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工程量计算任务非常实用,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一些关于课程考核环节的建议,为我们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提供了方向。还有一些同学提出课后复习材料不够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设计下一步需要完善的部分。有些同学认为教学设计中学习任务及各种作业任务量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教学的学习均以课上为主,课下投入较少,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采取“课前—课中—课后”紧密衔接的学习任务链条设计,无疑加大了学生课下的学习任务量,但关注学习过程、提升学业挑战度,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初衷。
6 结论
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以学生能力成长为中心,设计了课前“学”、课中“测”、课后“做”的三位一体教学环节,即:课前利用资源库及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中通过测试等活动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课后引入真实工程案例指导学生完成实际工程任务;为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构建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三位一体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完成了知识从输入、内化到巩固的过程,实现了学生从自主学习、探索问题到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阶。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设计在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相较传统模式,学生课前课后投入度高、课上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高,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