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显之间:可遇不可求的设计

2020-08-28陈飞雪

出版人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津爱书二郎

文|陈飞雪

这一切仅仅用了纯文字与空间的排布,非有强大的专业力和深厚的美感难以成全,那一层耐得住细细端详引发的阅读愉快,就是编辑的幸运和额外福利了。

2018 年春夏到2020 年初,我几乎在同一时间线上,编辑《爱书来》和《小津安二郎全日记》,幸得良缘,李猛先生应允为两本书担纲整体设计制作,因而有了一段极为受益又愉快的合作。

对这次合作,我满怀期待和好奇,不仅因为带动出版风潮的《故宫日历》最初即出自李猛设计,也因为他做书的专注度极高,就十多年时间长度而言,尤其和同行比,他的出产量算少的,用他自己的话,“早早画地为牢”,可他设计的《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木趣居》《我们的中国》《物色》《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蒙古国纪行》,每一本在编辑同道间会被讨论很久。2018 年他获得以专业著称的坡州图书奖“出版美术奖”之后,尚晓岚与他有过一个充实的访谈,向着“让书是书,让读书是读书”的目标,李猛的实践与方法,确实与很多同行不一样。他非常细致甚至近乎挑剔地挑书,挑作者,挑编辑,挑出版机构,挑印厂,对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他都有要求,“只有前述各方面都达到高标准了,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完全的书”。让我过目难忘的还有他的自问,“通过十多年的追求,我向自己发问: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去投入新的思考、拓展设计的边界?”显然,出版的沙场上,李猛在用不止于设计的驰骋,追寻一个大哉问的答案。那么在这两本书上,他装帧设计的特质会怎样呈现呢?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和《爱书来》,一日记一书信,碰巧都偏私人化和向内的特质,写作属性使内容和文本形式较之通常的出版物,多了细碎、随意和附件多样貌等需要合理表达与平衡之处,加上需尽可能保存原貌的编辑图求,单内文排版这一项,必有赖行家设计,方有到达理想水准的可能。而这理想,说到底,让内容处于恰当的位置,让阅读者舒适,让设计消隐,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本书有它圆融自洽的好面貌。

小津导演三十年的日记,分由三十二册大大小小日记本存载,日人田中真澄悉心整理,其中既有片断性的记述,俳句创作,友人唱和,也有兼具日程表性质的内容;既有一天仅记一字的日记,也有同一年日记主人不知何故用了四本手账重复记录的文本;有整理者对日记里书写错误的更正或保留及其说明,也有译者周以量教授的发现和附加注释,更有两百多条校异,三百多部电影的片名、导演、演员列表(日、英、中文),和多达数百人的《相关人名录》,这一切,和八百页的非常篇幅一起,需要得到妥帖的安排,和美观的呈现。

李猛把书稿拿去看,什么也没说。过了一阵,他说他专程去日本回来了,在茑屋书店买到一本书——《小津的事业和生活》,绿封皮,书里收有小津导演画的画,并扫来几张与我分享。我猜他还去了一些地方,看了许多东西。之后又过了半年,他发来内文设计方案,真是满目清朗开阔,条分缕析。书眉高挂年份与页码,正文里日期左起,日记平行于右,注释再落右下,既保存了日式的手账感,视觉上,时间如川流如水滴如珠帘,串起小津三十华年的日与夜。这本几乎没有图像的八百页书籍,字体字号变化也十分节制内敛,却极富节奏感和视觉感,甚至有类似呼吸的韵律;那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在不易察觉的高妙安排下,化作足以让人舒适阅读的逻辑表达,似乎它们原本就这么圆融条畅,气息平和安静,足以让阅读者贴近小津的心声而无额外的干扰。如果再想到这一切仅仅用了纯文字与空间的排布,非有强大的专业力和深厚的美感难以成全,那一层耐得住细细端详引发的阅读愉快,就是编辑的幸运和额外福利了。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出版后,整本书在封面装帧上低调又准确地传递了小津气质这一点,引起同行关注,网上也看到称扬连连。精装硬封,灰色布纹,封面压凹印的“小津安二郎”签名,封底中央压印一个“无”字(北镰仓圆觉寺小津墓碑上唯一的刻字),除此别无他物,极端简洁。打破常规的竖立的书套上,竖立的标宋体书名“小津安二郎全日记”,凛凛然如片场风格严肃的导演本人,对于熟悉松竹映画时期小津电影片头的读者,第一眼就能唤起“这正是我熟悉又期待更了解的那个人啊”的暗合之喜与期待之心。

小津电影的美学,是向着静谧、单纯、一意孤行去的。如学者姜建强所言,是“波澜不惊一切,而一切都在波澜里”的。经由李猛整体设计的中文版《全日记》,也是将一切洞悉,交付基于逻辑美感的清朗和节制,交付深刻的默契和阔大气度,交付恰如其分的引而不发,那份日系感和沉着的古典气息,如父如兄,如小津导演一再以沉隐于日常生活、看似毫无玄机的作品确立起无可追摹的大师风格,从而使装帧到达与作品本身极度贴合的高度。这是能唤起读者深层满足感的作品效果。

如果说,《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设计到达了可遇不可求的“契合感”,那么书信集《爱书来》的装帧,我认为从数十年同类题材和作者书籍的常态中,一跃而出,打破了一些习以为常的思维和审美期待。

《爱书来:扬之水存谷林信札》的两位通信作者,谷林和扬之水,是当代文化界具有独特人格的学者、读书人,其交往最见风格的,就是持续近二十年的通信往来。二人以书信为交流和驰骋文字的媒介和载体,缘起于1990年代,身为《读书》编辑的扬之水,与兼任作者、义务校对和义务评论员的谷林先生,交流读书、写作、编辑、文史考证或书界人与事,结下深厚澄明的情谊,且绵延持久,直至2009 年谷林先生驾鹤西去。鸿雁难再传书,而余音绕梁不绝。

李猛本就擅长表现中国传统中的精髓和精致,对此类书籍题中应有之意的雅正,是了然于胸的,也毫无偏差地传递了出来:图片和内文在他手里端庄有序地编排而出,他独有的设计叙事,令书信往还之间,篇章转换之间,无不透着蕴籍、温情和敬意。别有洞天的是,他似乎对“这一本书”和“这样的作者”另有一层直觉和领会,抓准两位通信人深层的浪漫气质和彼此触动灵感的精神状态,以富有才华的共情,从数百封信件中,拣出一张错落着不规则彩铅小色块的信笺当素材,铺陈豆绿的底色合成护封的图像,极为灵动,扬之水题签的“爱书来”,则运用不多见的天蓝色置于书名位置,整体面貌顿生清丽和纯明,还有一点超脱于俗世和年龄的烂漫,色调呼应着精裱在硬壳上的蓝色丝绒布面。蓝丝绒硬封上,纯墨色“爱书来”端端正正、结结实实竖排压凹烫印在正中央,仿若镌刻般沉和稳,周旁与封底,再无一字一物,又是一派阔大天地的气象。

这一层从灵动清丽到简净深沉的张力,是李猛赋予这本书的诗意,富有个人风格,又极其贴合作者与文本。由此他的工作超越了设计的边界,给编辑以同行的默契与专业支持,这是身为编辑的我,最为感激和心怀敬意的。■

猜你喜欢

小津爱书二郎
4K Pro-UHD是当下最适合家庭的技术 专访爱普生内藤惠二郎、服部大
“爱书”、“读书”和“懂得书”*
——“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与图书馆阅读推广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幸与哀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老兵王二郎
伤逝
复婚
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