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书”法译研究综述

2020-08-27吴慧勇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四书综述

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背景下,对儒家经典文本海外翻译和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儒家经典文本在法语世界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步丰富和系统化,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以往的译介史划分已经有必要根据新的理解和变化来进行更细致的讨论。此外“四书”的法语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研究有待开拓,而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四书” 法译研究 综述

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导致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之下,很难建立起一个真正平等对话的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环境。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球文化图景,始终面对着一个西方和非西方之间的对立,文化层面上的主要矛盾是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的扩张和侵蚀,与非西方文化的抵抗之间的矛盾。中国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和谐世界观为世界秩序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中国提出的多元文化世界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解二元对立,推动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处、共同繁荣。从理论上或者历史经验上来看,都应当是对目前这种矛盾的一种有效的应对方案。

“四书”作为儒家经典文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范围很广,但是在西方国家一般仍然被当做是一种异质文化,作为一种参照系和研究的对象。因此,深入理解儒家经典文本在西方的传播途径、传播历史和传播方式,加强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互相阐释和对话,才能推动文化间的互信,并在互信基础上增强儒家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四书”在西方的传播和相关研究,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相对比较广泛深入,与国内学界的交流也比较多。不过虽然法语学界是汉学研究的重镇,涵盖面较广,研究成果丰富,但是我国与法语学界对儒家经典研究交流相对较少。因此,系统研究儒家典籍在法国的译介和传播历史,就显得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四书”法译简述

一般认为“四书”在法语世界的翻译和跨文化阐释,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四书”法译的目的是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法国对儒学逐渐形成经院式研究,并引进理学来推动启蒙思想发展;20世纪之后对“四书”的翻译和阐释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长足发展。[1]

不过,目前看来,这种阶段划分略显简单粗放,基本依照整个汉学发展的框架来划分,而且对于这种阶段划分背后的逻辑表达并不深入。应当指出,16到18世纪儒学在法国的发展,除了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之外,还因为儒家思想没有对神灵的崇拜并且充满理性,也符合了当时整个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过程中,逐步摆脱宗教权威的历史发展趋势。而到了19世纪,因为黑格尔等哲學家依据西方哲学体系化的特点,否认了儒家思想的哲学性质,导致了儒学研究在西方的一个低潮期,这个缺席存在的阶段在目前的历史划分中没有体现出来。最后,西方的儒学研究,已经开始转向语用学研究,即儒学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这个新的发展趋势,在目前的历史阶段划分中也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对于“四书”乃至儒学的法译史研究,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开拓。

二.国内“四书”法译研究简述

国内对于法国儒学译介传播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方向:

1.译介史梳理。谢欣吟、成蕾的《儒家典籍<四书>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对“四书”在法国的译介和研究进行了历时性梳理,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成蕾、赵治平的《<论语>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述略》,周新凯的《<论语>在法国的译介历程与阐释》,则以《论语》为核心进行了译介历史梳理。

2.传播研究。王晓宁的《<论语>在法国传播的经验总结与新探》和詹露露、王晓宁的《<论语>在法国的传播新探》在对《论语》在法国的译介和传播进行梳理基础上,总结了传播效果不足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应对策略。梁真惠的《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为例》则探讨了“四书”等儒家经典的翻译对法国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

3.译本分析。主要是集中于《论语》的一些案例研究,特别是翻译方法和策略的讨论。姜哲的《译名中的话语运作与文化互渗——新教传教士对<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与解释》、周新凯的《<论语>核心概念法译研究——以“仁”为例》、薛巧钰的《关于<论语>关键字“仁”的法译分析》等文都是通过对《论语》核心概念译法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不同译者对儒家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翻译效果。浦立伟的论文《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论语》的三个法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选择、译本布局和翻译策略方面产生作用的机制和效果。李咪的论文《李克曼英法“论语”译本比较研究》比较了李克曼翻译的《论语》英法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原因。莫旭强的论文《基于André LEVY<孟子>法译本的汉法语用差异探索》从语篇衔接角度,以André LEVY《孟子》法译本为语料,比较了汉语和法语的语用倾向不同。

4.阐释理解。国内对于“四书”在法语世界的跨文化阐释多数是整体性介绍,并集中在法国汉学上,而非对“四书”的专题研究。龙云的《法国专业汉学的兴起》、徐光华的《法国汉学史》、许明龙的《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耿昇的《中法文化交流史》等整理介绍了法国汉学的发展历程,从汉学角度涉及到“四书”的译介传播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法国对“四书”的阐释理解,相关内容主要是史料整理和研究介绍。

三.国外“四书”法译研究简述

与国内研究情况不同,法国学界对于“四书”主要以翻译和哲学、文化阐释为主,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多译本是转译自拉丁文等第三国语言,对“四书”法译的专题译介研究比较罕见。有一些零星的译本评介和对于某些概念法译的比较,比如葛兰言在专著《中国人思维》中对 “君子”、“小人”的译法做了探讨,安德烈的论文《关于孔子<论语>中的四个字》中讨论了“君子不器”的译法等。

另外主要是华人学者进行的译介史梳理,如程艾兰的专著《<论语>翻译及简介、笔记、地图和年表》、《儒学在法国——历史的探讨,当前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王论跃的论文《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等也会涉及“四书”译介,但是对其进行系统专题的史学整理较为罕见。

在围绕“四书”进行阐释方面,法国学界多数直接以儒家整体作为对象进行阐释性研究。在启蒙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推动启蒙运动的工具,客观系统的学术性研究比较少见。20世纪以来,法国汉学持续发展。汪德迈的专著《王道》和论文《礼治和法治》等全面研究了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文化体系,谢和耐的《论儒教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论述研究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基本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这两者的著述以介绍性研究为主。華人学者程艾兰的《孔子,哲学家乎》、《孔子——金玉良言之师》、《如何成为普适性学说——以孔子为例》等论述,向法国介绍了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并进一步从哲学角度进行了中西方文化对话;而她的《中国思想史》等论著重点研究儒家思想的起源和传统的沿袭,其中也会大量涉及“四书”文本。法国汉学家朱利安的20多部汉学著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突破,其中《过程与创造:中国文人思想导论》和《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以“四书”文本为基础进行了东西方思想史的对话。朱利安明确指出应当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哲学的异质性,这一思路引起了法国汉学界巨大的反响。

除此之外,法国的汉学研究从宗教、文字、历史、艺术等不同角度,或多或少的涉及“四书”相关思想,但是较少进行以“四书”为对象的专题研究。

四.小结

总体来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地位的提升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推进,“四书”在法语世界的翻译和阐释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研究体系逐渐完整,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不过,相关研究仍然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四书”在法语世界的译介史需要细致的系统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原因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四书”法译版本翻译策略和特点研究等翻译学研究尚有待深化,主要版本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的研究还是空白;另外国内外学界对“四书”法译和阐释缺乏深入的互动,需要加强国内外成果的对照和跨文化对话。

参考文献

[1]程艾兰、陈学信:儒学在法国——历史的探讨,当前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J],孔子研究,1989第1期,第112-115页。

[2]保罗·戴密微、秦时月: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J],中国文化研究,1994第1期,第131-139页。

[3]汪德迈、程艾兰、耿昇:法国对中国哲学史和儒教的研究[J],世界汉学,1994第1期,第94-99页。

[4]王论跃: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第4期,第25-32页。

[5]谢欣吟、成蕾:儒家典籍“四书”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J],华西语文学刊,2012第2期,第120-128页。

注 释

[1]谢欣吟、成蕾:《儒家典籍“四书”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华西语文学刊》,2012年第2期,第120-128页。

(作者介绍:吴慧勇,博士,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四书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论晚明“四书”诠释中的佛学路向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译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