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对辽宁省高校的启示

2020-08-27金明辉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内容摘要:教育全球化,资源共享已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为热门话题。高校修读学分互认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本文概括总结了辽宁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省内高校存在的若干问题,借鉴了国内其他省份高校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为辽宁省跨校修读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跨校修读 学分互认 辽宁省高校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源共享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而资源共享也使这些优秀的高校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跨校修读、学分互認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新途径,这也将会是未来教育模式探索的主题。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作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一种重要方式。2015年教育部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在国家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又投入巨资在各高校打造资源共享课实时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其他高校的课程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政策。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首次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2016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省教育厅(省委高校工委)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强调“推进基于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的跨校修读课程、学分互认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都为各高校间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辽宁省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现状和问题

1.现状

辽宁省,近30多所高校都参与了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

在平台建设方面,2011年, 辽宁省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网”的基础上, 自主研发了在线学习平台“酷学辽宁”。平台由省、校两级部分组成,采用自主研发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直接与各高校的教务系统数据端口对接。省级平台包括课程管理、学习社区、成绩管理等模块;市级平台包括课程内容、教师、时间等环节。截止到目前,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省内40余所高校分别与超星慕雅、慧科教育、外研讯飞、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企业搭建了校级平台。

在课程建设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方与使用方共建课程团队,统一备课教研。课程结构打破了教材的章节,以知识模块加知识点的模式组建课程内容,突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各高校取长补短,学习对方的优势课程。课程建设方和使用方教师组建课程团队,明确其责。共同制定课程大纲、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课程相关内容。目前,辽宁的各高校已经组建了138个课程教学团队。

截止到2016年,辽宁省共建设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476门,跨校修读课程内容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共9个学科门类,近30所高校的1万余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跨校取得了学分。

2.问题

1)学分互认机制缺乏标准

首先,学分设置及质量标准不规范,没有统一标准,无论是跨校还是校内都缺乏规范。学分互认在跨校方面就更加难以确定。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高校之间存在“歧视”和不对等的现象。第二,管理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在的高校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成本提高。

2)跨校修读的平台尚待完善

虽然有“酷学辽宁”的平台,但是平台系统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学生刷分、盲目选课、视频空放等现象,仍然是无法约束。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对等,学生对跨校修读得到学分的模式缺乏信任度。平台缺乏反馈信息,高校和管理人员无法在线了解学生的需求。

3)跨校修读课程参与度不高

跨校修读的学生对在线课程不太活跃,他们以观看视频,浏览信息为主,偶尔发表个人观点,没有主动提出问题或参与到课程讨论。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课程中不太活跃和优点活跃的人数占到73%,只有23.4%的学生非常活跃。

三.国内高校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方面对辽宁的启示

1.学分银行制度

针对辽宁省的学分认证缺乏标准的问题,可以借鉴广东省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管理系统和教育管理制度。模拟银行的特点,学分银行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为每一名在学分银行注册的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并进行学分的存储、积累和转换。

在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成立了广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方案落实了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建设步骤等,方案同时指出学分银行的管理与执行机构为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学分银行的建设、管理与运行,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挂靠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省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制定学分认定与转换规则。具体如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制定转换规则;针对专业课,整理出国内外课程名称相近课程,凡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已参加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学习的学习者,跟原所学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度情况,可认定转换为本专业对应课程的学分。

2.选择性公开的选课模式

在跨校选课模式方面,黑龙江省的管理机构、选课系统和三方沟通在选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非常值得辽宁省借鉴。

管理机构指的是“高等学校跨校选课管理委员会”。它应该由政府教育部门和参与跨校选课的所有高等学校共同组成,负责跨校选课过程中的一切问题。高等学校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主要有以下职能:首先,制定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跨校选课方案,指导学生跨校选课;第二,成立高等学校跨校选课专家小组;第三,成立跨校选课课程认证专家小组;第四,建立高等学校跨校选课系统;协调高校之间的学费结算。

选课系统主要负责学生的整个选课活动过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本校以及参与跨校选课的所有其他学校包括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所有课程。黑龙江省的选课系统有个特别之处就是选择性的公开选课信息,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刷分和盲目选课等现象。非常值得辽宁省在选课系统建设上借鉴。课程的名称、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程学分等与课程直接相关的信息。至于是哪个学校的课程、考试由哪个学校出试卷等一些不重要的或者是可能会导致学生盲目选课的信息将不向学生公布。

三方沟通是指“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辽宁省的跨校修读过程中出现的跨校选课参与度不高,对学分互认的不信任等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在此方面,以下三方面可以供辽宁省参考。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心理。黑龙江高校的跨校选课模式建立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效管理者在平台上做到信息公开,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其次,建立多种沟通渠道。黑龙江省增加了课后的沟通方式,比如,教师与学生留下邮件,微信等联系方式,建立跨校班级通讯录和班级群。第三,增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比如教师可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的一些问题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在学期的开始或结束时,教务管理人员可以以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教师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

3.共享性校际合作机制

目前,我国交际合作模式主要有任务型合作模式和资源共享性合作模式两种。辽宁省的高校之间在层次和性质上差异性较小,比较适合共享性合作机制。在此方面,可以借鉴重庆大学城的经验。共享性合作机制指的是“资源共享”的交流型合作模式,如跨校兼职、集体备课、跨校师徒、跨校兼课。资源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通过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和通识课资源共享来实现。鼓励各高校发挥自主创新的力量,依托本校特色学科、专业及优秀师资打造校本精品课程资源。设立公平的奖励机制,对于提供优秀校本资源的教师及院校给予奖励。联盟成员各高校学生均可使用该类资源,在学习后由各高校通过结算中心完成跨校缴费结算。通识课程资源共享:采用财政全额出资或联盟成员高校共同出资的方式购买一部分优秀通识课程数字资源,使用收益根据出资比例进行相应分配。

四.结语

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打破高校藩篱构建一个完善的跨校选课模式,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并深刻的意义。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是新兴事物,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实践经验,学分互认机制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无论国内其他省份还是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研究都需要继续深化。笔者借鉴了国内其他省份高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辽宁省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学分银行的建设。借鉴广东省的学分银行。跨校修读的选择范围更宽广,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的整体框架和基础标准以实现学分的认证、积累和转换。2)选择性公开的选课模式。借鉴黑龙江省的跨校选课模式。从高校,教务系统和学生各层面进行整体的互动,环环相扣。在管理方面,人际沟通和学分互认方面都做到了有机融合。3)建立共享型校际合作机制。建立统一的平台,实行认证机制和共享机制。

參考文献

1.薛明智.《省域内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的实践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165-166

2.李金彩,吴琼.《学生视角的跨校修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现代商贸工业 2016,37(13),150-151

3.王鑫.《学分银行模式下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制定初探》.成人教育.2019第7期

4.赵天琦.<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模式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6月

5.张琦.“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区域化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的思考——以“重庆大学城跨校选课项目”为例.教育现代化,2017,4(24)

本文为“跨校修读课程、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来源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批准编号917),立项时间2018年9月。

(作者介绍:金明辉,辽宁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