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发展路径

2020-08-27李广宽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路径国学

内容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和国学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国学在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的提升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国学在精神文明、哲学思想、礼仪文化、品德教育方面提高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对外提高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国学存在抽象化、缺乏实证性、缺乏与时俱进精神等不足,要提升国学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须加深国学文化内涵及科学化建设,通过拓宽国学的对外传播机制,打造国学品牌效应。

关键词:国学 传统文化教育 发展路径

一.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

1.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背景。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文化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闪光点——国学,其作为文化的载体,从技法到理论,都闪现着中国古典哲学、医学、美学的智慧光辉,并以它内在的深邃理论思想和外在运动形式吸引了不少国际友人的向往和学习,在国际上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打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应该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1]。因此,我们有必要和理由对国学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的影响及提升路径进行科学地、客观地、理性地剖析和反思,更好地培育国学和提升国学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对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观点。“传统文化教育”的概念至今为止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在我国文化学术领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在文化领域内的,即在文化领域内国家的文化、思想、制度、价值观等表现出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舒盛芳在研究时提出,“在文化领域或者通过某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所表现出的思想、文化吸引力和精神力量就是传统文化教育”[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硬实力”的文化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文化对国家或人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方面。张长城学者通过对先前学者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概念的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概括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所具有的对内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及对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3]。对内涵的梳理有助于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和提升。

二.国学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的特点

1.“天人合一”哲学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学者王岗认为,武学之至理更在于“和合”二字。“和合”就是中和、和谐之意。天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道的完美结合是“合”的目标,强调形神兼具,内外兼修是传统国学的基本要求。太极老谱中记载到“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和其明,与五岳、四渎化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4]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是国学的主要原则,是拳道之理。国学中这种追求天人和谐的“和合”精神,与当今社会强调的“和谐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国学“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正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品德教育的凝聚力。孔子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就是说,人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没办法做人。以“克己复礼”为核心思想的孔子,教育人们时刻要用礼的规范严格约束自己。根植于“礼仪之邦”的国学,深深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品德。品德作为特殊的道德,在汲取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传统道德的“忠、义、信、刚、义、勇、诚”的道德条目为价值内核,以“仁、宽、恕、礼、让”为处事手段,形成“外柔内刚、刚柔相济、锐意进取”的道德准则。虽然品德的涵义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品德中“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品德信条,一直引导习武者为国学事业、民族存亡而奋斗。在新时期,品德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教化力,可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3.文化交流的感召力。国学既具有“文化属性”,还兼备“文化属性”,文化属性促使国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本着奥林匹克精神相互积极主动交流,而文化屬性则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东方思维方式,展现了国学的原始风貌,使具有“中国味道”的国学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国学交流作为我国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国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使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被世界人民所接纳所学习所认同。国学交流让国际受众通过身体的练习,直接接触或直观感受来体会国学魅力,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交流平台。国学交流不仅能促进中西文明的交融,还能进一步促进中西文明的健康和谐发展。在国学交流中能提高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免疫力”,有效提升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国学交流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道路上的有利措施。

三.国学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剖析

1.国学文化的抽象化。国学文化包括国学哲学内涵、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等,而国学又是博众家之所长,融合了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医家等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所以国学文化需要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理解,才能感悟。也是正由于国学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理论,所以国学丰富的文化底蕴背后常常令人费解难懂。国学抽象的理论不仅仅使外国人糊涂,连国内练习多年国学的爱好者有时候也是说不清道不明,或者只是心里有数而嘴上说不出。所以,在以后国学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应当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

2.国学文化缺乏实证。国学在发展历程中,由于融合了道、儒、释、法家等思想观念为己用,所以人文积淀极为丰富,除此之外国学文化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古典哲学的影响颇深,所以在一些理论上带有自身的特色,无法用西方的辩证理论去认知去证明。比如,国学中往往强调“形”、“神”、“意”、“气”,而很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实证指明。“精”、“气”、“神”这些练习国学时所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最让人头疼,因为精气神学说的缺乏实证性,所以区别于西方实验科学,难以被偏重于实证科学,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人所接受。

3.国学缺乏与时俱进。国学文化中推崇的“中庸之道”虽然对国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相对与文化运动来说扼杀了个体竞争和冒险精神,使人固步自封,沉浸过去。人们总希望作为“国粹”的国学可以长久不衰,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学人沉浸过去,一味追求所谓的“正宗”、“嫡传”,并沉醉于此。国学的传承故然重要,但是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国学更要发挥其价值,要符合现在文化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等特征,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和兴趣需要。

四.国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发展路径

1.加深国学文化内涵及科学化建设。国学中以“品德”教育对人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学作为文化的载体,从技法到理论,都闪现着中国古典哲学、医学、美学的智慧的光辉,并以它内在的深邃理论思想和外在运动形式吸引了不少国际友人的向往和学习,在国际上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打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5]。此外,国学文化在中国儒学独尊的文化主体框架下吸收众多传统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在道家、兵家、法家、医家等多方面影响下,形成多方位交叉的庞大而复杂的结构系统,抽象而使人难以完全理解。国学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要符合当今国际化进程,对国学要有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对于国学中蕴含的大量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文化思想理论、兵学、中医学等相关知识,我們应当融会贯通的学习,并科学地阐释它,进而加快国学文化科学化的建设。

2.拓宽国学的对外传播机制与传播渠道建设。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媒的力量日益强大,已经成为文化的重要因素。传媒不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而且对展示国际形象有重大作用。而国学的对外传播不仅塑造中国国际化形象,更是中国国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学“”建设的重要体现。拓宽国学对外传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对外传播机制的建设,采用多种渠道对国学进行宣传,如在大型国际场合或世界性质的文化比赛的开幕式(闭幕式)上,通过国学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国学文化;采用多种传媒手段对国学进行宣传,如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增加传播的多维效果,加大国学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为世界人民展现国学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以及其独特魅力[6];积极推进中华国学进入孔子学院课堂,以孔子学院为国学文化的输出窗口,使国学知识和技能得以广泛传播,拉近中国国学与世界的距离,国学文化借此走向世界各地。

3.打造国学文化品牌效应。传统文化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较量。文化品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中国国学经过多年的传播,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但是这种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度远远不够。中国的“唐服”、“礼仪大赛”、“中国诗词大赛”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在国学文化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还应该更进一步从汉唐服装设计、文化宣传、孔学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对国学进行包装,把国学升华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和时代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爱敏.试论中华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性[J].教育现代化,2019,6(60):252-254.

[2]魏红翎.20世纪初四川国学院的国学教育路径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9(03):22-29+154.

[3]朱正南.加强国学教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19(04):81-83.

[4]冯浩.振兴文化传统:乡村小学国学教育的使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3):8-12.

[5]彭洋.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国学文化传播教育问题[J].传媒论坛,2018,1(23):111+113.

[6]周添琪.对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的不同认识——身边二三事观察[J].中国教师,2018(07):120-121.

基金项目:1.本文系2019年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2019年党建暨思政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文化自信视域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路径研究”;2.本文系2019广东省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9ZC—30),“项目名称: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研究”。

(作者介绍:李广宽,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路径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