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杰克·凯鲁亚克的佛教情结初探

2020-08-27孟文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凯鲁亚克

内容摘要:作为“跨掉一代”的领袖人物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凯鲁亚克在研习佛教思想时,不仅给予他创作极大地灵感,并且凯鲁亚克以佛教思想为手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反叛精神内核。而终其一生的创作生涯里,佛教思想也一直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以及思维信仰。

关键词:凯鲁亚克 佛教思想 思维信仰

1.简介

20世纪40年代,一群不能忍受传统社会原则的年轻人在纽约呆在一起,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讨论哲学,地区和文学。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尼尔·卡萨蒂(Neal Cassid)y,甚至是鲍勃·迪伦(Bob Dylan)。他们所展示的思维表达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在当时美国年轻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当时传统价值所不能接受的。一些评论家称他们为亚文化群体。这些挑战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作者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的作者们用特立独行的处事态度以及混论的生活方式挑战着当时美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一方面,沉溺毒品酒精,醉心于爵士乐,甚至大都有着同性恋的嗜好,所有的这些都促使这群亚文化群体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另一方面,垮掉一代的作者们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方式。在美国传统的清教社会体系下,他们对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诸如印度佛教思想,中、日佛教流派禅宗思想,以及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均有所涉猎。正如同当年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提出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一般挑战美国建国初期的清教思想一样;垮掉一代的作家们,特别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在深入研究佛教思想之后,对于古老东方的禅宗思想深深不可自拔。在他的小说《达摩流浪者》(The Dharam Bums),以垮掉一代另外一位著名作者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为原型的主人公贾菲表现出来及其强烈的禅宗思维倾向,而以作者本人为原型的雷则更加信服于印度佛教思想。而在真实世界里,杰克·凯鲁亚克本人在与“旧金山诗歌复兴派”的诗人们,诸如加里斯奈德,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詹姆斯·韦尔奇(James Welch)以及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的交往过程中,更是受到了这一诗歌流派在佛教研究方面的影响。

可以说,在当时垮掉一代的作者们,特别是杰克·凯鲁亚克对于东方佛教思想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主流社会正统宗教体系的叛逆,但这绝非是反宗教思想的体现。对于佛教思想的研究,对于当时的杰克·凯鲁亚克而言,更多的在于他渴求寻找一条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信仰之路,也是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基于佛教思想的研究,垮掉一代的作者们为当时的传统美国社会注入了新的信念,新的价值观以及新的公共与社会关系。

2.凯鲁亚克佛教思想的来源与体现

作者凯鲁亚克的宗教思想从小说中可以总结有三大来源:天主教(Catholicism),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以及中国的佛教思想(Buddhism)。对于天主教,特别是传统的美国清教主义思想(Puritanism),自北美移民开始一直就是北美社会构成的信仰根基。凯鲁亚克虽然自离开家乡后不再去教堂礼拜,但是对于基督上帝的笼统性信仰从未间断。美国作家Ann Charters(1974)甚至认为由凯鲁亚克提出的自发性写作(spontaneous witting)其本质是传统天主教忏悔仪式的体现,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体现的是对于其罪过的隐藏,这无疑就是天主教思想对于他的隐性影响。对于超验主义而言,自19世纪由爱默生提出,经由爱默生所成立的“超验主义俱乐部”位标识,以成为美国文学乃至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以环。超验主义所提倡的超灵(Over-Soul),强调自然对于人的重要性以及强调个人的神性的观点都深深影响着凯鲁亚克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特别是作为超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梭罗,在写作《瓦尔登湖》(Walden)期间,更是隐居与瓦尔登湖畔去亲自实践超验主义所主张的摆脱物质文明,在大自然中寻找本真自我神性的生活。而凯鲁亚克也正是在阅读《瓦尔登湖》时候,发现了梭罗所推崇的印度教思想,进而发现并接受了佛教思想。

以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为例,小说描写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小说时间设定在1946年,以两位主人公萨尔(Sal Paradise)与迪恩(Dean Moriarty)的旅行经历为切入点,描述了两位主人公在美国西海岸的旅行以及从美国到墨西哥的旅行经历。通过他们没有目的性的旅行,大量的反传统价值观行为叙述去表达两位主人公不甘于顺从与传统美国社会价值观,从而转向对于内心真我的探寻以及通过旅行去寻找生命的真滴。小说无疑表达的是作者凯鲁亚克对于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的厌恶,充斥着反叛精神和反主流文化思想。

而书中的主人公萨尔无疑是作者凯鲁亚克本人的真是生活以及心路歷程写照。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认为当时的美国年轻人仿佛房梁上的蛛蜘网,没有目的,没有结果,其结局终将被击溃。而想要避免被击溃的途径无疑是跳出当时美国主流信仰价值,去寻找一种全新的信仰价值观念(Kerouac,2000)。所以,小说《在路上》一书的创作主题由两方面构成,其一,小说反映了反叛的精神主题,探求生命的真谛以及真我价值。其二,为当时崩塌的年轻人的信仰价值,用后现代主义方式去探索一条新的信仰之路。而改变现有的信仰方式必须建立在放弃现有的社会直流价值观以及信仰体系之上,对于当时的凯鲁亚克来说,最为吸引他的,或者说他认为最能够帮助当时的美国年轻人去重新构建信仰价值观的手段与方式就是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宗教思想,即中国佛教思想。所以第二个创作思想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小说中中国的佛教思想则是反叛精神的代名词。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传统的白人文化已经很难满足当时美国年轻人的灵魂。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兴形式的文化去刺激他们的大腦。在那个时候,来自亚洲的宗教,特别是佛教思想给予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特比是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以启迪。《在路上》中体现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佛教思想,例如:

“第二天当我醒来的时候,红太阳渐渐上升,此刻我在西边的天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不寻常的下午会有红色太阳高挂天空,我想这样做很奇怪。“(Kerouac,2000:151)

再例如:

“一直潜伏在我们灵魂中的天使部分,在我们兴奋的言谈中复苏,使我们欣喜若狂,使我们按照‘它的韵律而有节奏地摇摆。”(Kerouac,2000:189)

不管是高挂天空中红色太阳,还是不明所以的“它”,实际上都是神性之于自然的体现,而真正具备神性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作为人的本身。这无疑就与佛教思想中“人人皆有佛性,众生原本为佛”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因为所有的万事万物被赋予了永恒的意义,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也是永恒的。它既是具体的事物也是全部的自然。回归自然,用自然的本性来感悟生活,无疑可以做到人与自然,思想与存在,时间与空间相和谐统一的东方佛教生活境界。而正是在这种佛教思想的感召之下,凯鲁亚克的精神和思维得到了升华,宛如佛教中顿悟一般。所以凯鲁亚克也会不仅感叹“每个人都是彻彻底底自由的!”(Kerouac,2000:187)

3.凯鲁亚克佛教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在路上》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叛精神,更多的是反叛精神背后的信仰体系的重构。而中国宗教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则是构建新的信仰体系背后的重要精神来源。佛教思想对于凯鲁亚克来说是终其一生最为重要的思想构成体系。首先,1953年的凯鲁亚克在完成小说《在路上》两年之后,在旧金山开始做司闸员。同年5月开始在前往巴拿马的货轮上当侍者。同年8月,凯鲁亚克回到纽约开始创作他的小说《地下人》(The Subterraneans)。小说取材凯鲁亚克的真实生活经历,其描写了作者凯鲁亚克与一位沉溺于毒品的墨西哥女孩的爱情故事。其真实的经历以及悲惨的结局令凯鲁亚克在小说创作完成之后痛苦不已。再加上虽然凯鲁亚克于1951年完成了小说《在路上》的初稿,并陆陆续续相继完成了5部小说,但是一本也没有被出版社出版。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打击之下,佛教四字箴言“苦集灭道”之首的“苦”所宣扬的人生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经历这一观点自然成为方式凯鲁亚克需求解脱的方式。于是,凯鲁亚克于1953年底开始研习佛教思想。其次,佛教对于凯鲁亚克的影响不仅仅是精神以及价值观构建上的,他的自发性写作观点也被看作是吸收了中国佛教思想之后的产物。佛教所提倡的通过大彻大悟以及正视自我的内心去启悟自我本性的观点,实际上在凯鲁亚克看来就是一个不断与过去或者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做割舍的一个过程,换而言之,也就是一个不断释放自我思维方式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发性的本性之上。(Tonkinson,1995)所以无论是佛教思想还是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其本质就是通过扬弃去规避思维上,信仰上或者创作上的雷同感,这无疑就是凯鲁亚克自发性写作的思想来源。

而自1953年年底开始转向研习佛教思想的凯鲁亚克也对“垮掉一代”中的Beat单词有了新的认知。凯鲁亚克意识到“Beat”不只是被击溃,潦倒落魄之意,同时根据它的词首,Beat的派生词Beatific有着另外一层不同于Beat的意思,即幸福的,祝福的。对于这一层次的领悟,使得凯鲁亚克更加痴迷于佛教教义以及背后思想体系的研习。

随着1957年《在路上》的顺利出版,凯鲁亚克前往墨西哥城,开始了他安静的冥想修炼,并最终与11959年出版了他的诗歌集《墨西哥城布鲁斯》(Mexico City Blues)。这本参杂着大量宗教意象,特别是对于佛教思想研习之后的认真思索,充满戏剧效果以及非凡想象力的作品使得凯鲁亚克名声大噪。同时代的著名“垮掉一代”诗人艾伦·金斯堡评论道,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是凯鲁亚克自发性写作以及佛教思想的最好体现。(Ginsberg,1980)。

4.总结

宗教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是凯鲁亚克,乃至以他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作者们追寻思维信仰价值超越以及突破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凯鲁亚克而言,对于信仰价值的突破与超越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作者们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无疑是极端的。无论是性,爵士乐,毒品还是本文分析的东方宗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都不是一种主流的思维突破手段。但是,无论这些作家们采取何种手段,其现象的背后都体现了这一代作家们对于真我,独立思维方式以及自我信仰的艰辛探求。这些作家们忠于自我信仰,以坚定的信念去探寻人生的本质,努力做到超越自然,乃至超越自我,为当时乃至后世的人们存在于世的生命赋予了新的涵义与内核。

虽然在分析他们作品,特别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消极避世,乃至过分强调理想的乌托邦主义情结。但这无疑是凯鲁亚克以及这一代作家们对于人性矛盾的探寻以及真我的追求。美国学者迪克斯坦(2007)曾对此做过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一代作家们的追求其本质不是悲剧而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他们通过现世寻欢作乐的手段获得了精神以及道德的双重胜利。这一切都告诉后人,要达到人性的大同以及完美,必须不顾一切去冲破世俗乏味的生活以及信仰方式。

参考文献

1.Charters, Ann. Kerouac: A Biography[M]. Michigan: Straight Arrow Books, 1973

2.Ginsberg, Allen. Composed on the Tongue[M]. CA: Grey Fox, 1980

3.Kerouac, Jack. On the Road[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0

4.Tonkinson, Carlos, ed. Big Sky Mind: Buddhism and the Beat Generation[M]. Michigan: Riverhead Books, 2010

5.迪克斯坦,莫里斯. 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M]. 方晓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作者介绍:孟文滔,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凯鲁亚克
反英雄视角下凯鲁亚克小说中“垮掉一代”与王朔小说中“顽主”之对比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继承与创新:杰克·凯鲁亚克的俳句创作
杰克·凯鲁亚克:流浪者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