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在产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2020-08-27刘海燕徐晶晶杨艳蔡倩曹烨季爱华
刘海燕,徐晶晶,杨艳,蔡倩,曹烨,季爱华
(东部战区总医院产科,江苏南京 210002)
随着妇产科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也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此种分娩方式,尤其是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以后,因“疤痕子宫”而选择剖宫产的高龄产妇逐渐增多,使得剖宫产的风险增加。 产妇的生理及心理状况与常人存在较大差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分娩的顺利实施[1]。 因此,针对围产期产妇,重视产妇的心理应激状态十分重要。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由丹麦学者最早提出,相比较以往陈旧的围术期处理措施,该种护理方式得以升级,形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理论体系,保证安全及微创医疗技术的同时,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开销,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为主要目的。 该种先进的护理理念提出后,被国内外广泛推广,运用到手术患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 下面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运用到2018 年5 月—2020 年1 月间于我院实施剖宫产的产妇中,分析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主体为该院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合计98 例,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无妊娠合并症、认知能力及沟通能力正常。 排除伴有妊娠合并症、依从性不高、精神类疾病及智力障碍等产妇。 按照自然数顺序采用抽签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抽单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n=49),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抽双的一组命名为观察组(n=49)。 对照组年龄下限值22 岁,年龄上限值43 岁,平均年龄(27.01±1.34)岁;分娩孕周36~42 周,平均孕周(39.23±0.23)周;观察组年龄下限值20 岁,年龄上限值43 岁,平均年龄(26.89±1.37)岁;分娩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6±0.28)周,采用统计学方式对比分析后显示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n=49)产科常规护理,具体步骤为:根据产妇的临床表现,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密切关注产妇围产期的意识、血压及心率情况,对产妇实施口头宣教,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产后加强切口护理,待其排气排便,恢复正常饮食后,根据其恢复情况及自身意愿下床活动。
给予观察组(n=49)快速康复护理,具体步骤为:(1)术前部分。 ①在院内建立快速康复护理的产科护理小组, 保证所有小组成员有专业的产科护理技能,制定护理手册,手册中包含产妇孕期状况、疾病史、心理评分等等,然后结合手册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 对产妇病史、心理、孕期状况等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产妇的基本需求。 评估产妇的营养及身体状况,纠正其营养不良状态,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加强干预,纠正其状态,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制定诊疗方案,灵活调整。 ②术前宣教。 使用宣传册、壁画或多媒体的方式,向产妇介绍围产期手术过程,使其不安及紧张情绪得以缓解,意识到诊疗计划的作用及手术的安全性。 详细为产妇讲解分娩的具体流程,并在产妇出现恐惧、焦虑的状态时,及时应用舒缓音乐、呼吸训练法等的帮助,让产妇能够稳定情绪。 指导产妇学习使用分娩球和分娩中的体位,让产妇的身心状态都得到改善。 此外,要让产妇的家属始终陪伴,从精神、语言等多方面来为产妇提供支持、鼓励。 分娩前产妇有明显的宫缩阵痛情况,指导家属为产妇进行按摩等方式,减轻痛感,也让产妇感到有人陪伴,不会因为孤独而产生抑郁情绪。③术前准备。做好术前肠道准备,术前禁食6 h,禁饮2 h,推荐术前食用淀粉类固体食物,饮用多维碳水化合物饮品,以增强体力。 (2)术中部分。①液体管理。控制输液速度,根据吸引瓶中的血量及手术敷料吸附情况计算产妇失血量,为产妇是否需要补液及输血作参考。 ②体温管理。 维持产妇体温在36℃,手术室温度在25℃,输液及输血时,预热后再输入产妇体内,预热腹腔冲洗液及宫腔冲洗液,加强保暖,使用加温毯,维持产妇体温平稳,减少出血量。 (3)术后部分。①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方式,能提高镇痛效果,如将非甾体抗炎药与硬膜外镇痛相结合,其为临床首推的镇痛方式,能提高产妇产后舒适度。②饮食管理。术后尽早经口进食,起到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效果,使得术后感染发生率得以降低。 术后2 h 可适当饮水,麻醉清醒后给予产妇流质食物,通气后过度到半流质食物,根据产妇恢复情况,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 ③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6 h,提醒产妇忍痛在床上活动,如进行抬臀运动,并在家属的协助下尽早翻身,取半卧位,然后家属搀扶产妇尽早下床活动。 ④出院指导。 产妇出院前,向其详细告知出院注意事项,如母乳喂养知识、自我照顾技能、切口护理、日常活动注意事项及后续检查时间等。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产妇的各产程时间(第一、第二、第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进行记录,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
(2)下床自由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开支。
(3)观察两组出现的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压疮及下肢静脉栓塞。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对下床自由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开支等行t 检验,用(±s)表示,并发症发生情况行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各个产程时间(第一、第二、第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要少于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比较[(±s),min]
?
2.2 对比两组产妇下床自由活动时间、 住院天数及住院开支情况
观察组下床自由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且住院开支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产妇下床自由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开支情况(±s)
表2 对比两组产妇下床自由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开支情况(±s)
?
2.3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并发症1 例(2.04%),少于对照组5 例(10.20%)(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对于实施剖宫产的产妇而言,由于其对手术的认知有限,加上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外界对于剖宫产手术的描述,使得产妇存在认知错误,产生焦虑及恐惧的负面情绪,既担心手术后疼痛难忍,又担心手术后存在的后遗症,使得产妇内分泌紊乱,导致其神经异常,使其出现心跳加快及血压升高的情况,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可见,加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十分重要。 王晓丽[3]等学者的研究中显示,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后,产妇在胎儿取出前、关腹后的血压与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顾名思义是一种以促进产妇早日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护理措施,最早由丹麦学者用于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取得积极的效果后,广泛用于临床,该种护理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在循证医学支持的基础上,优化护理方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干预措施,关注其内心活动,使其术前的应激状态得到调整,进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4-5]。 该种护理理念近几年在临床得以广泛沿用,患者及家属接受度较高,其对围术期潜在的风险因素加强防范,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控制在最小,提高患者舒适度[6],该种护理理念无论是节省经费方面,还是缓解患者痛苦方面,尽显人文主义,受到患者及家属的追捧[7]。 梅吉会[8]学者的研究中,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用于剖宫产产妇中,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围术期指标及下肢肿胀程度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产妇满意度。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相比较对照组,产妇产后下床活动更早,出院时间更快,且住院开支更少,且并发症更少。 我国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尚处于试验的初级阶段,尽管在国内外许多医疗中心得以使用,效果也被临床证实,但其安全性还存在争议,需要大样本开展研究,且部分临床医生对该种护理模式存在一定理解偏差,仍采用传统的围术期护理方式,需要加大对该种护理模式的推广力度。
综上所述,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促使其早日下床活动, 使其尽早出院,节省住院开支,减少并发症,促进产后身体机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