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肉锻炼对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的治疗价值
2020-08-27聂翠翠
聂翠翠
(淄博市周村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淄博 2553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女性群体中的高发病和常见病,在已婚女性群体中该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妊娠与分娩使得产妇盆底肌肉严重受损是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妊娠期间随着子宫不断增大,也对孕妇盆底肌肉压力产生影响并使之发生改变,随着盆底肌肉处于持续性的受压状态,逐步松弛且肌力水平下降,同时肌纤维受损,最终造成功能减退。 阴道分娩时由于盆底在胎头的挤压作用下不断延长,使得肌肉扩张造成盆底神经与纤维结缔组织等均严重受损,尤其是难产、羊水过多、产伤以及巨大儿等容易造成产妇盆底和尿道组织受损,因此积极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是提升产妇预后效果的关键所在。 有报道中指出[1],通过在产后早期开展盆底肌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鉴于此,以下针对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的80 例自然分娩产妇,着重探究运用盆底肌肉锻炼对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80 例自然分娩产妇, 依据产后的盆底肌康复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即观察组:40 例,年龄23~37岁,均值为(28.2±0.4)岁;孕周38~42 周,均值(40.3±0.4)周。 对照组:40 例,年龄23~36 岁,均值为(28.5±0.2)岁;孕周38~42 周,均值(40.5±0.2)周。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产妇入组标准:(1)均接受完善的产前检查;(2)属于单胎妊娠且足月分娩;(3)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入选病例均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产妇排除标准:(1)合并器质性疾病者;(2)具有盆腔手术使者;(3)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于产后开展常规的康复指导,如指导产妇于产后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特别是加强会阴部的清洁与消毒,指导产妇自行进行产后操锻炼,并于产后5 个月时进行盆底肌力水平复查等,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同期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即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及盆底肌功能锻炼。 均于产后7 周开始进行治疗,在电刺激治疗中频率8.0~33 Hz,同时将脉宽设置为320~740 us,产妇开展I 类肌纤维锻炼;Ⅱ类肌纤维锻炼中频率20~80 Hz,而脉宽设定为20~320 us,完成后开展盆底肌力测试,若治疗效果不理想需对频率与脉宽等指标进行个体化调整,治疗期间可重复训练来加强治疗效果,并可适当延长产妇的治疗次数。 结合其肌肉强度以及收缩持久性等情况,可以把肌电图等相关信息进一步转化成听觉信号,将其反馈给患者,有针对性地指导其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密切观察条件反射情况。 产妇的治疗频率为每周2 次,每次时间为20~30 min,以12~15次作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6~7 周。
1.3 评价标准
(1)对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水平进行评估,于医生指导下使产妇完成阴道收缩,对于收缩的持续时间以及完成次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分级,其中1 级为可以感觉到盆底肌肉存在轻微收缩,然而无法持续;2 级为能够感觉到显著的盆底肌肉收缩,能够持续约2 s,并连续2 次;3 级为盆底肌肉收缩过程中能够使手指持续3 s 完成向上和向前运动,并连续完成3次;4 级为盆底肌肉收缩较为有利,可以阻挡来自于手指的压力,且能够连续完成4 次,每次时间为4 s;5 级即盆底肌肉收缩十分有利,可以持续性的对抗来自于手指的压力,时间可达5 s 或更长,并连续完成≥5次。 (2)对比两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电活动度情况,包括平均肌力水平、肌电压、盆底I 类肌纤维的持续收缩压(SBP)与收缩持续时间。(3)两组产妇分别在该次治疗前后进行盆底电诊断,指导产妇保持仰卧位,应用电子压力器缓缓放置于阴道内,进行气体推注之后,依次对产妇的阴道压力水平和盆底疲劳度进行测定,其中阴道压力水平应用气囊力探头在患者阴道当中对阴道收缩压力的最大值进行检测和记录,正常值范围为80~150 cmH2O;盆底疲劳度测试:即收缩曲线峰值与六秒钟点峰值降低之间的比率,其中0 为正常,<0 为异常。(4)对于两组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共计分为治愈、显效、无效三个等级,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其中治愈:即经治疗后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4 级, 同时肌电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提升≥85%;显效:即经治疗后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上升2 级或者超过2 级,并且肌电压水平较治疗前提升50%~84%;无效:即经治疗后产妇各项盆底功能指标未能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数据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盆底肌力水平比较
观察组产后的盆底肌力水平集中分布于4~5 级,对照组则集中分布于2~4 级,且观察组的盆底肌力1、2、3 级占比低于对照组,而4、5 级高于对照组,且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两组产后盆底肌力水平比较[n(%)]
2.2 两组产后盆底肌电活动度对比
观察组产后的平均肌力水平分级、肌电压、盆底I类肌纤维的持续SBP 以及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两组产后盆底肌电活动度对比(±s)
表2 两组两组产后盆底肌电活动度对比(±s)
?
2.3 两组产妇阴道压力、盆底疲劳度检测结果对比
经治疗观察组产妇的阴道压力水平正常率为95.00%,同期对照组的阴道压力水平正常率为72.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5,P=0.026<0.05);盆底疲劳度正常率为97.50%,盆底疲劳度正常率为7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5,P=0.030<0.05)。
2.4 峡谷组产妇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治愈28 例,治疗显效11 例,以及治疗无效1 例,观察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中治愈12 例,治疗显效20 例,以及治疗无效8例,对照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2,P=0.035<0.05)。
3 讨论
女性的盆底组织是确保相关盆腔脏器能够维持健康解剖位置以及功能的主要保障,女性在分娩以及妊娠等过程当中为了确保胎儿的发育以及胎儿娩出需求,盆底结构也会相应地产生十分复杂的变化,伴随女性子宫逐步增大,同时盆腔的负荷也逐步增加,在此期间女性盆底组织也会在缓慢的牵拉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盆底软组织受损情况,并且产妇在妊娠过程以及分娩过程中由于机体激素水平出现明显的变化,使得盆底组织的胶原代谢也发生较大变化,非常容易造成产妇盆底结构的正常支持能力异常下降,使得盆底功能发生受损,并且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受到胎头挤压的影响,会使得骨盆底发生严重的机械性损伤,并且伴随产妇盆底不断拉伸以及肌肉的扩张,就会导致产妇盆底组织发生去神经以及结缔组织分离等一系列异常变化,造成骨盆肌受到间接伤害,所以现阶段对于产妇妊娠和分娩会造成盆底功能受损的情况已经得到了临床的一致认可。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对于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危害,疾病的发生与女性妊娠和生育等均密切相关,尤其是阴道分娩容易增加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并且妊娠与分娩是诱发女性患该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 通过进行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现阶段盆底肌锻炼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措施,主要有电刺激法与生物反馈法等[2-3]。 该次研究中,通过开展产后早期的盆底肌肉锻炼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康复效果。 从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水平分级情况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该组产后的平均肌力水平、肌电压水平等相关盆底肌电活动度指标优于同期对照组。 提示通过开展盆底肌肉锻炼,可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可帮助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 分析原因在于在电刺激中通过运用具有特定参数的持续性电流,对于产妇盆腔组织器官以及支配神经纤维等进行刺激效应产生直接作用,可对神经通路活动产生影响,帮助改善产妇的膀胱功能以及尿道功能,有利于增加产后储尿与排尿等相关功能[4-5]。 在电刺激治疗中能够直接以及间接地经由神经反射两种不同途径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激活,帮助重建肌肉兴奋性,有利于提升肌肉收缩能力。 同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电刺激治疗后,可有效改善盆底横纹肌肌纤维数量且有利于增强其活性。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也是现阶段对于分娩产妇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常用措施,在该治疗技术的运用中可有效增加产妇分娩后盆底肌肉具有的收缩能力,同时可显著提升抵抗能力。 在电刺激治疗过程中, 通过将电刺激治疗仪的探头放置在产妇阴道当中,从而使探头可直接作用于产妇的病灶部位。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电流的大小进行适度调节,从而对电刺激治疗强度进行变化和调节,有利于促进产妇盆底肌肉完成一系列被动的收缩运动,帮助唤醒产妇盆底肌肉具有的生理感受器功能,并且电刺激治疗中的应用安全性较高,有利于高效且安全地改善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因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以外,通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利用低频电刺激能够迅速启动生物反馈,从而提升产妇盆底肌肉具有的兴奋性,并可有效促进盆底肌的收缩,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肌锻炼效果,从而提升盆底肌力水平。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分娩产妇早期开展适度的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有利于改善盆底肌力水平,实现盆底肌肉的充分锻炼,对于促进产妇盆底肌收缩及控制能力的尽早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增强产妇阴道、肛门和尿道等肌肉群具有的收缩能力,并且可对产妇开展目的性的盆底肌功能活动调节,有利于预防产后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相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在生物反馈法中帮助恢复产妇盆底器官功能,利用不同频率和不同能量电刺激唤醒受损后的盆底神经肌肉,帮助改善盆底肌肉弹性及强度,有利于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有研究发现[6],通过开展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力水平,同时在改善产后性生活质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用盆底肌功能锻炼是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措施,通过向产妇讲解盆底解剖学相关知识,以及盆底肌肉收缩的方法和综合利用阴道触诊以及立体模型等,对于无法感觉肌肉收缩或者存在微弱收缩者,利用语言指导法促使产妇进行盆底肌肉收缩锻炼,能够逐步提升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 并且盆底肌肉锻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经济、简单易行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盆底肌肉锻炼,可以有效提升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有利于改善盆底肌力水平以及盆底肌电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