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经阻滞次数对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疼痛与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8-27曹仁俊徐晓东
曹仁俊,徐晓东
(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山东青州 26250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对于膝关节病变最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但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创面比较大[1],很多患者术后疼痛难忍,因此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由于疼痛会延迟关节功能的锻炼,导致关节黏连,影响远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2]。 有关文献记载,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同时,采用股神经阻滞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3]。 但是目前对于股神经阻滞的次数使用,对患者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单次股神经阻滞效果明显差于连续股神经阻滞,为了验证其临床价值,该次选取2017 年7月—2019 年6 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选取42 例进行研究,选取方式为随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42 例患者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其中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9 例,有女性患者12 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47~78 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4.26±1.53)岁,左膝发病患者为6 例,右膝发病患者为6 例,双侧发病患者为9 例;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患者11 例,女患者10 例,患者的年龄在46~76 岁之间,平均(64.75±3.45)岁,其中右膝发病患者8 例,左膝发病患者6 例,双侧发病患者7 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对比结果显示差异不具有临床对比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在CT、MRI 检查后确诊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病例资料完整,且在出院后仍能配合调查;(3)对该次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案知晓并且认可;(4)自愿签署知情通知书[4]。
1.1.2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心、肾、脑、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2)有精神类疾病病史患者;(3)对该次治疗方法存在抵触心理或拒绝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参加该次研究的患者均植入神经阻滞导管,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在患肢腹股沟韧带下2 cm 的位置,用0.5%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1022295)进行皮下麻醉,在高频超声引导下,向头端刺入连续神经刺激器的穿刺针[5],当股四头肌出现明显收缩并伴有膝盖跳动时,将刺激电流逐渐降至0.3 mA,对患者使用0.2%的利多卡因,使用剂量为30 mL,放置导管,采用肝素钠(国药准字H32020612)进行封管。 对照组患者在该次研究中采用的是一次性股神经阻滞,在手术后两天停止镇痛泵,实验组在手术后6 d 停止镇痛泵。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手术治疗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评分。
(2)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疼痛情况越重。
(3)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膝关节弯曲度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术后2、4、6 d。
(4)运用ADL 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100 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表明指标改善越好。
(5)采用Spitzer 量表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100 分为满分,生存质量越好总分值越高。
1.4 临床效果判定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膝关节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未出现并发症为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膝关节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未得到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42 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弯曲度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膝关节活动度评分、VAS 疼痛评分、膝关节弯曲度评分均采用(±s)表示,并行t 值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疼痛程度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疼痛程度得到显著改善,各指标结果已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低,经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疼痛程度对比[(±s),分]
?
2.2 膝关节弯曲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度在术后2 d 时与实验组比无差异,在术后4、6 d 时对比有差异,实验组更佳(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弯曲度对比(±s)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弯曲度对比(±s)
?
2.3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前对照与实验两组各评分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相应指标评分,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组间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对比[(±s),分]
表3 组间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对比[(±s),分]
?
2.4 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经记录结果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71.4%, 两组上述指标相比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实验组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其结果仅为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8.6%,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最终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比较详情
3 讨论
随着我国骨科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膝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广泛。 但是膝关节置换术的创伤比较大,术后疼痛感比较强,因此很多患者在手术后由于疼痛无法尽行关节功能的康复训练,从而延缓膝关节康复。 有关专家认为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时采用股神经阻滞的方式进行镇痛,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肢体康复,减少疼痛。 由于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年龄普遍比较大,因此在术后进行及时的肢体功能恢复是提高膝关节功能的重点,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度,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股神经阻滞使用方式不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同,单次股神经阻滞,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 但是术后4 d 和6 d 的膝关节弯曲度较差。 连续股神经阻滞在患者手术后6 d 内均使用。 多次股神经阻滞相比于单次股神经阻滞,对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能够起到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连续股神经阻滞在术后长时间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使患者能够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能够减少住院费用[8]。 为了验证其治疗存在的有效性,该次调查中选取在该院进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疼痛情况、术后膝关节弯曲度,该文提示:(1)两组患者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比无差异,手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对比有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与吕广华等[6]学者研究结果类似;(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VAS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手术后实验组患者的VAS 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和肖遥等[7]学者研究结果类似;(3)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度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
由此可见,连续股神经阻滞次数对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股神经阻滞次数,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将此方法应用在临床中。 但由于此次研究的数据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希望临床相关专家与学者能够对膝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做更深入地探讨分析,尽早探寻出最佳安全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威胁,从而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