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0-08-27代,李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岗位专业

陈 代,李 菲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创意文化产业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实现产业升级与革新[1]。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缺乏先进理念与创新意识,导致培养的艺术人才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市场用人需求[2];此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优化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巨大影响[3]。针对当前形势,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教育必须接受新的挑战,如何根据市场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现实又复杂的研究课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转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2006年以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相继开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四个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本专业四大方向,经过对省内包括合肥、芜湖、阜阳、宿州等30多家企业和12所院校的走访调研和多年的专业教研工作的实践发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1.1 岗位能力与行业标准存在差距

2019年国家教育改革方案,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实行1+X证书制度,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衔接。在校期间学生考取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4]。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还没有将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规范标准相应的证书相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新的专业发展要求、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技能证书不能相吻合、教学内容的实施与职业证书考核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由此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缺乏创新性、实践性,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市场高标准用人需求。

1.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学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和市场人才需求存在差异:(1)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如,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的空间设计和建筑动画表现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与社会行业标准要求不接轨。(2)专业课教学过程讲授多,学生实际操作少,没有掌握专业核心技能,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5]。(3)课程实训内容与实际项目脱离,学生只是纸上谈兵,即使有项目为依托,也不具备完成某一个环节或部分项目的能力;有些设计项目内容陈旧,不能与市场前沿接轨;社会实践真实项目没有真的体现甲方需求,虚拟化的设计不能让学生体验实践的价值。(4)教学模式滞后,与就业脱节。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仍然存在理论教学多,实践操作技能少,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和认知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缺乏就业竞争力。

1.3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校内与校外实践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且两种实践教学形式各具薄弱环节。

(1)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采风、定岗实习等活动,大部分院校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完成此类教学;但是校企合作教学形式往往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与院校签订的教学合作协议很难落到实处[6]。企业考虑自身盈利目标,不愿将有价值的工作内容交给实习生去做,实习生实践内容常常脱离专业知识。企业方面培养人才积极性的缺乏导致教学实践薄弱,学生缺乏专业实习经验。

(2)校内实践教学

实践场所一般为院校的实训基地,具体包括专业设计实践课程、校内实习、实践作业布置等内容。专业任课教师是校内实践课程的主要领导者,所以日常教学内容可能与实践教学内容重叠,学生缺乏接触新知的机会,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又难以实现预期专业教学目标。

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从多个角度创新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2.1 打造“三引三出”人才培养计划

2.1.1 “三引”人才培养计划

一是引进企业专家进课堂,如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的空间设计、建筑动画等课程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开发实践案例教材等工作,以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在课程模块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老师,考核标准严格按照企业项目标准。二是引进企业项目进课堂,把企业真实项目分解成若干不同程度的子项目,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辅导下,完成项目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团队协作精神,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案例的演练也不会局限于多媒体教室,开设第二课堂(创新工作室),让学生把案例拓展提高和团队合作训练纳入到工作室内进行,提交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率。三是引进企业文化进课堂,企业专家引进公司化管理模式、行业标准规范、前瞻性技术经验,让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氛围和企业文化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了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融入,工作室就成为企业的高校工厂,教学成果将不再是“纸上谈兵”。该平台能很快打造出学生管理与实践项目对接、技能比赛团队。

2.1.2 “三出”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是出校认知企业。第一阶段是学生在大一入学初期到合作企业参观,感受企业工作环境,见习设计项目创作流程,岗位讲解与答疑,不再让学生对专业、职业岗位迷茫。第二阶段是深入了解企业,探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半工半学”兼职模式。根据不同阶段教学课程模块的需要,安排课余时间入企业感受校内课程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加强感性认识,通过参观过程中多看、多问,理解掌握知识,让学习不再枯燥。第三阶段是在大三时期和企业人事、设计总监、组长等管理人员座谈交流,获取用人标准,查找自身的不足,回校再提高,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做铺垫。二是出课堂到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以校艺术设计各专业创新工作室、政府和学院合作的弋江机电科技园、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为纽带,探索“学徒制”模式下共同完成社会实践项目。三是出校顶岗实习。学生在“双师制”模式下的培养,有了以往接触企业的经历,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由企业提出新的要求标准,为尽快上岗做准备,提高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2.2 构建以工作岗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依据岗位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是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材施教,把教学内容转变为以岗位晋升制为目标,教学模块以见习设计师为起点,稳步提高专业技能的培养。

模块化项目课程及项目教学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依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适应工作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7]。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将岗位能力转化为专业技术能力,如见习设计师、助理设计师、上岗设计师职位。确定能力对应的专业知识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将专业能力分解成能力构成要素(子能力),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不同的知识模块可转化为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将这些模块按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构成以工作岗位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此外,还需构建以岗位群为驱动的课程模块,考虑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考核模式、实践教材等方面内容。岗位群课程模块整合多门基础课,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向实际、讲究实效,摒弃零散、大而全的教学课程,有针对性的传授目标岗位技能。以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为例的岗位群课程模块内容设置(见表1)。

表1 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岗位群模块

表1中明确计划了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学生在各个学期需要进行的岗位提升实践、知识技能素质、学习课程等内容,明确了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详细课程内容。

2.3 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方式

目前高职类院校教师往往是毕业后就上岗,有理论没实战经验。为更好地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要求企业技能专家或设计师参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双导师制”培养方式构思如下:(1)学生在“双导师”的发掘下,根据其特长,为其引导合适的职业岗位。如:手绘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原画师、角色设计师、场景设计师、脚本动画师等岗位着重培养;形体塑造能力有优势的学生,可定向培养为三维游戏建模师;性格活跃、喜欢表演、竞技的学生可在动画设定师,游戏创作方面有所建树。(2)通过“双导师制”模式,在校内授课环节,前期专业基础课由校内教师完成,实践环节(项目制作案例分析、专业规范讲解、案例制作标准)由企业设计师教学,由此来提高教学任务的前瞻性和规范性。(3)选拔优质学生进入创新工作室或合作的企业锻炼,由“双导师”负责引导、培养,学生课余时间既得到利用也拓宽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2.4 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联合群

以“技术全面化、业务典型化、应用教学化”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联合群。联合群主要由校内实验实习中心、创新工作室和弋江机电科技园校外实训基地组成。注重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实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院与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弋江机电科技园,联合完美空间装饰&HD设计、厚土建筑景观设计院、安徽师范大学设计研究院等,构建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与本校“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下工地”的高水平“双能型”师资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团队。此外,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做出努力,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将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教育教学环节有机结合[8],对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运作进行有益的尝试。

2.5 创造“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学习环境

技能大赛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技能大赛的内容与考核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中,明确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掌握核心技能。如,在建筑装饰技能大赛中,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室内空间装饰识图、项目清单编制、施工管理规范等,这就相当于室内设计制图,掌握施工图绘制规范,读懂设计方案,完成项目的造价预算,最后通过施工管理完成项目案例。以技能大赛为载体,相当于企业利用制作室内设计项目的考核标准和流程来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知识考核,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提高学习积极性。专业技能的考核要求教师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运用社会服务项目,对专业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三引三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项目制作能力。在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案例的演练也不会局限于多媒体教室,开设第二课堂(创新工作室)让学生把案例拓展提高和团队合作训练纳入到工作室内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企业工作氛围、掌握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精神,从而缩短了毕业后的磨合期,提升了学生企业实践能力,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希望在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努力下,高效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目标,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岗位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