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点睛之笔
——评《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

2020-08-27关军锋

河北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咸水粮仓渤海

关军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自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试验站、山东禹城实验站成功开展低产盐碱区粮食增产试验后,2012年提出“渤海粮仓”的设想,其目标是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的重要“粮仓”。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对该设想高度重视,2013年正式批准启动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该工程自2013年4月启动以来,专家们选育出一批耐盐碱的作物新品种,研发出创新性节水耐盐调控技术,对当地盐碱低产田增产、增收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在内的环渤海低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降雨量(年降雨量500~600 mm)有限,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雨水利用效率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微咸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十分不足。因此,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为主力的科研人员提出了“用好咸水、节约淡水、蓄积雨水、合理引水”的总体思路,发挥“以咸补淡、以淡调盐、多水源互补高效利用”的综合优势,有效挖掘咸水利用潜力,提高地下淡水和雨水的利用效率。

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小京、张喜英研究员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出版了《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1版)。该书集中展现了2009~2017年开展的作物微咸水补灌、盐碱地咸水直灌改土、微灌节水、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种植结构调整节水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全书共52万字,分八章完成。首先,在宏观上介绍了环渤海低平原区农田生产与水资源概况,在微观上提出了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调控机制,为“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继而,理论联系实际,分述了冬小麦、夏玉米、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为生产实际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作者还专门论述了滨海盐碱地高矿化度咸水利用技术;创新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这些内容深入体现了8项“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为“节100 mm深层淡水、用100 mm浅层微咸水、亩增产100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依据。

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教授作序,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成功诠释了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急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全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亮点工作,是一本难得的佳作。不仅为环渤海区域农业增产提供有益帮助,而且对类似区域的作物增产挖掘亦有参考价值。

期待再版时增补作物品质相关研究内容,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后续工作的开展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猜你喜欢

咸水粮仓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粮仓
聊城市地下咸水地质特征与综合开发利用分析
淡水·咸水·微咸水在吹填土和吹填砂脱盐中的优化利用研究
惊险!大胆蜗牛鳄口脱险
渤海国文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