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20-08-26姚莹
姚莹
长期以来,学困生这一群体都是令老师们“煞费苦心”的一个群体,初中语文学困生之“困”的多样化,其成因的复杂化,其存在的长期性等因素,都是实施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之路上的绊脚石。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因此,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师者的我们也要多一分耐心、细心、决心和信心,去上下而求索。前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影响,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在校学习,网络学习使得学习兴趣不足、专注力不够、极度缺乏自律、语文素养低下的学困生可谓“困上加困”,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背景及网络教学的前景之下,我想针对上阶段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当下的语文学困生转化谈几点见解:
- 用爱心浇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于学困生而言,长期学习成绩较差,较少得到老师关注,经常受到家长的责骂和同学的嘲讽,他们的内心或自卑,或冷漠,或疏离,或叛逆,可能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症下药,解开学困生的“心结”,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得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为后阶段的转化奠定稳固的基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困生的交流,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近期网络学习,我比较注重与学困生及其家长的双向沟通,跟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孩子近段时间的学习及生活状态,他的心理动向。再与学生沟通,便能有一个恰当的预案,准确的突破口。在与学生交流学习之余,我也会和他们谈谈兴趣、爱好,问问他们最近的烦心事,在疏导他们的时候尽可能用自己亲身的例子,这样可以让孩子更信服,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也可以缓解近期网络学习倦怠期到来,以及家长反复催促,孩子的厌学及逆反心理。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因为春风和煦,才有万紫千红的绚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有着它独一无二的芬芳,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些叶子不绿,有些花瓣不香,便认为它没有盛放的权力。
- 降低标准,激发兴趣,重燃学习自信。
在平日教学中,我发现很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内心深处也有“向学”的一面,他们也渴望得到肯定,老师的一次小小的夸奖也能使得他们心中微微荡漾,可是,基础太差,漫无目的,无人关注,一次次的挫败使他们无能为力,无奈最终走向“破罐子破摔”的境地。
其实,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按照一般的评价标准,要让他们进步并非易事。因此,我只能将标准降低一点,将自己的期望值也降低一些。努力创造机会,使其有目的,有方向,有成效的去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慢慢建立起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首先,我主要抓一個“读”字,语文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而“读”尤为重要,对学困生来说,朗读是他们能够实施,并且相对而言能够较快提高的一个方式。因此,我试着抓住朗读这个突破口,更多的给学困生朗读的机会,并指导他们朗读的方法,读多了,读顺了,慢慢的就会理解了,而朗读能力的提高,在同学面前的表现机会,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前不久我在上《庄子二则》的前一晚,刚好在和一位学困生说到他的作业问题,这个话题结束后,我和他商量说:“你发现没有,我们班这几天上课氛围太沉闷了,老师每次叫人朗读都无人举手,这样的冷场老师可真尴尬,要不然这样,你今晚跟着音频把这篇课文好好读一读,明天上课老师连麦你就举手来读一读,也带动一下大家,怎么样?”他答应了,第二天上课他果真举手读了文章,而经过昨晚训练的他确实读得比以前好多了,我又让其他同学来点评,同学们都评价很高,我也顺势表扬了他。往后的几天,他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有一定进步,起码不再拖欠了。我想,是通过这件小事,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相信和期待,感觉到与老师直接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而收获了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好评也使得他更加自信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给学困生创造“闪光”的机会,提前布置任务,降低标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重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我也会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来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如今的孩子情商很高,老师的“虚情假意”他们的“火眼金睛”看得非常清楚,一味不切实际的空话和表扬会让他们觉得老师在“玩套路”,不会领情。因此,激励的方式也得贴合实际,发自肺腑,并且多样化。近段时间我所运用的小程序“班级小管家”也是拉近师生距离,激励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媒介。班级小管家作业的批阅点评提供文字和语音两种模式,我没有办法每天跟每一个孩子谈心,但是,我可以利用批阅作业这个机会,和每一个孩子做一个短暂的交流,尤其是更需要关注的学困生。又比如,在家长群中晒晒进步孩子的作业、笔记等,在网上制作电子小奖状,在班级群中颁发给他们……我想,只要用心,就一定能使学生感受我们发自内心的鼓励。
- 因势利导,有针对性推送文章,提高读写能力。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与他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而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只依靠单纯的读,还必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又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早在古代人们便已经注重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在课堂上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这是提升学困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关键途径。
当然,仅仅只靠课本上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困生而言,还需要
培养他们课外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让他们多阅读,因为可能有些学困生真的不知该读什么书买什么书,甚至有些学生家里无书可读。目前,我们学校的初中生人手一台智慧平板,我们老师们便会借助这一平台给学生推送他们爱读的,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或者“对他们口味的”并渗透了情感教育的经典文章。前段,我给学生推送了一篇文章——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来进行读写训练。对于学困生而言,我的要求是写几句自己的感受,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训练,我带的两个班里有六七个平日考试都不写作文的学困生竟然写了三四百字。我想也许是这篇文章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心灵,触碰到了他们的灵魂,让我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吧!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自从爸妈离婚,我跟着妈妈生活,一直我都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所有的家人不喜欢我,想摆脱我,好像我的存在给大家都带来了麻烦,所以我就故意捣乱让他们也不痛快又没办法。今天看了老师给我们看的这篇文章,让我的心里好像有一点不一样的感觉,我好想也对着天空大喊一声:‘我很重要!”读来令人潸然。这一次的小插曲也突然让我想到,也许,并不是这些学生什么样的文章都不愿意读,也一个字都不愿意写,写不出来,在一定的契机之下,他们是可以认真读写的,而我们老师,就要努力想办法去创造这个契机,去找寻“读写”与他们身上的关联。只要他们愿意参与进来,我们就可以进而继续辅导他们。
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学困生的“困”处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辅导,分层布置作业,采取“小组合作制”“结对制”等方式;同时注重家校配合,齐抓共管。占据好家庭教育这一阵地,利用电话、聊天工具、家访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家长沟通,齐心联手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的转化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我们作为教师具备坚定果敢的信心,善良无私的爱心,持之以恒的决心,春风化雨的耐心,无微不至的细心。总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少一点焦虑,少一点急躁,少一点急于求成,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明白,每一个孩子在智力、性格、成长环境等方面都是有差距的,我们要秉承着“有教无类”原则去帮助他们,转化他们,提升他们,这是我们身为一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