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理论的Python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8-26段韶鹏贾博文
段韶鹏 贾博文
摘要:Python课程是当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语言类课程的首选,为了改善教学现状,基于成果导向理论,开展了Python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设计阶级化Python课程教学方案,按照逐级递推教学模式,整合专业知识点,提出教学主线方向;规范Python课程教学体系,按照课前、課中、课下学习模式,调整教学目标与行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设立Python课程学生评价指标,转换过程评价为量化指标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正确职业观念。
关键词:成果导向理论;Python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9-0120-02
相比其他计算机语言,该课程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化学习能力、可更加良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成果导向理论是指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衍生的一种新型学习理念,在教学中辅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工科类计算机专业零基础学生,结合教改新思想的深化与教育市场调研数据,Python课程在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下述问题。仍沿用C++计算机语言授课模式,在教学中无法直接展示Python课程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开展教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需求量远远不足,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较为吃力,无明确的主次关系,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由于部分学生对于Python课程属于零基础学习,缺乏清晰的编程思路,导致学生在逐步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无法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1基于成果导向理论的Python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提出的Python课程教学潜在的问题,为了满足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新要求,改善学生学习现状,下述将基于成果导向理论,开展Python课程教学改革的详细研究。
1.1设计阶段化Python课程教学方案
基于成果导向理论,结合多元化课程教学方法,引入阶段化课程教学方案,选取碎片化知识点中的关键,按照逐级递推教学模式,整合专业知识点,形成课程教学主线[2]。如下表1所示。
根据表1表述信息,将Python课程教学方案总共分成四个阶段。第一级为学生认识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指导学生了解Python语言发展历史、掌握Python基础入门知识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代码编译思维,了解计算机语言基础学习框架,明确每个章节的不同学习内容[3]。熟记程序编辑过程中固定模式。例如,数据输出/输入方式、数据选择方式,树立学生对于该专业课程学习的正确认知。
第二级为翻译程序阶段,给出学生定向程序,学生需了解该程序在运行时预计达成的目的,在学习中可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挖掘语言中潜在的规律,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为后期编写程序代码奠定基础。
第三级为书写程序阶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安排,结合教师指定项目,定向编译程序,且熟练掌握计算机调试技术,可使用计算机完成程序的编写与运行。该部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指导学生利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部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级为解决综合程序问题阶段,该部分属于综合性学习阶段,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主要面向对于专业知识需求量较大的学生,要求学生可使用抽象化思维,表达算法流程,优化函数计算模式,主要包括代码复用及优化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散性思维为主。
1.2规范Python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的Python课程由于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及教学管理机制,导致最终教学效果无法满足教育部门提出要求,以此下述将根据学生课前、课中、课下学习方式,规范Py-thon课程教学体系[4]。如下图1所示。
根据图1中表述信息,由教师联合高校教学指导部门整合多元化渠道获取的教学资源,重置教学内容。并采用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提供学生课前复习资料,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多种教学任务,调试现代化社会提供教学改革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定期开展计算机编程行业市场发展调研,整合市场内计算机学习资源,调整教学目标与行业发展目标的同向性。
课前教师采用划分小组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使用终端互联网设备观看录制的微课视频,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兴趣爱好,规划不同学生不同教学任务,开展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课堂专业知识讲解做出准备。
课中,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学生检查课前复习工作的完成程度,复习上堂课的专业知识,依照检查结果,分析当堂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由教师安排小组成员参与到课前预习成果展示中,向其他组成员展示设计成果或提出本小组在学习中的疑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现场展示环节的流畅程度,对小组成员实施综合性评分,以此类推完成其他小组课堂展示环节。结合教师评价结果,指导小组内成员互评、小组与小组之间成绩互评,整理当堂课教学内容教师给予教学内容补充或重点讲解,安排随堂Python课程检测,评估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与教师互动情况,布置下堂课教学内容。
课下,要求学生整理当堂课知识点,将课堂作业以电子版形式发送给教师,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学生多种延展知识。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供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的渠道,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向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线上问答时间。此外,根据学生向教师提出的教学反馈内容,及时调整并优化Python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1.3设立Python课程学生评价指标
传统的Python课程评价方式是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关键指标,造成学生学习中极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状态,以此下述将采用设计分层指标方式,提出Python课程评价新方式。如下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