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0-08-26李占军周亚文孙长秋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互聯网培养路径产教融合

李占军 周亚文 孙长秋

摘 要:文章分析了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变革的历程,明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的关系,基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要求,探究“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探索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互聯网+”工匠;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6-0070-0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给通过认证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以“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税收”等方面的奖励政策,鼓励他们牵头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措施将极大地调动产业、职业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互联网+”工匠人才的积极性。

一、概念及其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教学内容与产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学校成为与产业嵌入式融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教学实体,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的途径。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形态演进、发展催生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社会形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创造出的社会发展新生态。

1.“互联网+”工匠

工匠是专注并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之中,用高超技艺完成整个工序的全部工作,打造出精美产品的人。工匠人才是具有专、精、静的定力、品质、心气的技术技能人才。“互联网+”工匠是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研发、生产、安装、调试、控制、管理,且适应创新2.0下互联网社会形态的匠人。如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就属于“互联网+”工匠人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是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要求,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遴选,能够弘扬齐鲁文化、传承班墨精神、精修技术技能的人。这些人是具有“匠气·匠心·匠技”,掌握“互联网+”技术,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勇于创新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概括地说,“互联网+”工匠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融入文化创意思维、设计制造开放共享的创新产品的人。

2.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的关系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的基础,具有物质属性,“互联网+”工匠人才是通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来培养的,具有意识属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决定“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质量,“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互联网+”工匠人才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反作用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

二、“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变革

1.中国古代工匠

中国古代工匠分官匠和民匠两类。官匠是固定服役于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匠。民匠是为主人家制作产品并取酬的人,或者是自己制作产品用于交换谋生的人。工匠间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师傅收徒、学徒拜师的方式进行的,师傅将技艺口传心授给学徒,学徒能否掌握技艺、学到本领取决于自己的悟性、才智、刻苦程度和对师傅的态度。在古代,人们轻视匠人,匠人地位并不高。由于是口传心授,加之有的技艺传亲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此,除了瓷器、漆器等工艺品有技能技艺传承之外,其他的技能技艺流失较多。即便如此,我国古代还是产生了很多能工巧匠,如工匠鼻祖鲁班,他设计建造了很多宫室、宗庙,还设计制作了云梯、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工具,他是建筑工匠的“祖师”;隋朝工匠大师宇文凯,他既是城市规划师,又是建筑工程师,隋朝新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都是他主持建造的;西汉末年长安巧工丁缓,首创七轮扇,还制造出博山炉、七枝灯等,有“巧为天下第一”之称;汉朝末期的马钧,他设计制造了指南车、龙骨水车、新式织绫机、水转百戏等,被称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2.近代工匠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创办的第一所科技专科学校和第一所技工学校,也是最早培育近代工匠的教育机构。学堂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采取“入学招考、借才异域、师夷长技、学用结合”的新式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闽堂居开山之祖之位”。

19世纪的德国,建立和扶持技术学校开展技术教育,改革工匠认证制度,保障了工匠教育实施。1849年,普鲁士修订职业教育条例,规定了共建考试、师傅考试、学徒修业年限等。1885、1892年符腾堡和德国药商工所分别实行学徒结业考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职业教育开始实施国家考试,统一了全国的职业培训标准,提高了工匠培训的质量。中外近代工匠的共同点是创办技术学校进行大规模培养。

3.现代工匠

成为现代工匠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4.0时代劳动者追求的目标。现代工匠将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有创见、富创意、敢创新,收入高、地位高、成就感高,在加工、装配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工人陈行行,他精通多轴联动加工技术、高速高精度加工技术、参数化自动编程技术,改进了动叶轮叶片的高速铣削工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夏立,他先后承担了“天马”射电望远镜、远望号、索马里护航军舰、“9·3”阅兵参阅方阵上通信设施等卫星天线预研与装配、校准任务,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0.004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现代工匠是人教、业习、技练三者同抓并举而成的。

三、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

1.培养“互联网+”工匠,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国工匠、培养能工巧匠的重要举措。培养工匠人才是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的需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互联网+”工匠与现代普通工匠是有区别的,“互联网+”工匠比普通现代工匠增加了“互联网+”技术技能,是能够在“互联网+”社会从事“互联网+”产品开发、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所有工作的人。培养“互联网+”工匠人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目标之一。

2.培养“互联网+”工匠,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经济界、科技界、教育界都在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是“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创造,因此,重视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建立“纵向贯通、横纵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互联网+”工匠人才,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3.培养“互联网+”工匠,是实施“一带一路”戰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要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一些产品的质量还不够高,迫切需要提高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水平。企业要在走出去的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功能,因此,新时代高品质的产品一定是基于“互联网+”的,是由“互联网+”工匠人才团队设计、创造的,只有培养大批“互联网+”工匠,才能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也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培养“互联网+”工匠人才,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要。“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诉求提升与“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变革和内涵发展过程要素关系用坐标图阐释如图1所示。

四、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的路径

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可通过编制“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公共互联网+技术技能实训平台、建设“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构建“互联网+”匠技的教学团队、建立“互联网+”工匠人才考评机制、搭建“互联网+”工匠管理系统等路径来实现。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的路径图谱如图2所示。

1.编制“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新时代特色的“互联网+”工匠课程体系

①编制“互联网+”技术培训课程体系。“互联网+”技术是在创新2.0下的互联网社会,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广域网使不同的设备相互连接,加快信息的传输速度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的技术。如有线电视安装员,在运用技术手段把电视机给客户安装好后,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把电视机和有线电视网络、家中的相关设备连接起来;家用燃气开通安装员,在运用技术手段把燃气设备安装好后,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把燃气设备和燃气管网、家中与燃气灶相关的设备连接起来。无论是安装有线电视还是开通燃气,都需要在进行基本安装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与有线电视、燃气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培训,而这些“互联网+”技术培训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科学设计“互联网+”技术培训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是培养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人才的重要步骤之一。②编制工匠技术培训课程体系。按“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业之需设置培训课程,并与用人单位反复沟通,设计接轨式课程体系、实用的课程内容,在企业内设课堂,在车间进行实践和工匠技术培养,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实际操作和岗位培训,让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职业态度的正确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2.搭建公共“互联网+”技术技能实训平台,对学生进行“互联网+”技术实操培训

①搭建公共互联网+技术技能实训平台。公共互联网+技术技能实训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社会形态的多功能实训系统平台。平台由“互联网+”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工业机器人、海洋化工等技术技能训练子系统综合而成,既可以开展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文科专业学生“互联网+”技术技能实操训练,又可以开展工业机器人、海洋化工技术等理工科学生“互联网+”技术技能实操训练,还可以开展“互联网+”有线电视、家用燃气、洗衣机、空调等安装、管理与控制等技术技能实操培训。随着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公共“互联网+”技术技能实训系统能够自动升级、扩容,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越来越强,智能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②运用平台对学生进行“互联网+”技术实操培训。学生在掌握专业工匠所需的匠技之外,通过公共“互联网+”技术技能实训平台,把“互联网+”技术与专业匠技有机结合,形成新时代新社会形态下的“互联网+”匠技,满足“互联网+”社会形态的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工作的需要。

3.建设“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互联网+”工匠岗位技能培训

①建设培养“互联网+”工匠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是政府与行业引导,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的学校教学站、职业技能实操培训站、企业顶岗实习站三站联动的实训基地。学生以班级建制为单位,在完成其本专业匠技训练的基础上,在实训基地的三站进行“互联网+”技术技能训练,做到既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匠技安装、调试有线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同时又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产品进行检测、联网、管理和控制。②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在编制“互联网+”工匠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打造超越近现代技术学校培养传统工匠方式的新模式,即追求人的个性化需求和产品质量,突显“互联网+”、5G等前端技术的“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模式。③以专业班级为基本建制,规模化培养“互联网+”工匠。

4.构建“互联网+”匠技的教学团队,颠覆创新技艺

①打造“互联网+”匠技教学团队的新特质。一是技艺性特质,传承手艺人精神,特别专注产品的精湛;二是现代性特质,掌握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相关技能技艺;三是创新性特质,具备颠覆能力,能够在普通的商品中重构审美和创造。“互联网+“匠技的教学团队除了具备传道、授业、解惑能力外,还要具备上述这三性;②打造“技高品端”型教学团队。由“技高品端”的教师带学生修炼专业匠技和“互联网+”匠技,提高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互联网+”工匠人才考评机制,对“互联网+”工匠进行等级认证

①建立專业匠技、“互联网+”匠技等级考核机制。从两种技能训练的角度设置学分,其中专业匠技和“互联网+”匠技学分分别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30%左右,修满这两种学分是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条件;②建立三级职业素质测评机制。一级测评基本素养(在一年级实施),二级测评职业基本能力(二年级实施),三级测评职业创新能力(三年级实施),构建匠技特色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对在校生进行学生成长状况监测,通过对应届毕业生调查,对毕业后三年学生发展状况调研,对教师发展、教学管理状态监测、教学效果等工作进行评价,保证“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上述三种机制,对“互联网+”工匠进行等级认证。

6.搭建“互联网+”工匠管理系统,为修够学分的“互联网+”工匠颁发证书

①成立“互联网+”工匠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运行、搭建学分银行管理系统,指导学生将取得的学分存入学分银行;②建立“互联网+”工匠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记录、转换机制,建立学习咨询、学习成果查询、学习成果认证报告出具、“互联网+”工匠证书颁发等管理制度,明确学生获取“互联网+”工匠证书的法律依据;③建立“互联网+”工匠服务体系。通过系统开发和制度建设,实现“互联网+”工匠人才培养、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学习服务、数据分析、学分查询、等级认证、就业创业等工作一体化服务,方便“互联网+”工匠在适合的单位从事合适的工作,为个人和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旭.浅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J].大陆桥视野,2017(14):228.

[2]曹靖.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4):20-26.

[3]万平.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5-8+13.

[4]夏雨,梁蓓.“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2):66-67.

[5]肖国圣,陈珊珊.“新工匠+互联网”双重视角下中国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策略探索[J].经贸实践,2018(20):29-30.

[5]吴晓波.新工匠的特质[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7(8):58.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互聯网培养路径产教融合
互联网财险投保者
最后的美丽世界
图表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互联网+”指数(2016)城市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