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探究试验》课程思政教育初探*

2020-08-26宫玉梅管福成

广州化工 2020年16期
关键词:高分子思政探究

宫玉梅,夏 英,赵 秒,王 艳,郭 静,管福成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创新探究试验将培养学生创新性实验思维、综合性实验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创新探究试验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兴趣,拓宽视野,培养创新及科研能力,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分析实验的基本技能,并进一步加强对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分析的理解。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综合本科阶段的基础实验,也可以根据教师当前的科研项目并融入学生兴趣转化而来[1]。

同时,课程思政教育在全国高校轰轰烈烈地展开[2-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可以根据思政教育需求,设计“融合式”创新探究试验,让学生从实验路线、实验方案、实验可行性、试剂选用、实验步骤、测试表征、结果与讨论及数据整理等环节参与其中。通过全过程“融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渗透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研意识和观念。

1 创新探究试验课程里的思政资源

近年来在工程教育的全面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高校要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所谓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而实验教学是高校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探究试验课程的开设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实验思维、综合性实验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和较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具备就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之的能力,具备对试验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团队分配工作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等。由课程内容判断[1],其思政资源十分丰富。我校创新探究试验课程实验项目包括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种,实验内容大多来源于工厂生产或材料使用中发现的问题或研究生开发成功的课题,切合生产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收率低有时甚至失败,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会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同时鼓励他们重新进行实验,验证分析的原因是否正确,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而非怨天尤人的乐观态度。学生利用校内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平台,通过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在校内接受“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来”的专业创新和实践实训的锻炼。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同时,因为创新探究试验是必修的实践课程,跟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相比,学生无需个别申请而是必须全员参与,省去了学生自愿与否的纠结,也使一批观望和懒惰的学生躲避不及,而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由于个别大学生的阅历尚浅,有时他们很难把所学知识进行拓宽地“闲来找事”做,但对于课程的不大压力,在课程设计的问题中,他们会被动地思考一些问题,从而也就会将压力变成动力,主动找办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创新探究试验除了拓宽专业知识外,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师个人的思政知识积累

人往往都是“亲其师”才“信其道”,求学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意识,平时注意积累和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行为上严于律己,以身作责,以自己优良的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幸运的是我们目前提高自身思政知识的资源丰富,不仅有网络资源“学习强国”,而且每学期学校还下发各种思政读本。另外教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会积累实用的思政元素。通过这些资源,在准备每一次课程内容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使它们无缝衔接成为复合材料中的均相,做到育人无痕,学生接受起来也顺理成章,不致生硬,也不致让学生感觉教师为了思政而思政,从而引起反感和抵触情绪。

教师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发展进程中涌现的科学精神和励志故事,将科学精神转化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在实际行动中做到游刃有余。所谓科学精神,1996年,何祚庥在《科技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支持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先生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观点。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探索创新、唯实求真、崇尚真理、平等宽容、团结协作、执着敬业、无私奉献。即“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2-4]。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科学家,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大分子概念的提出者德国物理化学家施陶丁格,当这位化学家首先提出长链大分子的观点时遭到了几乎整个科学界的讽刺和质疑,而他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被测出。在事实面前,当初坚决反对过他的许多研究者也放下了个人成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了高分子的概念。每每授课至此,这种“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态度都让我周身血液奔涌,作为教师也深深为这种在真理面前对权威的大胆质疑和对真理的勇于维护所感动。

3 实验课上的思政教育

高分子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不足百年的历史,而现在高分子材料已经遍布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领域,从航空航天飞机飞船上的碳纤维,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科学技术没有一个象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这样对社会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但是高分子也有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环境、加剧资源枯竭的负面效应,如白色污染、装修污染等。因此在课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因为创新探究试验课程安排在教学进度的第七学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实验项目的编排上,在专业基本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的实验项目包括:纤维素的改性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化学纤维的染色、高吸水纤维的制备、聚酯瓶的回收及纤维成形和纤维的生物质聚酯的成纤技术等[1],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探究试验部分实验项目内容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针对这些实验内容和能力要求,我们贯穿了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传播以及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追求学业上的进步时大胆创新。

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传播.从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起,教师即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沟通,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励志故事,结合教师本人在读书和科研期间碰到并克服的科研难题,让学生了解科学认识是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并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得到的,它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在探索科学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更需要孜孜不倦、不畏惧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诺沃肖洛夫利利用普通胶带,在铅笔芯上不断地重复撕开、粘取的过程,最后终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单层石墨烯[2]。同时,利用中国高分子领域科学家的事迹和一些新材料开发的历程和应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河南农民李官奇从一篇文献中得到灵感,萌发了制取植物蛋白纤维的决心,十年磨一剑,终于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第一条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线,这是中国拥有的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纤维,被称为“世界第八大纤维”,获得世界发明金奖,他本人也被称为“大豆蛋白纤维之父”[5]。李官奇的不懈努力和最终成功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典型。

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内容都是开放的,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获得的结果肯定不同,但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实验结果,需要学生大胆提出更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论证可行性然后实施,结果不理想还要分析原因等。只要大胆尝试,提出可行的方案并操作之均算作实验成功。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一定能够接受科学发展的永无止境,人类决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进步,才能让明天更美好。从文献的资料还可以获悉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对桑蚕喂养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能够让桑蚕制造出“超级蚕丝”,比正常丝线更结实耐用,导电性更强,有望开辟新的方法制造织物、医学植入器等[6]。还比如上世纪40年代中国没有石化工业,中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徐僖先生提出利用生物质制备塑料的学术思想用我国盛产的五棓子制备塑料,首次从天然植物五棓子中提取3,4,5-三羟基苯甲酸,发明了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苯三酚-糠醛塑料(五棓子塑料)制备技术,面对国外从原料到产品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塑料制品奇缺的局面,徐僖先生用他发明的五棓子塑料制备技术自行设计工艺流程和设备,于1953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自制塑料工厂(重庆棓酸塑料厂),生产的五棓子塑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行研发并工业化的塑料,产品性能可与酚醛塑料媲美[7]。如此种种,学生便可以潜移默化地记住科研道路上为了取得成功而不懈努力的真理。

4 环境和安全意识在创新探究试验中的核心地位

当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于化学化工行业“绿色化”发展的需求愈发明确而清晰。材料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创新探究试验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液和废渣,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处理,比如有些学生在通风橱内进行的实验没有将橱窗关闭,导致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弥漫整个楼层,有些学生随意向下水道倾倒,固体废弃物随手乱丢等,将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也不符合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生态技术观。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一方面,在创新探究试验课上开展环保教育,迎合现代大学生对手机等电子设备和网络的依赖,分享网络思政内容到QQ群、微信群或超星学习平台,并介绍一些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和我们能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实验室废液应根据其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不可混合贮存等,让学生从身边设施学习掌握环保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思考绿色化学背后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统一,引导他们去探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

5 结 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方向极其重要,只要方向对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并达到目的;相反,方向错了,工作就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误入歧途、背道而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需要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牢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高分子思政探究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