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调查及预防措施研究
2020-08-26彭太
彭 太
(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20)
中药注射液凭借起效迅速、毒性轻微等多样化优势备受认可,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所引起不良反应增多,其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1]。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对机体危害明显[2],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配伍禁忌等。临床相关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其疗效,同样需要重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之更好为病患的健康服务。基于此,本研究调查分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同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医院上报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37例,男16例,占比43.24%,女21例,占比56.76%;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8.40±15.12)岁。 其中 30-39岁 5例,占比13.51%;40-49岁 6例, 占比 16.22%;50-59岁 5例,占比13.51%;60岁及以上21例,占比56.76%。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共6例,占比16.22%。
1.2 观察指标
(1)统计反应累及系统与症状表现。
(2)不良反应产生主要原因分析。
(3)涉及中药注射液品种。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
2 结果
2.1 统计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症状表现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占比35.14%(13/37),症状表现为发热、寒颤、水肿等。详见表1。
表1 统计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症状表现
2.2 不良反应产生主要原因分析
不良反应产生主要原因为所用中药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占比67.57%(25/37)。详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产生主要原因分析
2.3 涉及中药注射液品种
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前三的中药注射液依次为: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详见表3。
表3 涉及中药注射液品种
3 讨论
中药注射液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化中药提取技术,对原药材进行提取、纯化等,以获取中药有效成分,将其制成可被机体吸收的溶液等[3]。此类药物推荐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行上述给药方式给药,可提高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率[4]。有研究提出:中药注射液应用范围广,包括抗肿瘤、抗感染等,较单一结构的化学药物更具治疗优势,功效提高[5]。中医药发展与应用历史悠久,中药属于纯天然物质,作用相对缓和,较西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低[6],安全性更高[7]。随着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范围扩大,越来越多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方案,相关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其安全性问题受到极大关注。
药物属性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治疗作用,二是不良反应。中药注射液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配伍禁忌等。本研究结果显示:(1)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占比35.14%(13/37),症状表现为发热、寒颤、水肿等。提示:中药注射液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引起全身性损害,症状不一、多样。原因可能是:中药注射液中含有大分子物质[8](包括:多肽、多糖等),其经静脉进入机体血液循环,此类物质可能引起免疫应答,继而出现全身性损害,症状表现为过敏、发热等。(2)不良反应产生主要原因为所用中药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占比29.73%(11/37)。提示:中药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则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分析原因可能是:原药材取材不同,来源不一,成分复杂并不单一,多含有致敏物质(如:鞣质、蛋白多肽等),故而在实际用药过程中易致敏。此外,同一中药材成分多样,在尚未完全清楚其成分的前提下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不同成分可能会相互作用,继而出现新物质,引起不良反应,伤及机体。(3)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前三的中药注射液依次为: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这与以上三种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的概率高、患者基数大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中药注射液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功效与不良反应并存,应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应高度重视此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要做到早发现、及时停药、对症治疗。
依据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为了预防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在应用此类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临床用药遵循“辨证施治”原则[9]。每种药物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应依据中医药理论合理使用,必要时请中医医师、药师会诊,共同诊治、制定给药方案。(2)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10]。特殊群体谨慎给药,常规监测其肝肾功能。以更好规避其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降低其发生机率。(3)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静脉注射虽能在用药后短时间内起效,但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最高。静脉滴注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4)宜单独给药。单味制剂并非单一成分,多为混合成分,复方制剂则成分更为复杂、多样。病患初次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以防出现配伍禁忌。必须联合使用时,可行间隔给药。(5)现配现用,配液后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日渐增多,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在临床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其适用证。在疾病治疗、疾病预防方面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做到辨证施治,给药剂量要准确。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病患个体因素、配伍合理、给药方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控制在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