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循环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20-08-26何敏刘志强蒋玲霞屈新辉

江西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药疗法定向神经功能

何敏,刘志强,蒋玲霞,屈新辉

(江西省人民医院二部神经内科,南昌 330006)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是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由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所组成)供血区域的脑梗死[1],主要向小脑、脑干(延髓、脑桥、中脑)、枕叶、丘脑、颞叶后部等区域供血。 APCI 约占急性脑梗死的20%-25%[2,3],大多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药物治疗。 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有限,故寻求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积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尤为重要。

脑循环治疗[4]是一种小脑顶核电刺激技术,它结合计算机软件及生物信息模拟技术, 将脑循环治疗仪中合成的脉冲波, 通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的电极贴片,快速、无创地引入小脑顶核,实现电刺激治疗,是新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不同于前者,是融合中频仿生按摩术、热磁术、中医药物导入术的综合治疗方法[5],能有效改善微循环、疏经通络、改善血液循环[5,6]。既往研究表明[4-9]:脑循环治疗、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均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因此, 本研究运用脑循环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APCI, 对其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论证两者联合治疗APCI 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 1 月-2020 年 2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生APCI 的患者筛选入组。 所有纳入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在6-48h 内,经头颅CT 平扫排外脑出血,头颅磁共振确诊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且均为初次发病患者,共120 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 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观察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及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每组各60例。 观察组男 32 例,女 28 例;年龄 54-75 岁,平均年龄(64.14±2.33)岁;入院时 NIHSS 评分 13-18分, 平均 NIHSS 评分 (16.52±1.31)。 对照组男 31例,女 29 例;年龄 55-76 岁,平均年龄(63.92±3.02)岁;入院时 NIHSS 评分 12-18 分,平均 NIHSS评分(16.68±1.12)分。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 评分等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可比。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⑴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6-48h 内入院,经头颅CT 排外脑出血,头颅MRI 确诊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包括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颞叶内侧急性脑梗死),无法行动脉、静脉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者;⑵年龄18-80 周岁;⑶NIHSS 评分为 3-20 分;⑷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卒中或混合型脑卒中;⑵颅内占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⑶入院时已有严重意识障碍、脑疝形成、呼吸或循环衰竭者;⑷24h 内已接受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者, 治疗前神经功能已改善者;⑸电极贴片、中药敷贴处,近期有活动性出血、不易压迫止血者;⑹患有恶性肿瘤或血液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⑺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的APCI 患者, 入院后均完善血常规,凝血全套,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全套,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头颅CT 平扫,头颅MRI+MRA,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冠心病等高危因素。

1.3.1 观察组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循环,改善脑代谢等对症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动态观察NIHSS 评分, 必要时复查头颅CT 平扫或MRI检查。

1.3.2 对照组 在观察组药物治疗基础上, 若病情允许尽早同时给予脑循环治疗及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型号为CVFT-011M,主电极安置于双耳乳突处,并予以局部固定,仪器参数设置如下:选择模式1,频率80%-110%,强度50%-120%,每次通电30min,1 次/d,刺激强度由弱至强,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宜,每周为1 疗程,共治疗2 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采用南京鼎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为MF-2A, 透药中药药方为自拟方,由藏红花、丹参、川芎、当归、地龙各20g,延胡索、黄芪、天麻、鸡血藤、钩藤各15g 组成,并随证加减,由我院中药房代煎,每日1 剂,每剂药煎煮后取药汁200ml,用药汁浸透药垫备用。 将电极表面的离型膜揭开, 再将电极妥善固定于浸药的药垫上,并贴于患肢的穴位点(取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位),同时注意电极周围粘贴区域紧密接触皮肤, 设定治疗热度为30℃-50℃,波形为连续波,治疗强度控制在可引起肌肉收缩的范围内,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大限度为宜,治疗 1 次/d,30min/次,每周为 1 疗程,共治疗 2 周。两组均在治疗后1 周、2 周分别评估治疗疗效。

1.4 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 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 评分):①0-1 分为正常或者几乎正常;②1-4 分为轻度脑梗死或者非致残性脑梗死; ③5-15 分为中度卒中; ④15-20 分为中、重度卒中;⑤21-42 分为重度卒中或者死亡。根据NIHSS 评分的减少率判断临床疗效: ①基本痊愈,NIHSS 评分减少率≥91%;②显效,NIHSS 评分减少率 46%-90%; ③有效,NIHSS 评分减少率18%-45%; ④无效,NIHSS 评分减少率≤17%;⑤恶化,NIHSS 评分增加。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塞尔指数 (Barthel Index,BI): 测量病人日常生活的能力,总分为 100 分,分为三级:①>60 分为良好,轻度功能损伤,能自己独自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动;②60-41 分为中度功能损伤,要在他人的协助下做到一些日常生活活动; ③≤40 分为重度功能损伤,要他人的服侍,生活不能自理,绝大多数日常生活活动不能独自完成。

1.5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 观察电极贴片、 中药敷贴处有无瘙痒、红肿、过敏、水泡、糜烂、感染、不能耐受的疼痛等。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两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四格表资料的 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说明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APCI 有一定的疗效, 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及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疗效更佳。见表1。

2.2 两组治疗 1 周、2 周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NIHSS 评分改善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 1 周、2周NIHSS 评分均低于观察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2.3 两组治疗 1 周、2 周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Barthel 指数改善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Barthel 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 1 周、2周Barthel 指数均高于观察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2.4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在观察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及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NIHSS评分的影响()

表2 两组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NIHSS评分的影响()

注:两组治疗 1 周、2 周相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10.73±2.68*5.45±2.64#<0.05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周 治疗2 周观察组对照组P 60 60 16.52±1.31 16.68±1.12>0.05 13.62±1.33*7.78±1.22#<0.05

表3 两组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Barthel指数的影响()

表3 两组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Barthel指数的影响()

注:两组治疗 1 周、2 周相比,*#P<0.05 有统计学意义

51.74±2.68*65.63±2.37#<0.05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周 治疗2 周观察组对照组P 60 60 27.53±4.66 27.48±3.97>0.05 35.36±4.36*48.67±4.42#<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APCI 多隐袭起病,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可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意识障碍,饮水呛咳,平衡障碍等,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病早期难以察觉,误诊率、漏诊率极高[10]。 脑循环治疗又称小脑顶核电刺激术,它无创性地将电刺激引入颅内,对缺血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4,7-9],通过抑制脑梗死损伤部位的神经电生理活动, 抑制神经元细胞兴奋毒性、免疫应答及细胞凋亡,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轴索等神经组织再生、修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其次通过神经传导通路自动调节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稳定细胞膜,保护神经元,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5,6]融合中医学、热敷医学、仿生学、生物电药导理论、现代微电脑技术,采用专用的中药辅料,贴于特定穴位,能降低组织张力、皮肤电阻,定向推动药物离子,改善缺血缺氧,抑制炎症反应, 扩张微循环血管, 增加组织通透性,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渗出,能有效增加局部药物浓度,更有效发挥中药药效,疏经通络,改善脑血流。 多项研究[5-9]均证实脑循环治疗及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有效治疗脑梗死, 因此我们提出两者联合治疗APCI。

本研究发现, 对照组在观察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APCI 进行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1 周、2 周NIHSS 评分均较观察组降低,而Barthel 指数均较观察组升高,两组比较P 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更佳,日常生活能力更优,临床疗效更好。而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P 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加用脑循环治疗及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APCI 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安全性良好。 因此我们认为脑循环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A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借鉴。

猜你喜欢

药疗法定向神经功能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无药疗法特色医疗专修班常年招生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无药疗法特色医疗专修班常年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