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绿色转型发展现状评价及路径研究

2020-08-26闫函贾宁董新春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环境容量承载力山西省

闫函 贾宁 董新春

(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27)

1 引言

我国“十三五”时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倡导我国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2]。山西省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地区,其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长此以往,导致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动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目前,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影响人民健康及生活的关键因素。为此,山西省提出走绿色转型发展道路,以打破资源及生态环境瓶颈,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目前,许多学者对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研究。肖宏伟[3]、连晓宇[4]、欧阳志云等[2]构建了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区域绿色转型现状进行了评价。孙毅[5]、刘珊珊[6]、吴力波等[7]研究了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以上研究多是以全国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区域为研究对象的较少。本文构建了符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对山西省及其各市绿色转型现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等,提出了山西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

2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2.1.1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熵权法及聚类分析对山西省及其各地级市的绿色发展转型现状进行评价。

2.1.1.1 熵权法

(1)数据标准化

将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假设给定了n 个样本,m 个指标,则xij为第i 个样本的第k 个指标的数值(i=1,2,…,n,j=1,2,…,m)。对各个样本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值为yij(i=1,2,…,n,j=1,2,…,m),正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

负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

(2)求各指标的信息熵

(3)确定各指标权重

(4)计算第n 个样本绿色发展转型综合指数

2.1.1.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一定的类定义,对所研究个体进行分类,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划分为一类,以便于搜索各数据之间的价值联系。本文在熵权法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核算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指标数据,采用SPSS22.0 进行分层聚类分析,进一步探究区域绿色发展的共性及差异性。

2.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基础数据来自《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 年山西省统计年鉴》《2016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 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2015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5 年山西省科技经费统计公报》《2011—2015 山西环境质量报告》《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与山西省及其各地级市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科学性、完整性、可获得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参考UNEP[8]、GGGI[9]、中国科学院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10]、北京师范大学等[11]构建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山西省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现状,构建了适合山西省的绿色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承载力及环境容量4 个准则层的20 个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具体见表1。

表1 山西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3 山西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3.1 山西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

2015 年山西省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指数为0.32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0.735 的一半,这表明目前山西省仍处在绿色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作为产煤大省,长期以来,山西以煤及其派生产业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受市场影响较大,经济波动明显。此外,“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加之自身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致使山西省资源承载力低,环境破坏严重。总体上来看,山西省转型难度大,转型力量薄弱。山西省与全国绿色发展指数比较雷达图见图1。

图1 山西省与全国绿色发展指数比较雷达图

从各一级指标来看,山西省的社会发展指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指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资源承载力指数及环境容量指数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资源承载力及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山西省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

从具体各个二级指标来看,经济指标方面,人均GDP,R&D 经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均不到全国平均指数的50%。社会指标方面,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各指标与全国指标水平相近。在资源承载力指标上,除森林覆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一方面是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山西发展目前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从环境保护指标来看,山西省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论是废水排放量,还是污水集中处理率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空气污染严重,这与山西省长期以来作为重化工业基地,走粗放式发展道路有关。

3.2 山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转型评价

山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转型指数见图2。

图2 山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转型指数

从绿色发展转型的综合指数来看,2015 年,太原市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远高于其他地级市,其次是晋城、大同,吕梁综合指数最低,临汾、忻州居其后。

从综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承载力及环境容量4 个指标来看,山西省各地级市的绿色发展转型目前均存在至少一个短板。具体来说,太原、大同、朔州、晋中绿色转型发展受资源约束最大;晋城与运城受社会发展指标约束较大;阳泉、长治各方面指标均处于中下水平,对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均制约较大;忻州及临汾除环境指标相对较好,其他水平较低;吕梁则除环境指标外,其余指标指数均为全省最低,其绿色转型发展的最大约束是经济发展。

从具体各个指标来看,山西各地级市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 能耗、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固废产生量及万元GDP SO2排放量的指标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 经费占比除太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10 个地级市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3.3 聚类分析结果评价

为进一步分析山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的共性及差异性,采用SPSS22.0,根据核算的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资源承载力指数及环境容量指数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山西省各地级市绿色转型发展聚类分析结果示意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核算的二级及三级指标数据,山西省11 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可大致分为三大类,具体见表2。

表2 山西省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

3.3.1 较高发展水平区域

山西省11 个地级市中,太原目前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在经济、交通、人口、科技及政策扶持等各方面相比于其他城市均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太原的绿色转型发展并不均衡,存在明显的短板——资源,资源制约主要表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小及人均城市建设面积大。

3.3.2 中等发展水平区域

目前,山西省多数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处于中等水平,包括大同、阳泉、晋城、长治、运城、晋中6 个地市。这6 个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具有一定基础来推进区域绿色转型发展。

长治及晋城从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来看,发展都较为均衡。而晋中从二级指标来看,环境容量指数较高,资源承载力指数相较于其他指标较低,但从具体三级指标来看,晋中市各指标都较为均衡。大同及运城从二级指标来看即存在明显短板,大同发展受资源限制较多,主要是人均水资源量小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运城转型发展的主要限制条件为社会发展指数,具体表现在城镇化率较低及三产从业人员占比低。阳泉从二级指标来看虽较为均衡,但从三级指标来看,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较低,人均固废产生量及万元GDP SO2产生量较高。

3.3.3 低水平发展区域

忻州、朔州、临汾、吕梁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均衡,除环境容量外,其他指标发展水平均较低。临汾除环境容量指标明显优于其他指标外,从具体三级指标来看,无明显的制约因素。朔州R&D 经费占比较低,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5%。忻州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均为全省最低,这与忻州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广人稀具有很大的关系。吕梁是山西省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除环境容量较好外,经济、社会及资源承载力都明显制约着吕梁的发展转型。

4 山西省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总体来看,山西省处在绿色发展转型的探索期,受其传统发展模式及固有思想的影响,转型成效甚微。“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山西省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山西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历史资源优势,借助政策优势,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保等多方面出发,实现绿色转型。

4.1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高绿色发展能力

第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积极承接东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以带动原有传统产业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向集约型产业发展转型;借东部产业的技术优势,结合当地资源能源,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替代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落后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第二,推动当地企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去产能、优布局。山西作为“一带一路”上承东启西的重要一环,对外,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及国家,掌握其市场动态,为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发展提供资源及产品;对内,应明确各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结合区域发展政策,优化整体经济布局。

4.2 打造城市新名片,增强绿色发展活力

利用自身文化、区位资源,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名片。首先,应积极发扬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外宣传,鼓励创作具有山西文化底蕴的产品,开发建设文化旅游基地,让山西文化走出去;其次,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完善山西交通布局,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力争成为中部交通枢纽;此外,应加强山西各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

4.3 强化生态环保,注入绿色发展新动力

从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两方面入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观,为经济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第一,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格落实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目标,加强污染治理,落实监督管理机制;第二,落实并严格管控生态红线,加快污染破坏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让山成为青山,水成为绿水。

4.4 创新发展机制体制,提升绿色发展潜力

从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构建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机制体制,以制度来确保绿色发展转型的平稳长效。经济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产业结构,增大R&D 投资来推进技术创新,以创新来谋求绿色增长点,改善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寻求及利用外资。社会方面,要健全民生机制,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以及便利的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建设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生态环保方面,落实生态补偿、污染防治、环保督查等,健全监督监管机制,为社会的发展及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环境容量承载力山西省
不同时空计算尺度对水环境容量评估差异的影响分析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松花江支流梧桐河COD和氨氮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核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引领流域结构减排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