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普利兹克奖浅谈当代建筑思潮发展及对中国建筑思潮的影响
——以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中国建筑师王澍等建筑作品为例

2020-08-26

魅力中国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利兹思潮建筑师

(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一、普利兹克奖发展背景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到来,欧美各国逐渐完成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世界建筑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信息时代,高科技导向的建筑创作原则和美学成了主导要求。走在建筑思潮前列的建筑师们创作了大量与21 世纪发展潮流相契合的建筑作品。普利兹克建筑奖,也就是所谓的建筑诺贝尔,不断地被授予这些走在思潮前列的建筑师们。这些建筑师设计的大量的建筑作品,以其惊人的想象力和奇幻的表达方式,用建筑在讲述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代表了信息化社会的高科技时代。正如普利兹克铜质奖章背后的三个关键词:Firmness、Delight 和Connodity,一批杰出建筑师们正引领着20 世纪末21 世纪初的建筑思想潮流。

二、当代建筑思潮

(一)当代建筑思潮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转型早期的复杂性逐渐消失,一些走在思潮前列的建筑师们开始探索回归生态自然、参数字技术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回归本土特色等问题,他们的作品更多地讲述着他们对建筑内在本质的思考与反馈。他们的作品中所呈献给大众的的新创意、建筑美学思潮、建筑创作原则和建筑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二)突出建筑本性——极少主义倾向

1.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Minimalism)原本指的是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绘画、雕塑艺术的一种载体,特点是直接运用原始、简单、抽象的造型语言,色彩简洁,将画面空间被压缩为最小的艺术或ABC 艺术。而作为一种建筑风格,极少主义则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当代极少主义建筑无疑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是在建筑形体、质感和色彩等形式语言的约减中表达空间、光纤和形式的内涵,而不是机械的减少和否定。

2.形式要素的简约

极少主义,首先对建造方式,建筑形体空间、质感和色彩等形式要素进行了最大限度放入简化,除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元素,设计语言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2001 年第二十三届普利兹克大奖颁给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ng)与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他们的作品以形体简洁为特色,注重建筑表皮上使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表现作品。慕尼黑戈兹博物馆(图1)位于德国慕尼黑市郊外的一片白桦林和针叶林里,平面为矩形,建筑体量不大,共两层。材料有混凝土、木材和磨砂玻璃组成。画廊底层是图书馆,底层外墙由磨砂玻璃围合而成,由此产生一种独特、柔和而有节制的色调。

3.建筑形态的简约

21 世纪,简约化理念得到一批先锋建筑师们的推崇,形态上的弱化是当下演变的趋势,也正是极少主义形态表现的重点。建筑师设计构思也转向形体构成,转向对大面积建筑表皮的构造和施工工艺的关注。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二人共同摘得了2010 年普利兹克大奖。对他们来说,空间的组织、材料的选择和它们的明度与当代数字文化之间存在关联。与现代主义者专注于建筑的透明性和流动性的出发点不同,二人注重的是区别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以及建筑不同空间之间的分界线。

4.世纪金泽美术馆

金泽21 世纪美术馆:金泽位于日本北部海岸,21 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就坐落于此金泽的中心,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共同设计。该美术馆包括社区聚集空间,如图书馆、报告厅、儿童工作室以及博物馆空间。公共区域和博物馆区域的组织是为了激发与围绕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美术馆理念是希望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到达,从而达到人与艺术展览体验的开放式交流和艺术的公园开放式的体验理念。

建筑呈圆形,没有正面和背面,使得它可以从四面八方自由探索。展览区被分割成许多画廊都嵌入在流通空间中。分散的大量画廊提供了透明度,从外围到中心的景观和贯穿整个建筑深度的远景。散布在外立面的弧形玻璃内部,一个360 度的基地全景尽收眼底。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他们与现代主义的透明概念不同,完全轻量化建筑的可能性。他们概念中轻的感觉与建筑的重量有很大的关系——它们的轻的触觉特性,就像它们的感知特性一样。这特殊形式的轻盈意味着建筑的使用者自己意识到建筑脆弱的体系结构。强调建筑的脆弱,它的轻盈看似消失,本身也是对材料的深刻承诺的物理条件。越多地参观妹岛和西泽的建筑作品,越多地倾听它们,就越能体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敏感性围绕着他们的一切。

(三)建筑科学的最高台阶——建筑哲学

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建筑哲学为建筑科学的最高台阶”。二者在其关系上是互为“表里”,风格是表,而哲学观念是里。

1.伊东丰雄的哲学观

2013 年第5 届普利兹克奖的得主为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他说“20 世纪的建筑曾经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就像一部机器,它与自然几乎脱节,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 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而且生态,可以与社会相协调的。”这句话精准的表述了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念,“三性”:建筑的临时性、功能上的模糊性以及相对于自然的融合性。这三性不也正是在日本建筑领域乃至国际建筑思潮上刮起了“伊东丰雄风”的真正原因吗?

2.仙台媒体中心

仙台媒体中心(简称smt):位于仙台市青叶区,由仙台市图书馆和艺廊等组成。大多数办公建筑的框架结构,或者像穹顶、仙台这样的空间结构,产生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建筑效果。这是一种“相当于立方体办公建筑的结构,居住在管状空间结构中,如变形的穹顶”。仙台在很多方面都是伊东的新起点。建筑的结构,灵感来自海藻的移动,结构使每一层都独一无二。用于建筑表皮的玻璃同样具有创新性,它对光的反射,影响人的知觉。从内部到外部,十三根柱子由不同数量的钢管组成,或歪斜,随意排列,就像水生植物在波浪中摇曳一样,姿态生动有趣。

“新空间和游牧理念的实践者”有评论家对于伊东丰雄的理念是这样定义的。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精神的东西很快就被经济竞争的贪恋包围。生产“快乐建筑”,在全球市场上成为出售品,未免不是全球化下建筑界的一大危机。而伊东丰雄的作品他要求我们在确定之上选择缓慢的叙述。由其建筑观可见,建筑哲学正是建筑思潮超发展的风向标。在全球化下的建筑思潮,首要的是树立建筑哲学观。

(四)突出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建筑理性回归地域精神

1.地域主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建筑上使用传统历史要素逐渐的被蕴含地域精神所取代。尤其本世纪之初,2012 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他的作品很有独创性,不直接使用历史元素,就能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作品中往往被赋予新生命。正如王澍所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换句话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在《容膝斋图》那幅画中,人居住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2.浙江宁波博物馆

浙江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余,主体建筑3层,长144米,宽65米,高24 米,主体三层和五层。该设计很好地结合了宁波的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空间,外观更加严谨,但不失光环。

宽敞的现代建筑,也是南方大厦的简约优雅的感觉。据说这个博物馆所有的砖块都是从旧建筑中回收的。因此,砖块身传达了两个信息:历史建筑的沉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以及周边的分水岭、荷塘和鹅卵石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元素。

建筑地域化收到愈来愈多得关注,建筑师致力于反思过去的历史建筑的地域特色,运用传统的营造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从建造材料,以及处理传统建筑空间与形态的理念与手法,再加上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态度,突显出新的建筑的地域特色。

三、结语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当今科技发展的不断变化,建筑思潮也在不断发展。20 世纪现代主义的精神癫狂要么极端切断一切和过去的关联,使建筑成为漂浮的,不可理喻的抽象句法;要么用空间句法的潜力反复排演权威性的词汇以产生建筑,事实上穷尽了创造的可能性。设计者和社会分裂,思想和情感分裂,沦落于这个焦虑之海的人们,试图控制环境的同时扼杀了个人的内心宇宙。对比21 世纪以来普利兹克奖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当代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可见我国建筑师在接受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建筑文化方面毫不逊色。更有王澍,张永和等一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人思想与全球化浪潮相结合的杰出建筑师们。中国当代建筑正在不同建筑思潮的的碰撞中发展,创造出当代的中国式建筑。

猜你喜欢

利兹思潮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北宋儒学复古思潮下的柳词创作探析
战后世界的设计师矶崎新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THE CONCEPT OF BOKEH LIGHT EFFECTS IN PHOTOGRAPHY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