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

2020-08-26

魅力中国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一带一带一路

(鲁迅美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带一路”是为实现沿线各国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提出的战略建议,它不是一条既定的路线,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态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这条生态链上的动态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依托于非遗文化,可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和特色、在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培养国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建立在自我认同基础上的内在认知,是对文化内涵意义的深刻追求。文化认同可以满足民众集体身份识别和认同的需求,具有可以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以“一带一路”为机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外交的重要通道,文明史源远流长,承载了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一带一路”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重要机遇。国家之间以合作和分享的态度,共同保护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文化相对化促成文化平等化,共生共荣[1]。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借助现代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让本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通过“一带一路”发展非遗文化,推动建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一带一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一)传承人与企业、高校合作开发

推动“一带一路”中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设计公司、高校合作,扩大创作团队,为非遗传承人传统的创作内容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文化载体。上海大学何然与宝山非遗项目罗泾十字桃花合作,创作了“繁花似锦”当代设计展(如2.1.1),让布艺堆画和非遗完美结合[2]。传承人从设计师那里了解了多样的表现形式,从而开拓了思路,设计师从传承人身上了解非遗精神内涵、起源和技术手法,丰富了设计素材,实现传统技艺再设计,通过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形成良性循环。二者合作提高了宝山非遗项目罗泾十字桃花的知名度,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扩大了知名度。

(二)针对非遗的“非物质性” 发展文化旅游业

在“一带一路”中,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内容,大力发展依托于人文资源的旅游业,尤其对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项目。如充满魅力的民族节日,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等,与旅游业的结合会大力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特色地域形象,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使传承人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非遗传承中,使民众更加参与非遗文化建设中,让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一带一路”中的东兴京族哈节和民族特色独弦琴表演,在当地政府的文化保护和支持下,在哈节期间形成了文化旅游业的飙升,在保护京族人民文化传承的同时,使游客了解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3]。

(三)创立“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1.提炼重组文化符号,建立热门IP。我们可以把非遗的图案符号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提炼重组文化符号,传统文化再设计,推出热门IP。借鉴故宫的转型方式,即推出故宫IP,大力发展文创品牌。比如故宫口红(如图2.4.1),故宫与润百颜公司合作生产六款颜色,郎窑红、豆沙红、玫瑰紫、碧玺色、枫叶红、变色人鱼姬,六款设计灵感分别来自故宫藏品郎窑红釉观音尊和洋红色缎绣百花文夹氅衣、豇豆红釉菊瓣瓶和月色缎平金银绣水仙团寿字纹单氅衣、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和黑绸绣花蝶竹柄团桃红碧玺瓜式佩和广绣鹤鹿同春图、矾红底白花蝴蝶纹圆盒和明黄色工装裙绣、胭脂水釉梅瓶和浅绿色工装裙[4]。依托于故宫文物形象再设计,打散重组文化符号,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打散重组创新文化符号,建立热门IP,扩大产品受众,将文化内涵转化为生产力。故宫作为一个热门IP,从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变成人们心中的一抹情怀,真正鲜活起来,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2.“奢侈品”定位下的品牌发展方式。可以选择开辟高端消费的“奢侈品”生产线,由于部分非遗手工工艺复杂,耗时较长,人力资源投入大,艺术价值高,非遗产品本身可以将宣传推广转向高端消费群体。一方面,高级私人订制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手工工艺可以满足消费者定制图案的需求,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尊重客户内心体验和时尚追求。另一方面,非遗应该打开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的渠道。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和艺术家JUJU WANG 合作创作阿玛尼旗下帕尔马之水全球限量版绒花礼盒,以天然蚕丝为原料,铜花为骨架,使非遗绒花正式进入高端品牌。坚定做民族品牌,现在淘宝上的销量每月可达百万,借助品牌力量打开销量,推动文化传承。

三、“一带一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传承

(一)设立专项资金,引入民间资本

设立“一带一路”非遗专项资金,政府主持建设“一带一路”非遗图书馆、博物馆,宣传文化内涵、采访拍摄收集文化史料;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的数字博物馆,对资料进行数字化分类整合管理;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全国、世界巡览和各省市文化展馆,提供非遗传承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国家建设完成对非遗文化资料的整合和基础宣传。在此基础上,引入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非遗文化产品质量、提高科研和设计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一带一路”非遗文化的受众人群,实现文化认同。

(二)扩大传承范围,数字化管理保护

与传承人深入沟通交流,对传承人进行表彰嘉奖,拓宽传承渠道,单一的家族传承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扩大传承人范围,可采用基地性传承方式、教育性传承方式。藏羌族杨华珍成立了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和羌绣协会,带领当地的妇女靠手艺生产自救,并且在传统编织内容中,添加了手提包、鼠标垫、茶杯垫等现代载体。她的团队已收集藏羌族服饰图案600 种以上,并编写教材《藏羌族织绣培训教材》,与此同时,与星巴克合作设计信用卡图案“万灵载溢”山茶花(如图3.2.1),线条向四周延伸,自由生长,表达了羌族人对自然淳朴的崇拜,有一种不断向上生长的正能量。与植村秀合作设计明星产品瓶上的图案,八种植物成分,象征青春和不朽[5]。藏羌织产品创造收益,扩大知名度,为其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消费者对非遗了解加深,提升文化认同感。

除了对传承人的保护培养,还要培养专业人才,实现数字化管理保护非遗文化,科学地对非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记录、开发整合。技术上开发多种资料检索方式,比如民族、图形纹样、历史文化、手工艺、实践课程等,在良好的资源整合基础上,还可以与多学科发展关联。此外,可增加沉浸式、交互性强的文化展览方式。通过数字化地演变、模拟发展趋势,将数字化材料作为开发式保护的重要资源,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6]。

(三)加强非遗文化制度保护、法律建设,保护知识产权

针对《非遗法》颁布三年却未增执行过一例的立法现状,需要重新思考结合非遗发展具体情况和现行国家立法制度重新调整、试行、规范、普及。针对非遗文化设置特别保护机制,规范划分抄袭标准,可组织成立对非遗文化了解程度高的专业小组,借鉴其关于抄袭界定标准的专业意见。对知识产权界定清晰,合理保护,规范市场行为,使非遗文化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四、总结

“一带一路”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有助于“一带一路”形成沿线友好互助国家关系。推动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寻求企业和高校合作开发,实现传统技艺再设计;创新非遗的文化内容和表现方式,满足现代人信息接收方式;建立围绕非遗的文化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创立“一带一路”非遗品牌,打散重组创新非遗文化符号。在开发性保护和继承性保护的同时,兼顾保留非遗文化本真,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非遗文化经济的发展和非遗民族文化身份的独特表达,提升国民文化认同感。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一带一带一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Tough Nut to Crack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