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策谋划 虫口夺粮

2020-08-25汪烨

农经 2020年4期
关键词:蝗灾夜蛾蝗虫

汪烨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3月6日发布的病虫情报,初步统计在7省(区)176个县(市、区)查见草地贪夜蛾幼虫,累计发生面积76万亩,目前发生面积近55万亩。云南、海南、广东等省发生普遍,部分地区虫量较高。相关专家一致认为,2020年草地贪夜蛾北迁时间更早、发生区域更广、危害程度更重,防控任务更艰巨。

此前,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就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印发的《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强调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防控重大病虫害,加强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监测防治,特别是做好草地贪夜蛾分区防控。

在3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就沙漠蝗和草地贪夜蛾入侵问题介绍,经专家分析,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机率很小,草地贪夜蛾现已入侵我国。据监测,今年的草地贪夜蛾虫源基数大,北迁的时间要提早,预计是一个重发生的态势。农业农村部按照“早谋划、早监测、早准备、早防治”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完善防控预案、提早准备防控物资、加密监测预警和组织开展冬季防控。

草地贪夜蛾呈重发态势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该害虫成虫为夜行性,在温暖、潮湿的夜晚较为活跃,寿命7—21天,平均约为10天,一般在前4—5天产下大部分的卵。据相关资料统计,雌蛾普遍产卵达到900—1000粒。在温暖的条件下,雌蛾最多可产卵1500—2000粒左右,并且卵在2—4天内即可孵化成幼虫。

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首次迁飞进入我国云南西部地区,云南省的124个县110万亩玉米、5万亩甘蔗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随后,草地贪夜蛾迅速在云南省内蔓延,并于4月相继侵入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海南等地,5月份扩散至福建、湖北、浙江、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等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全国有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主要影响的作物为玉米。

草地贪夜蛾作为迁飞性害虫,已在我国南方定殖,同时境外虫源持续迁入,2020年发生态势更加严峻,防控任务更加艰巨。为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暴发成灾,努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预案指出,与2019年相比,今年的草地贪夜蛾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首先,虫源基数大。国内周年繁殖区冬季虫量大,2019年11月至今年1月,西南、华南六省冬季玉米种植区持续监测到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云南、四川等地小麦上局部见虫,田间普遍繁殖1—2代,虫源积累基数明显高于上年。截至2月10日,上述地区见虫面积超过60万亩,是2019年同期的90倍。云南53个县见虫,平均百株虫量6头,高者60—90头。此外,与云南毗邻的老挝草地贪夜蛾已发生112万亩,虫源基数明显大于上年。境内外虫源的双重叠加,势必加重今年我国虫灾发生程度。

其次,北迁时间提早。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定殖以来,冬季在西南、华南持续繁殖,目前已见虫113个县,发生期比上年提早两个月左右。同时,江南冬季平均气温0℃以上区域冬闲田和玉米秸秆中也查见越冬活虫(蛹)。随着春季气温回升,上述地区草地贪夜蛾将陆续羽化形成境内北迁虫源。另外,去年12月份以来,云南江城、海南儋州也持续监测到境外草地贪夜蛾迁入,时间比2019年同期提早30—40天。由于境内发生时间提早,加之境外虫源的持续迁入,预计2020年周年繁殖区和迁飞过渡区虫源北迁时间提早一个月左右。

第三,发生面积扩大。今年面临境内外草地贪夜蛾虫源双重叠加,加之越冬基数大、北迁时间提前、发生代次增加,有利于该虫向黄淮海等北方玉米区扩散蔓延,威胁区域占玉米种植区域的50%以上,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亿亩左右。黄淮海夏玉米苗期遭遇草地贪夜蛾危害风险显著增加,极有可能造成缺苗断垄危害。同时,西南、华南地区甘蔗、高粱,以及黄淮以南地区冬小麦也存在受害风险。

預案提出,总体目标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成灾。防控处置率9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区域目标: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虫口密度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9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江南、江淮迁飞过渡区,虫口密度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9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虫口密度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预计全国需要防治面积0.8亿—1亿亩次。其中,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防治面积3500万—4000万亩次,江南、江淮迁飞过渡区防治面积1500万—2000万亩次,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防治面积3000万—4000万亩次。通过有效防治,直接保护作物面积1亿亩左右,间接保护潜在威胁区域2亿亩。

预案提出,按照全面监测、全力扑杀,分区施策、联防联控的要求,优化监测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与应急防治,结合生物生态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各级植保机构要按照统一方法,开展区域联合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全面掌握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及时发布虫情预报,确保不因监测预报不到位贻误最佳防控时机,导致害虫大面积暴发成灾。要按照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采取分区域、分时段落实监测防控任务。要结合预测预报,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诱控、生物生态控制、应急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

蝗灾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受气候原因影响,1月中旬,沙漠蝗灾在东非及西亚暴发。这次蝗灾让非洲国家苦不堪言,多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其中肯尼亚受灾程度为70年来最严重,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则为25年来最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全球超2000万人将因此面临严重粮食危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地的沙漠蝗仍在广泛繁殖,新的种群正在形成;如果形势得不到控制,随着新一代蝗虫的繁殖,它们的数量会呈指数式增长。

沙漠蝗在经过非洲流窜到了欧洲后,又来到南亚,印度及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部长表示,有大约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该邦,吃光了大量农作物,并向其他邦蔓延。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如不进行阻止,蝗灾将会持续制造灾祸直到6月,届时蝗虫数量将再增长至500倍。

为应对沙漠蝗可能带来的灾害,3月9日,中国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预案指出,虽然专家分析认为,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几率很小,但仍须从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出发,统筹做好境内外蝗虫防治工作。

针对目前国外沙漠蝗发展态势及国内情况,预案提出“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努力确保境外沙漠蝗不迁入造成危害、努力确保国内蝗虫不暴发成灾,全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丰收,有效保障生态安全。边境地区沙漠蝗迁入风险点监测覆盖率和应急防治处置率达到100%;国内飞蝗防治处置率达到 90%,农牧区土蝗防治处置率达到80%,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预案强调,关于国外沙漠蝗监测防控,要在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区布点监测虫情,及时预警。按照迁入风险,设定应急防治任务,配套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储备应急防控物资。农业农村、海关和林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范围分别做好农区、口岸和森林草原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沙漠蝗防治国际合作,建立信息交换机制,提前预判迁入我国的可能。

关于国内草原蝗虫监测防控,要排查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国内主要草原的蝗灾隐患,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防治物资准备,强化应急响应,强化中哈、中蒙边境蝗虫监控,在重点迁飞落点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其特点为繁殖能力强,一只雌性蝗虫可以产大约300颗卵;迁飞距离远,每日可随风迁飞150公里;取食植物多,达400多种植物,1平方公里规模蝗群每日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的一日进食量;存活时间久,能存活3个月左右,且群居破坏力极强。

今年2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2020年春季亚洲国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越冬蝗卵孵化,可形成群居型蝗群、导致严重危害。2月24日,根据巴方需求,我国派出了顶尖治蝗专家组成的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进行实地考察,协助巴方制定治蝗对策及支援方案。

近日,农业农村部派出的援巴基斯坦蝗灾防治工作组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平安抵京。

据悉,在巴基斯坦期间,工作组先后前往信德省塔帕卡、俾路支省比欣和达尔坂丁,以及旁遮普省萨戈达和姜县实地调查蝗灾,并与巴粮食安全与研究部、国家灾害管理局、巴军方、各省级农业和植物保护部门、市县地方政府等会谈了解当地蝗灾情况。

专家组调查认为,此次巴基斯坦蝗灾十分严重,面临进一步暴发的风险,对巴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但入侵我国可能性较小。根据巴方灾情,工作组提出了“精准监测、分区治理、有效防控、科技支撑”的防治思路,后续将持续为巴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提高巴综合防治能力。

巴粮食安全与研究部对中方所提方案表示赞同,并高度评价中方及时驰援并提供巴方急需物资,充分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巴方表示,今后愿借鉴中方蝗灾防治先进经验和技术装备,与中方合作建立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机制。

根据工作组与巴方商定的援助方案,北京时间3月9日10:00,中国首批援助巴基斯坦蝗灾防控物资顺利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机场。该批物资包括50吨马拉硫磷农药和 14台牵引式高效喷雾机,由上海浦东机场包机运抵卡拉奇。

据了解,后续中方还将分两批向巴基斯坦运送灭蝗援助物资,含250吨马拉硫磷农药和36台牵引式高效喷雾机,于4月底前全部运抵巴基斯坦,帮助巴方有效控制蝗灾。

此外,中国农业农村部于3月中旬向东非有关国家派出应急蝗灾防控工作组,与非方共同研究制定防控举措。

气候异常灾害频发

当2018年阿拉伯海上生成的特强气旋风暴梅库纳登陆时,没有人能预料到它会成为两年后沙漠蝗虫大暴发的开端,并导致超200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危机。

经历了连续第七个偏暖的冬天,外来入侵虫害草地贪夜蛾今年“成功”登上了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名单。

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其实都与气候变暖有关。

当地时间3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联合国新闻发布会上共同发布了《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该声明显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健康、人口迁徙、粮食安全及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持续变暖,目前的高温纪录再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声明表示,严重蝗灾威胁粮食安全。2019年年末的异常强降水是非洲之角地区暴发大规模沙漠蝗灾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当地25年来最严重,以及肯尼亚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预计蝗灾在今年6月将进一步扩散,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2018年5月和10月,阿拉伯海上生成两个特强气旋风暴——梅库纳(Mekunu)和魯班(Luban),分别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和阿曼沿海登陆,给这片荒漠地区带去充足降水,栖息于此的沙漠蝗经历数代疯狂繁殖,在9个月里增加了约8000倍;次年,沙漠蝗又成功侵入非洲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刚好赶上当年12月气旋风暴帕万(Pawan)在索马里沿海登陆,导致蝗虫再次迎来一波繁殖大潮。三个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为沙漠蝗的大量孵化提供了湿润的沙土。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在阿拉伯海海域接连出现两个如此强的热带气旋极为罕见。但自1970年代以来,热带气旋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多数出现台风甚至超强台风。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海温升高,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因素影响,还将进一步影响热带气旋的生成频次与强度。从长远来看,类似沙漠蝗等极端灾害,未来发生的几率会更多。

《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表示,2019年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温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每个连续十年的气温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2019年结束时,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1℃,仅次于2016年创下的纪录。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19/2020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2.25℃,较常年同期偏高1.09℃,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为暖冬年份,对包括草地贪夜蛾、粘虫和各地玉米螟在内的多种病虫害越冬十分有利。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郭安红表示,每年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气象条件或促进或抑制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所以每年病虫害发生情况都不一样;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我国降水、温度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导致一些原本次要或偶发的农业病虫害突发或常发成灾。

有研究显示,近50年来年平均温度每升高1℃,可导致农业病害发生面积增加6094.4万公顷次;年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天,可导致农业病害发生面积增加6540.4万公顷次;年日照时数每减少100小时,可导致农业病害发生面积增加3418.8万公顷次。

同时,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对作物病害虫的发生世代、越冬北界及分布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危害将呈加重趋势。一方面,气候变暖拓宽了农业病虫害的适生区域。如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目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海拔高度大约升高了100—300米,危害范围明显扩大。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后,多种迁飞性作物害虫比现在分布更广、危害更大。如中国粘虫的冬季繁殖气候带已从北纬27°北移至北纬30°附近地区,造成粘虫越冬和冬季繁殖面积扩大上亿亩。

猜你喜欢

蝗灾夜蛾蝗虫
两种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的田间寄生作用调查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古老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虫果腹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中国南方竹区4种竹笋夜蛾的形态比较研究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