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分工与企业起源

2020-08-25鲁柏祥

农经 2020年7期
关键词:降低成本狩猎分工

鲁柏祥

人类最原始的存在是自然存在,最多为群体存在,而非组织存在,更无社会存在。人类的前身只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所以人类不是简单的人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合作、认知合作的意义远大于争斗,是人类的重大进步,“人类”从一开始就是指社会学而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跟人类不一样,人强调个体,人类强调整体。为了更深入认识组织化的历史,我们通过“原始人如何狩猎”的例子,来进行详细的说明。

合作与分工

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如何获取食物?狩猎、渔集。从这个角度讲,跟自然的生存法则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中,狩猎能力的大小与性别有关;男女的生理条件、活动能力不一样,男女的专长优势就区别开来,就有了男女分工。为什么会集体狩猎?因为一个人去可能什么都打不到,集体行动联合起来可以有所收获,自己也能分到一杯羹。而且群体内部分工可以发挥个人优势,打到更多的猎物,也就是说集体狩猎可以降低成本。这样一来,出于个体利益考虑,个体开始重新审视彼此关系。“我”对“你”的认识逐渐地从进攻性、掠夺性、排他性过渡到共生性、共利性、共荣性。在进化过程中,人开始明白要跟其他人一起才能更好地生存,于是人类从一个人的存在转变成许多人的共同存在(群居性)。因为他明白帮助人家就是帮助自己,你我其实是一体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帮你就是帮自己。当然也有人还不明白,所以进化过程中,退化也同时存在;许多时候,进化越快,退化也就越快;人类的进化本身就是在退化中完成的。

在群居过程中,男女由于生理基础不同,在猎取食物上有很大差别,双方为了生存得更好,渐渐地形成一种模式——擅长打猎的外出打猎,擅长做饭料理的在洞穴或帮忙。这种合作逐渐固定下来,变成一种习惯得以延续。他们的这种结合,渐渐地就发展出原始家庭。这个原始家庭,其实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氏族部落等大型组织,然后再进一步演化出社会、国家等概念。

因此,为什么会产生家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降低成本。原始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了降低成本;从经济意义上来讲,现代家庭通常也不例外,至少逃脱不了经济这一本质。

家庭产生之后,就产生家庭分工的问题。如果把一个人内外工作的收益,以金钱来表示。

假设:A在家做一天的收益是20,在外干一天的收益是60。B在家做一天的收益是30,在外干一天的收益是20。

如果A单干,在家做一天得20,在外做一天得60,平均每天的收益是40。

如果B单干,在家做一天得30,在外做一天得20,平均每天的收益是25。

也就是说,AB各自单干,都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各有自己的想法与需求,一旦需求碰撞,两人就可能搭伙做事、产生分工,一人主内一人主外。搭伙可以有两种组合,先看A主内B主外。A在家里做事每天收益是20,B在外做事每天收益也是20,家庭每天总收益是40,平均每人每天的收益是20。而上面分析过A单干每天的平均收益是40,B单干每天的平均收益是25。这种A主内B主外的组合导致A每天亏20,B每天亏5,是个很失败的组合,肯定不稳定。除非现有财产很丰富,或者不需要花钱,否则他们要么改变做事分配方式,要么散伙。

A单干、B单干、A主内B主外,都未能使利益最大化。那么A主外B主内的组合呢?A在外做一天的收益是60,B在家做一天的收益是30,家庭每天总收益是90,平均每人每天的收益是45。这个比A、B各自单干的收入都要高。这种组合,使得两人都能获利,就比较稳定。

组织

一切合作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降低成本,以让个体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个人利益问题绝对是合作绕不过的原始动因,但唯利是图是不妥的,任何人的动机起源都来自于他的利益。

什么叫利益?利益本质来讲是由内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所以要去寻求一个平衡。从整体意义上讲,人类只有成本,没有价格,因价格是被内化的。比如我把东西卖给你的时候,对我来说是价格,对你来讲就是成本。因此,全人类就是在做一个事情——降低成本,尽可能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若20个人一年共狩猎20只老虎,能否说每人每年可打一只老虎?当然不能。事实上,如果每个人单独出去狩猎,不仅一只老虎都打不回来,反而可能成为老虎的口中肉。如果一个人出去打老虎,他所有的家什都要自己带上,一切都要靠自己了,也就没有分工。但20个人出去打老虎呢?情况就大不相同,就可以分工,而且人越多分工可以越细。眼睛亮的去侦察,跑得快的去吸引老虎,枪法准的去射击……而那些跑不快但力气大的,还可以在打到老虎后抬回家。由此可知,如果是一个人干,那么他就要全能;而如果是一群人组织起来干,一个人就能专干一个事情,他就会变成专业的,专业做法的效率就较高。即便一个人能打到,也还是要跟大家一起打,因为众人分工协作,则可能吃到很多老虎肉。管理绝不是要消灭人的利益,而是要把人的利益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处理好组织跟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懂得交换,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因此,数学意义上的平均数不等于现实中简单的个体实际绩效总数之平均。组织绩效也是这样的,很多个人做不到,组织做得到,做得到的时候,边际贡献就出来了,大家就可以来分配,每个人都有好处。但这并不代表组织的绩效就是个人绩效之和。

人们合作是出于提高效率并最终取得更多净收益的理性考虑,合作的唯一动因——提效率、降成本。而合作的载体就是组织。

组织形成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分工与协作。杀一只鸡怎么杀?一个人干到底最简单有效。规模越小越不要分。但如果杀10万只鸡呢?还能一个人干吗?这个时候就要分工,有人只管抓鸡、有人杀鸡、有人剖膛、有人切割,这样的效率就最高。所以,规模越大越要分,规模小的时候,就要集起来。

组织的根本功能在于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组织通过分工协作来实现组织功能,其中最大的分工就是操作者和管理者的分离。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凝聚一支能力互补、志同道合的队伍,通过分工合作使组织成员能够在组织内协调工作,从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组织其实是诸个体为降低成本、取得更多净收益而搭建的公共平台。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利益的组织,利益是一切个体与组织的根本。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自然也不例外,也是在社会劳动分工和交换中产生的。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从自给自足逐步发展到专业化分工,根据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社会分工的出现或自给自足经济转化为专业化经济必须满足一定的经济条件,即由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能够补偿交易费用。分工的收益就是分工报酬递增的结果(所谓报酬递增是指随着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致使产量增加或成本降低的现象),因为专业化生产意味着产品产量必须超过自给自足产量,从而才可能用自己的剩余产品交换他人的剩余产品。只有当由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超过交易费用,分工才成为现实,同时自给自足经济才能转化为专业经济。

企业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作为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分工组织的存在,意味著社会分工的收益足以补偿协调社会分工的成本,企业内分工的收益足以补偿协调企业内分工的成本。企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就使企业能够享有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报酬递增,这就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降低成本狩猎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不透水化妆土的研制
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煤炭企业降低成本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降低成本有效措施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