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扶贫的威县样本

2020-08-25陈世伟钟宇

农经 2020年8期
关键词:金鸡贫困村贫困户

陈世伟 钟宇

河北省威县的产业扶贫工作从规划建设“三带三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展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拓展多元增收渠道入手,充分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高规划+做多做大经营主体

威县按照“调结构、育龙头、促融合、增收入”总体思路,规划实施了“三带三园”——沿西沙河优质林果带、沿106国道设施蔬菜带、沿金沙河“南鸡北牛”畜禽养殖带,4.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君乐宝乳业园区、宏博肉食加工园区。“三带三园”规划覆盖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及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成为河北省唯一拥有“三个国字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园区的县份,为全县的产业扶贫工作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高起点规划的同时,威县确立了做多做大经营主体的思路。为此,威县出台了招商优惠政策,实施了一批农业领域重大项目,做大做强各类市场主体,为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前提。

在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威县出台了《农业领域招商优惠政策》,实施了德青源蛋鸡、君乐宝奶牛、宏博肉鸡、海升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新增家庭农场35家。指导各产业均成立管委会,探索建立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成为“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

围绕增强持久带动能力,威县坚持“三字”壮龙头——降、升、活。

首先是“降”:探索国企建厂、企业租赁,降低投资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德青源蛋鸡、君乐宝奶牛就是该模式的典型。

其次是“升”:坚持标准化生产、创优创名,如威县“翠威”梨连获“果王”殊荣,摆上了十九大会议餐桌,高出市场平均价一倍多。

第三是“活”:创新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改革,优化政务环境、激发市场活力。2017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940家,建成省级扶贫龙头9家,同比增长70.5%。

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模式

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威县积极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金鸡、白羽、金牛、威梨、根力多“五大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使贫困农户和贫困村能够从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收益。

威县复制拓展德青源“金鸡”模式,為每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配股4680元,入股到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享受分红,全县形成金鸡、白羽、金牛、威梨、根力多“五大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覆盖14655名贫困群众,实现了产业对贫困村、户的全面、多层覆盖,去年每人分红450元以上。同时,“五大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还吸纳了4875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181个重点村每村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用于村公益事业和“特惠岗位”支出,探索出“三权分置”利益分配保障机制,破解村级无钱办事难题。2017年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会到威县观摩,“金鸡帮扶”模式成为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会议材料。

“金鸡”模式是依托中国蛋鸡第一品牌——北京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探索了“国企融资建厂、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分红、集体经济受益”机制,覆盖威县4个乡镇126个村(48个贫困村)1767户、3799人,2016年每人分红300元,2017年每人分红500元,48个贫困村每村还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其运作机制是:将贫困村、贫困户的整合资金和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注入合作社后入股到县农投公司,农投公司争取金融资金建立项目资产,贫困户成为“特惠股东”;引进龙头企业租赁经营,租赁费用于还本付息、入股分红和贫困村公益事业,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鼓励并优先安排到公益岗位。项目全部建成后,48个重点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报乡镇审核、扶贫管理部门备案后,用于贫困村公益事业建设维护或“特惠岗位”。

“白羽”模式是依托北京上市公司——保吉安集团投资的河北宏博牧业白羽肉鸡项目,探索实施了“分户入股、保底分红、保险保障、集体受益”机制,覆盖4个乡镇74个村(26个贫困村)1256户、2559人,2016年、2017年各分红450元。运作机制是:将贫困户每人4500元的扶贫资金注入合作社,作为股份入股龙头企业,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入股期限不少于5年,年保底收益10%,贫困户只享受股权分红,不承担经营风险。龙头企业专门为贫困户入股资金上了保险,并优先录用贫困户在企业打工增收,同时还设立了扶贫基金,用于贫困村公益事业建设维护。

“金牛”模式是借鉴“金鸡”模式,建设的君乐宝乳品深加工项目,覆盖6个乡镇173个村(65个贫困村)2251户、4873人。贫困群众入股资金每人4500元,共计2192.85万元,分红资金每年每人450元,2017年年底以乡镇合作社为单位发放到贫困户。

“威梨”模式是依托西沙河梨产业带,采取大园区、小业主方式,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租赁农户土地,建设规模梨园,农户采取反租倒包形式租赁经营。同时,借鉴德青源“金鸡”模式,采用“国企融资建厂、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分红”机制,县农投公司投资建设冷链物流项目,覆盖4个乡镇90个村(65个贫困村)1150户、2461人,2017年每人分红450元。

“根力多”模式是依托威县上市企业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集体整合土地、企业规模经营、农户入股分红、溢出效益共享”机制,覆盖洺州镇42个村(8个贫困村)485户、983人,2017年每人分红450元。运作机制是:村集体把贫困户的土地整合到一起,由根力多全额控股的威大公司,发展规模设施葡萄,作为有机肥试验基地。为贫困户每人配股扶贫资金4500元作为本金入股,期限不少于5年,年保底分红10%,到期后可继续入股或返还发展其他产业。企业将品牌推广与扶贫有机结合,试验基地亩增收部分,企业与贫困户按7∶3比例分配共享,并优先录用贫困户打工。

按照土地规模经营流转面积“262(龙头企业占20%,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占60%,分散经营占20%)”比例,坚持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四化”方针,流转土地49.41万亩、流转率达到47.97%,出现了部分“一份土地挣三份收益”(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资金分红挣股金)的“三金”农民,年人均增收4000元,成为国家农村三产融合改革试点。

拓展多元增收渠道+开拓智力支撑

威县还积极探索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手工业扶贫等模式,拓展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在实施电商扶贫中,威县引进阿里巴巴、移联网信等五家电商平台,实现全县52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全覆盖。2017年完成线上交易20亿元、线下交易2亿元,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直接带动156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被列为河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威县“供销e家”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河北省唯一样板。

实施“光伏惠民工程”。以三间房屋屋顶安装光伏为例,每户年均收益2800元,培树了第什营镇芦头、胡杨街、管王街、司庄、圣佛堂等42个示范村,327个示范户,向全县其他村推广复制。实施手工业扶贫,培树了30个粗布纺织、箱包制作等示范村,实现了产业对贫困村、户全面多层覆盖,也使“绿色减贫”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威县积极开拓扶贫产业的智力支撑。威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部定点扶贫县,其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脱贫产业的巩固提升都离不开教育部及各部直属高校的大力支持。“脱贫”说到底要靠产业发展,教育部结合威县实际,在“四业扶贫”上下功夫,即支持产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帮助企业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加强职业教育武装千家万户、加大就业帮扶服务千家万户。

近年来,威县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优势,推动县域内的26家规模以上企业与多所高校建立帮扶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以梨产业为例,威县当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三高集团安增肥业有限公司、河北洺源食品有限公司等,有力助推了本县梨业提质升级,以及梨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猜你喜欢

金鸡贫困村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最生活】在金鸡湖畔,遇见理想的生活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金鸡婆
金鸡婆的传说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