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020-08-25孙璐
孙璐
摘要:大数据、新媒体等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困难。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独特性,其主要表现在教育理论的主流一元性与非主流多元性相统一,教育"双主体"的话语权力平等性与信息共享双向性相协调,教育内容的信息资源动态性与无序信息复杂性相关联,教育效果的线上教育潜隐性与线下教育实显性相融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载体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问题。因此,要通过坚持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把握新方向;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素质结构,承担新使命;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网络素养,弘扬正能量;加强对网络空间有序性的建设,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我意识显著化
“90”后大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对父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但由于他们的“成人意识”逐渐清晰,在思想上则呈现出显著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而是关注课外,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随着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敢于评价社会现象,提出个人见解; 敢于重视个人价值,发挥个人作用和专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项事务,自我权利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这些过程中也不乏片面、幼稚和消极的做法,从而导致挫折和失败。而加之“90”后大学生心理脆弱,挫折容忍力差,不会用适当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最后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90”后大学生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积极参与的自我意识强烈,创新观念突出,但协作能力较差
他们喜欢张扬个性、彰显特色,任何事物都追求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喜欢尝试新事物,崇尚创新精神,但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集体意识淡薄,团队精神缺乏,协作能力不强。
(二)竞争意识强烈,但心理素质偏低,抵抗挫折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对生活的要求更高,对技能学习、社会求生等方面的诉求更多,更喜爱表现自我,尝试承担社会责任,但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家庭条件的优越,相对缺乏自理能力,常常因为不会照料自己而苦恼,不懂为人处事而焦虑,一些新生甚至因为竞选班委、学生会干部失败,而消极逃避,一蹶不振,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和较弱的挫折承受力。
(三)接受新鲜事物快,喜欢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性地接受事物,但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
他们大多成长于网络时代,生活方式多样化,又很强的自我意识,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想在大学里全方位地展现自己,自我提升愿望强烈,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更喜欢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接受学校里新鲜事物,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很强,深深感到应该独立自主的他们总是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对他人的依赖,总依赖其他人来帮忙处理相关的问题和事件。
二、价值观念多元化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大学生中相继出现“时装人”(没有确定的价值观,像改换时装一样更换思想、观念和行为的人)、“平面人”(表面化、面具化的,没有深度,不承认一切价值的人)、“实惠族”(讲求实际,强调实用,选择实惠,凡事只看效果,缺乏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的人)、“新理性人”(既有超越意识又脚踏实地,既有远大抱负又有求实精神的人)、“新理想派”(能够保持灵魂的高洁和精神的自由,不“独善其身”,对社会、对他人充满责任感,尽职尽责的人)等。价值观念多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价值观有被模糊化、边缘化的倾向,诸如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90 后”大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已降低。他们把物质或金钱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片面强调个人回报,在生活中追求享受,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
(一)政治关注点多元,思想活跃,政治认同度高
“90后”大学生虽然承受着学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但仍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如中东、北非局势、国际关系、两岸关系等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如面对西方媒体对我人权问题的歪曲报道、钓鱼岛问题的纷争等,广大学生均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0% 的受访学生认为应该“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62% 的受访学生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65.9% 的学生选择“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的政治话题广泛,思考趋于理性,政治参与心态整体平和。
(二)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利益矛盾和现实问题,社会责任意识明显提升
调查表明,众多“90后”大学生对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相当明确,在对待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上,高达76.2% 的学生认为应“首先维护国家利益,其次兼顾个人和集体利益”。50.5%的大学生对政府、行业推出的先进人物和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事迹表示崇拜和感动。30.96%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学生在关注社会矛盾焦点、干群关系、基层直选、民主自由、生存权、发展权等问题的同时,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表现出理解,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日趋完善表示耐心、肯定和期待。
(三)创新意识稳固,勇于挑战现实
“90后”大学生较“80后”明显崇尚创新精神,他们具备强烈的打破常规、应对挑战、尝试创新的意识,52.9%的学生认为自己“易于接受新鲜事物”,41.3% 的学生认为自己“勇于创新和挑战现实,富于开拓精神”。多元开放的社会也为“90后”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在大城市独立创业,而不接受在发展机会少的单位过稳定生活。
(四)竞争意识强烈,向往公平公正
“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他们在小升初、中考、高考中就已经经历了竞争的考验,他们认为竞争意识就是进取心,是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他们推崇公平公正的竞争,但对于同龄人中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同而造成的就业、发展方面的不公平,表示无奈和冷眼旁观,并不做积极的抗争。
三、生活环境社会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的交流手段日益先进,信息传递日益快速,这就為“90 后”大学生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动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90后”大学生的社交、娱乐、学习和工作都呈现出强烈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趋势。极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为求锻炼,都主动或被动地以实习或打工的方式去体验社会。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他们热心从事志愿服务,广泛参与社会工作,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的举办,都有着“90后”参与的身影。这就使得许多学生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恶习也会趁机蔓延到校园中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因此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事务,同时,大学校园内也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很多高校的食堂、超市、住宿(公寓)都转向企业化经营模式,也加速了“90 后”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