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中的“网络气质”培养
2020-08-25都海虹赵辰玮
都海虹 赵辰玮
摘 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高校线上教学工作的推进。网络授课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迥异。高校教师需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适当地运用网络表达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弹幕、打卡、抢答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存在感,并尝试将社交媒体变为学习、实践的工具,打造具有“网络气质”的课堂。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实践,简要分析了如何培养网络教学中的“网络气质”。
关键词:网络教学;“网络气质”;社交媒体;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97-02
2020年年初的一场疫情迫使全国高校、中小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停课不停学”的举措加快了传统教育模式革新的速度。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无疑又为网络教学的推进快马加鞭。各类网络教学平台也已摩拳擦掌,静候“英雄用武之地”。在这场仓促投入的网络教学实战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历经四周的实践,深感网络教学要想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让网课具备“网络气质”。
一、网课具备“网络气质”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他们成长的时代正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有数据显示,00后习惯并善于用屏幕进行社交及对话,每天会花费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上网。在电子产品、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同过去的大学生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开放和创新。这表明,高校教师在进行网络授课时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摆脱陈旧的、封闭的思维模式,要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全面打造具有“网络气质”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具有“网络气质”的教学方式
(一)运用网络表达方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要想吸引学生来上课,先得拉近和他们的心理距离,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就得探索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授课。数据显示,94%的大学生都会在进行网络表达时使用表情包,65%的大学生会使用网络流行语,有8%的学生会使用搞怪视频音频。在关于用词色彩的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用词色彩或“普通”,或“幽默诙谐”,或“严谨客观”,其中偏“幽默诙谐”的比重最高,达60.76%。数据启发我们要想消除“代沟”、贴近学生,适度地运用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是有效的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有分寸地使用网络热词作为案例融梗,点名、提问也不忘“皮一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二)强化在线交流答疑功能,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网络教学无法使教师同时与所有学生面对面,会让教师产生缺乏现场感的失落,这是网络教学对教师的一大挑战。教师只能面对手机或者电脑,对学生的感知比较弱,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去观察学生的听课反应和理解程度。从学生的角度來看,与教师产生的互动感受也会相对较弱。因此,教师要调动屏幕那一端学生的积极性,要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要保证教学质量,要了解学生的听课效率,就必须加强同学生的联系。
“现场联系”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大多数网络教学平台都设置了弹幕功能。学生从小生长在多媒体环境中,他们习惯“一心多用,三心二意”,教师完全可以允许他们在听讲的同时把自己的疑问以弹幕的形式发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随时加一句“听懂的同学扣个1啊”之类的口头语,这样的网络表达方式既提醒了学生注意听课,又和学生有了互动,简单而有效。如此,在网络课堂中,学生不仅只有“听”的角色,还能通过弹幕问问题、表达听课感受、发表观点等,增强了课堂的“参与感”。
在网络课堂中,教师不能单方面地“满堂灌”。由于网络技术可以让师生在线音频或视频连线,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一点,强化在线提问、交流、答疑等功能,让隔着屏幕的师生互动起来,课堂才能够活跃,盯着屏幕的学生才不会因长久听而不说、听而不问产生疲劳,影响听课效率。
(三)选择“社交+学习”模式,赋予学生“存在感”
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较长,少于1个小时的仅为5.94%,3~5小时的最多,占到 35.64%,使用时间超过 5 小时的占到了27.72%,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社交媒体上,这启发我们应充分发挥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社交功能,既能够保持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兴趣,又能够为学习服务,让学生从中受益。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的“花式”打卡功能,抢答、选人等功能,增强学生在课前、课上的“存在感”。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布置任务、留作业,并将对学生完成任务及作业的评价反馈在平台上,以提高学生课后使用平台的黏度和效度。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还启发我们可以将社交媒体变身成为教学工具,如建立微信群、QQ群,鼓励学生上传学习视频,以相互监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群内讨论学习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还可以更深层次地利用社交媒体。例如,在课堂上用社交媒体实时搜索并分享最新的辅助学习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鼓励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等。
在社交媒体上开辟学生的实践平台也是大胆的尝试。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开设账号,由教师指导并审核,学生运营。教师可以将账号运营的成效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激励学生认真对待并创新思路。
例如,“暨南大学谭天教授曾在课上组织学生运营广东电视台《DV 现场》的新媒体,在接手《DV 现场》的新媒体平台短短 3 个月的时间里,其官方微博粉丝数由 11 万增至 12.5 万,粉丝净增数达到 1.5万,平均每个月增加 5000 人”。
(四)“私人订制”,因材施教
网络时代,人们崇尚个性化和多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产品已经无法完美地满足个人自我需求,于是在商品市场中,“订制”风潮应运而生。而在中国教学传统中,自古以来便有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长、教学进度及内容设计的限制,全面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接受情况有一定的难度。但网络课程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技术为不同的学生订制不同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版本的课程PPT,学生听课时可在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相应的课件。教师还可以把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放在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自由获取,以弥补学生的不足。另外,教师设置的任务点也可以多样化,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加强反馈也很重要,教师应对每一次课进行线上评教。网络技术能够通过记录学生登陆的次数、翻看答案的次数、提交作业、主动提问及参与讨论等情况进行评估,形成数据报告,供教师参考,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等情况。
三、培养教师的“网络气质”
网络授课方式不同于传统课堂,给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网络课程的价值展现依赖于教师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网络授课的实践者,高校教师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变传统教师角色,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网络,培养自身的“网络气质”,完成新的角色定位。
(一)更新表达观念,主动创新表达方式
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高校教师应主动挣脱传统表达方式的束缚,摘下看待网络媒体的有色眼镜,接受网络语言、网络风格、网络思维,与学生平等对话。接受不是照搬,不是毫无鉴别、毫无区分的应用,而是选择和创新表达观念和表达方式,勇于鉴赏并有能力鉴赏出适当的网络热词、时新信息并恰如其分地在网络课堂中运用。
(二)提高媒介素养,适应教育发展潮流
面对当前网络媒体发展的大势,高校教师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定期参加媒介素养培训。教师要熟悉现代媒介属性,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关注社会热点信息,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为教学服务,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让网络媒介成为教师和学生获取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平台和路径。
(三)培养互联网思维,打造时代“金课”
自2010年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互联网思维也在不断升级。当前,有学者把“互联网思维”解读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九种思维,每一种思维对高校教师都有深刻的启迪。
因此,教師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的认同感,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打造让学生赞不绝口的“金课”,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及时满足学生的新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课堂。
四、结语
“网络气质”首先是思维的变化。“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思维模式的转变促使教师创新永无止境。高校教师应抓住机遇,升级“网络思维”,培养“网络气质”,适应网络时代快速变化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董圆圆.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表达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8(5):104-109.
[2]杨之音,王翠萍.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149-152.
[3]黄晓军,田森杰.新闻课堂中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挑战[J].青年记者,2019(21):82-83.
课题项目:2019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191010)。
作者简介:都海虹(1977—),女,河北赤城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融媒体视听表达;
赵辰玮(1988—),男,河北怀安人,河北大学大学生新媒体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