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善治之道,培养高质量师范人才
2020-08-25孟繁华
孟繁华
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保障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而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因此,师范院校努力走上善治之道,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是为新时代培养高质量师范人才的方向,也为新时期师范院校的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独特教育生态,催生师范院校质量治理内动力
在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中,师范院校地位特殊,是典型的“双肩挑”:一个肩膀挑着高等教育,另一个肩膀挑着基础教育。这个体系直接影响到师资质量、生源质量,当然最终直接影响我们整体的教育质量。在这一教育质量生态链条中,师范院校举足轻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举办高水平师范院校,对于改善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具有事半功倍的重要性。因此,师范院校如何加强顶层设计,超越“师范性”和“学术性”这一假问题带来的路径依赖,脚踏实地建设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瞄准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抓住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变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是摆在师范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面对新问题,师范院校必须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我国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高质量支撑。
二、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体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使命。师范院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为谁培养教师以及如何培养教师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地把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作为办学的根本定位,积极构建彰显师范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把师范院校办成高素质专业化人民教师的摇篮。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推进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因地制宜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要适应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养达标的高质量教师。
三、创新激发学科建设内动力的质量保障体制
建设高水平师范院校,必须落实学科建设的强校之基地位,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分层分类布局,重点建设好与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契合的学科群,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学科“特区”,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和拉动其他相关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优势带动、特色凸显、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态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打破传统的院系建制和学科壁垒,推动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学部制改革,做实做特一批能够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服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同时,学校还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学科建设更多的政策弹性和自主权,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动态开放、有利于学科建设的质量保障体制。
四、优化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方式
对于师范院校来讲,高質量的教师队伍,既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面向未来培养一代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骨干。师范院校要从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高度,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为此,要统筹规划高水平教师教育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提升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要集聚高层次师范教育人才,落实人才待遇和政策保障,打造一批以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各层各类杰出人才为骨干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要加强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制定青年人才引育计划,营造让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管理环境;还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化教育教学培训、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从而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国际化、高质量的师范人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师范院校,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数量足、质量高的人民教师。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