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文化自觉视角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
2020-08-25仇国政周丽
仇国政 周丽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在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部分指出:“建立学生发展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实际上,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化学的学科教学也一直遵循着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即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化学课程进行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命题的提出,对和谐课程文化建设和科学课程发展观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要真正走向课程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批判的关系.
学校课程的实施旨在促进学生的课程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精勤不懈的学习力、兼容并包的选修力、追求卓越的创新力以及灵活自如的智慧力.以高中化学课程为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的课程结构由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的螺旋式课程组成,首次采用模块作为课程组织的形式,设置了不同领域取向的模块,体现了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修1》《必修2》奠定了基础,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化学与生活》等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能够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课程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学习力和选修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健全發展的基础,创新力是学生的学习力和选修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也是学生从学习力和选修力到具备智慧力的过渡,智慧力是前三种力的质变和升华.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这四种力是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着力点,也是在学科教学中浸润学生发展指导的关键所在.
一、精勤不懈的学习力,是贯彻人生始终的生存资本
对于高中生来讲,学习力的培养和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高一的学生调查中表明,高一的十三门学科中,学生感受到压力最大的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晦涩难懂,知识体系纷繁芜杂,化学方程式数不胜数.对于化学老师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降低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畏难情绪,在高一的关键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在进行溴苯制取的实验过程中,由于溴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讲台附近弥漫着红棕色的刺激性气味气体,学生异常兴奋,实验结束,进行实验现象与原理交流的时候,学生竟然连实验过程是否需要加热都不记得,反应现象中居然除了红棕色的气体之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种情况和心理学有很大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同一强烈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会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而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则引起感受性的提高,这就是感知的适应性.类似的还有镁条点燃实验,也不宜靠学生太近,由于镁条燃烧时强烈的白光,降低了学生对其他实验现象的感知,往往反应产物的颜色也会被忽略.
感知“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在化学教学和化学实验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我们要利用感知的适应性,减少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譬如,一些微弱的持续刺激影响可以体现在化学教学的环境中,当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如果实验桌上的仪器、装置、药品排列整齐,周围环境清雅,并在四周或后面适当布置一些化学史话,则有利于学生形成专心化学实验的气氛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兼容并包的选修力,是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突出表现
学生在学校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修力,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的能力,反映了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认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评价”部分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化学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选修力,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化学学习的效果.譬如,在课后学习小组的方法讨论中,有些学生往往将难记的、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用卡片的方式加以收集整理,放在课桌显眼的位置,下课可以随便翻翻,在校园漫步时可以随便看看,将零碎时间的点滴加以利用,就不知不觉地把经常混淆的、难记的学习任务变成了不费劲的小事.与此类似的还有元素周期表中的长周期元素等,有学生居然将其编成了歌曲,利用在课下随便唱唱,歌者有意,听者无心,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了收获.
江苏高考方案的变革给化学教学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化学教师渐渐从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开始转变,开始注意到化学内涵的丰富性和化学教育的人文性.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思维和认知能力,很多教师革新教学理念,不断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的处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性地接受知识的丰富生动的新模式.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创造条件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化学类选修课,譬如《多彩的化学实验天地》《大学化学先修课程》《过渡金属》《太湖地区水资源检测》《空气质量分析》等,涵盖度广,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追求卓越的创新力,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轴心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充满了各种积极思维活动,譬如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把知识逐步引向深化,由现象进入本质.在这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开拓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逻辑性和灵活性.这样,建立在精勤不懈的学习力和兼容并包的选修力之上的创新,可能就应运而生了.
例如,一个完整的燃烧概念的获得,可能始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可燃现象,到初中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是通过碳、硫、磷、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点燃呈现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来认识的.这个燃烧概念的建立,在高中进一步学习铁丝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时,起到了一个正迁移的作用,回顾旧知识形成新知识,使广义的燃烧概念的接受变得容易很多.
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中,为配合和支持课程改革,学校进行了导师制的探索.在此前,导师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形式,通常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而现在,导师制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中一种新的选择.我的班里曾有一个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对化学特别感兴趣,成绩也特别突出,但是除了化学,其他成绩都十分落后.有人建议他放弃化学竞赛,他为此感到十分迷茫.我作为他的学科导师和德育导师,工作重点一直聚焦于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他的个性养成和自主发展,从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指导、帮助,以真正地促进学生发展.
人的发展不外乎两个问题,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更重要的是拥有区分两者的智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未来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阶段,而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要尊重学生个体主体性,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指导方法,从这方面来说导师制的施行,的确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验.
四、灵活自如的智慧力,是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是多方面的,包括理想、心理、学业等.人是复杂的存在,他在发展中可能有多方面的“想要”,但是,我们作为指导者,不能把人的“想要”当成是“需要”,而是要用统整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内在的轴心,克服“想要”的迷茫,建立“需要”的理性.让学生的理性,体现为一种觉悟的程度,即学生借助学校课程提供的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对自己与世界认知与改善的程度.
教育与其说是挖掘人的潜力的百年大计,不如说是开发人的智慧力的千秋大业.这方面的指导与教育是穷竭一生的事业,就其广泛意义而言,学生的发展指导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教育者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学生个人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疑难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以使其良好、健全的成长.
记得在讲化学必修Ⅰ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的时候,讲到海水中的主要物质,我在试卷上给学生留下一段寄语:“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博得同情,但后者却可以为你换取成功.”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我想借此告诉学生的是:有时候努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痛定思痛,要改进方法.作为老师,我们怕学生不努力,但更怕学生付出一点点努力以后就开始怨天尤人,开始怀疑努力的意义.社会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术语,叫做习得性无助.它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这时候,我们需要灵活自如的智慧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基本任务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尽量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将学生发展指导浸润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来,利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