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
2020-08-25刘辉
刘辉
新课改要求教育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教师辅助学生开展教学.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初中生物作为学生生物学科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保持对相关生物知识的新鲜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式教学将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直接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变为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培养学生相关生物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问式课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一堂课的开始往往是通过课程导入进行的,而传统教学中的课程导入是教师采用讲故事或者直接在黑板上书写教学内容开展的,大多教师不注重课程的导入,认为课堂教学就应该以讲知识点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物教学也面临着挑战,显然,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在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初中生物教学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问题式教学通过课前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生活中一些情景的思考中代入相关生物知识.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抛出一些课程相关的系统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但不要求作答,待整节课讲授完成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前后呼应使得课堂结构更加完整,也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在课堂内容中.
例如,在七年级“细胞分裂与分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问题:(1)孙悟空真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2)人是怎么从受精卵长成的?(3)蒲公英的种子在蒲公英的成长发育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4)植物要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才能长成,那么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生物生长的动画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新课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趣的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还可以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索学习,提升课堂效率.
二、课堂实验提问,提供学习导向
教师在课程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只能引起学生意识的好奇心,并不能有效保证学生能够在整节课中都将思绪放在教学内容上.再加上一节课有45分钟,学生可能只能留一半的精力放在课堂内容上,在课程前半段还能勉强跟着教室的节奏听课,但是在后半段,一些学生可能就开始想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物,渐渐脱离课堂.在这个时候,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提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学习,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生物理论知识的探讨,从而将学生的心思都集中在课堂内容上,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课,让学生被动接受新的知识是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中,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例如,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通过在实验中的探索了解绿色植物能够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光能并制造出有机物的原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条件和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植物相关的鉴定方法,通过提问“淀粉该怎么样鉴定?碘液是什么颜色的?碘液的变色原理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并让学生通过在土豆切面上滴加滴碘液并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淀粉检验的理解,继而提问“绿叶中是否含有淀粉?我们是否可以用碘液来鉴定绿叶中包含的物质?”等问题,再引导学生继续实验,通过验证天竺葵叶片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引发学生对“直接在綠叶中滴加碘液是否能够验证淀粉?”的思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隔水加热排除叶绿素的干扰,通过观察褪去叶绿素后叶片滴加碘液变蓝的过程,让学生得出绿叶能够制造淀粉的结论,继而提出“绿叶中为什么会含有淀粉?生成淀粉需要什么条件?绿色植物是在光下才能形成淀粉吗?”等问题,并且着重强调“光下”这一要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索,鼓励学生通过有光和无光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相关内容,通过引导实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