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注意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0-08-25张希文
张希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學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充分调动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没有注意力,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填鸭”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互动方式.这种被动的教与学的方法,学生不易听懂与理解,课堂气氛也犹如死水一般,缺乏活力与乐趣.学生也提不起对数学的兴趣,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下面,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提升注意力谈几点方法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或问题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学习与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传统认为数学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呆板枯燥,其实是教师教学缺乏问题情境意识的引导.数学广泛渗透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教师要想把数学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就必须结合社会实际,付出艰辛的劳动,多一双数学“慧眼”,去搜集生活中的数学.课堂围绕数学的“趣”味展开.从设置问题、情境引入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分析,到最后的解决都要含“趣”字,求知求趣,学生的注意力会大大提高.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与现代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探究式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身心会更好地参与其中,“手脑并用”,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才能有效提升注意力.在探究式学习进程中,教师及时跟进,与学生一起探究.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学生先组内讨论、分析;举棋不定之时,或想深入了解某个问题时,教师及时出手“相助”.学生在探究进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或对所谓“重大”问题的“突破”,都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会成为鼓励学生的集中精力学习的“福利”,学生因此会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三、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处在少年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快速,虽然神经系统发育已基本完成,逻辑抽象逐渐形成,但是理性思维还偏弱,“叛逆”心理出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因势利导,利用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思维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迈进”;利用思维活跃特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思想,创新不仅会让学生注意力提升,同时还会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注意力的衰减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在前20分钟是比较好的,后面的时间注意力会下降.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前面的时间讲授重点知识,后面的时间用来训练.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四、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养成合作交流习惯
毋庸置疑,学习氛围会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定不是呆板的,而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数学学习逻辑性强,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数学,并不是在老师的高压、强制下学习的.教师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目标驱动之下,在知识学习与问题探究过程中,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养成了对问题的质疑、求真的科学态度.宽松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学生真正达到“我要学”的目的,而且学生学习动力提高了,会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
总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数学基础,是初中阶段数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课堂学习注意力的提升,无疑是打好数学基础的根本保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会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从而形成反思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