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渗透“思维导图”的方法分析
2020-08-25李定霞
李定霞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提升,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要理解并掌握代数、空间图形、几何、统计概率等知识,尤其是函数和几何章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和抽象思维.思维导图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一、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提出,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式学习的状态,并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乐于且勤于探究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分析解决信息的能力.而思维导图符合教育改革思想,值得被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思维导图概念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提出,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种思维技巧协同运用,有助于提升思维效率.它作为一种辅助图形工具,能够将抽象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帮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分析、记忆、创新等.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有软件绘制和手工绘制,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绘制方式.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保证图意的基础上,任意发挥想象力,可以应用不同的图形格式、颜色样式、数字符号等,让学生对思维导图产生兴趣,发挥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力的效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
二、初中数学渗透“思维导图”的方法
1.梳理并贯穿数学知识点.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应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与相关性,并把握好主体部分与次要部分,充分合理划分主体内容,并将次要内容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预习要求通常表现为学生浏览教材知识点,了解新课内容后完成课后练习,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忽略数学概念,书后练习题错误率较高.这种固化的预习模式,使学生无法系统学习知识点,同时,教师仅靠文字表述引导预习,难以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某班教师在预习中充分渗透了思维导图方法,要求班级同学在上课前,针对所学章节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并提示学生第一个分支点需要精准提炼本章关键知识点,第二个分支通过归纳例题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个分支可以总结易错点.学生绘制完成后,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绘制效果,能够充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课上侧重讲解所反映出的问题,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2.归纳数学题类型.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数学题的考查内容往往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如果学生仅仅靠机械记忆单个知识点,难以轻松解决数学难题.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总结归纳数学类型题,对提高学生解不同类型题的速度有很大帮助,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知识体系时,有能力完成对其层次的划分及细节的补充,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清晰化.
例如,平行线相关知识点较多,主要涉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初次接触,难以记忆和理解,而有关平行线的相关考题类型较多,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思维导图方法,引导学生以平行线为主体,平行线判定、平行线性质为分支,有层次地归纳相关类型题.事实证明,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即是学生思考记忆的过程,绘制完成后学生普遍强化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做题速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3.记录并分析错题.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将错题逐一记录在错题本上,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抄录错题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再出现相同的错误.虽然这样做,对学生解决错题具有一定帮助,但随着疑难问题的积累,学生难以将所记录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理解不透彻,同时存在学生混淆解题规律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及时精准的巩固知识点.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学生记录错题时渗透思维导图思想,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模式,强化思考能力,掌握验证、验算、证明等学习方法,加深其對错题的理解,对数学错题形成形象记忆,从根源上培养学生自主解题能力.为了提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录并分析错题的积极性,可以分小组展示各自绘制的思维导图,并进行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思维导图,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数学遇到的难点问题,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最终提升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