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转水驱后控减技术对策

2020-08-25张东良

当代化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驱油油藏储层

张东良

摘      要: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目前解决中高渗透砂岩油藏产量递减问题的比较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但聚驱后期达到特高含水阶段转后续水驱,而残留在低渗透层中的聚合物加大了储层的层间和平面矛盾,降低了后续水驱的波及范围,影响了油藏的驱油效率。针对该问题,以X油田某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影响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因素主要是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形式的影响。并提出转后续水驱前,油藏多井调剖控减技术降低储层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且提出通过合理配注产、分注分采技术,通过调整流线改变液流方向,降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最终对油田起到增产提效的效果。

关  键  词:聚转水驱;减控技术;调剖;动态调整

中图分类号:TE 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20)05-0935-04

Abstract: Polymer flooding technology is a relatively mature tertiary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duction decline in medium and high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However, in the later stage of polymer flooding,the researched reservoir reaches the ultra-high water-bearing stage and then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 the polymer remaining in the low-permeability layer can increase the inter-layer and plane conflicts of the reservoir, which will reduce the swept range of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 and affect the reservoir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iming at this problem, taking a block of X oil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 in the process of polymer flooding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well pattern types. It was proposed that before the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 the multi-well profile control and red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reservoir should be used to reduce th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enlarge the swept volume,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degree of the oil layer, and proposes to adjust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through reasonable allocation and injection. Finally the effect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an be reduced and the flooding efficiency can be increased obviously.

Key words: Switching polymer flooding to water flooding; Profile control and reduction technology; Profile control; Dynamic adjustment

随着老油田的持续滚动开发,一次、二次和三次采油技术广泛应用,而聚合物驱油技術最为主要应用的三采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油田。而目前聚合物驱油也到了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降本控效,后续水驱成为三采后的继续驱油技术[1-3]。而聚合物驱油在高渗透层注入过程中,也对中底渗透层产生了一定的损害,因此,后续水驱过程中,储层的非均质性表现地更加明显,导致水窜更加严重[4-8]。因此,为了减缓这一阶段含水上升速度,确保后续水驱整体开发效果达到要求,本文以X油田某区块为例,分析后续水驱递减影响因素,并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井距及聚驱注采参数对后续水驱阶段开发效果的影响,从而为后续水驱措施调整提供技术支持[9-13]。

1  影响后续水驱产量递减的因素

1.1 储层非均质性对后续水驱递减的影响

(1)纵向非均质性影响

纵向储层非均质性对于后续水驱递减的影响规律,通过设定不同的渗透率变异系数,建立多层典型模型,研究聚驱后水驱效果与变异系数的关系,得出不同变异系数与后续水驱间的关系。后续水驱阶段,由于聚合物在优势通道存留量大,加大了该层渗流阻力,因此注入水对中低渗层有所波及;当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系数小于0.3时,由于中低渗层含油饱和度较低,后续水驱阶段采出程度较低,系数大于0.5时,注入水沿着高渗层迅速突破,对中低渗层的动用程度较低,采出程度较低。

(2)平面非均质性

对比存在一定平面非均质性的基础模型聚驱以及后续水驱的流线分布,聚驱时,聚合物首先进入大孔道,封堵高窜流通道,从而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提高驱替效果[14-18];转后续水驱后,由于窜流通道渗流阻力小,注入水首先沿高窜流通道进入油井,将窜流通道位置的聚合物采出,而其他几个方向聚合物浓度大量残留于地层中,造成波及范围减小,驱替效果变差。

1.2  井网形式对后续水驱递减的影响

以均质模型为基础模型如图1-4所示,在聚合物浓度1 400 mg/L注入储层驱油后,油藏综合含水94%以后转注水驱,分别注入0.61 PV的油藏采出水,分析油藏在该过程中的开发效果。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结果得出,后续水驱时,交错排状井网水驱至含水98%时基础模型的剩余油最少,而其他井网形式下均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在储层当中,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交错排状井网进行开发时,注入水不易在储层突破,且井间干扰小,油层波及范围大,驱替效果好。

2  聚转后续水驱控减技术

2.1  转后续水驱前单元整体调剖控减技术

借鉴X油田区块A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前未加任何措施,没有及时进行整体深度调剖,很快就发生了注入水窜流和快速指进,造成含水率快速上升、产油量快速递减。在此基础上对X油田某区块B聚合物驱段塞结束时,进行了整体深度调剖,改善了吸水剖面,减缓了聚合物窜流,取得明显稳产效

果[19-25]。借鉴X油田上述区块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前整体调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更好保护后续水驱中的聚合物段塞,需要对注聚单元进行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前整体调剖。

2.2  转后续水驱动态调整控减技术

(1)合理注采比的调整

根据单井测井数据,计算出主体区各小层平均渗透率,建立多层聚驱典型模型,研究不同注采比下的后续水驱效果,最终得出注采比在0.9时,采收率最高;注采比低于0.9时,地层压力下降过快,注采比大于0.9时含水上升速度过快,导致油井过早水淹而采收率降低。

(2)合理产液速调整

以聚驱产液速度为基准,研究不同产液速度下的后续水驱驱替效果,数模研究表明:后续水驱产液速度越大,采收率越低[26-30],这是因为产液速度越大,边水侵入油藏的速度越快,油井含水上升速度越快,采收率越低。且当产液速度与聚驱产液速度之比大于1.0倍(即0.12 PV/a)时,采收率大幅下降,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油井生产时间缩短。

3  聚转后续水驱控减综合调整实例

3.1  深度调剖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价

如表1为各单元调剖设计和实施情况,因X油田某区块注入压力高,压力空间小,且套损交严重,调剖力度较小,而X上层系仅有2口因压力高未调剖,调剖率相对较高。调整后区块产量整体上升明显。

3.2  合理注采比平面调整情况

遵循合理注采比调整原则,先后对聚转水驱单元进行配注调整,以S3层系为例,实施后配注由5 260 m3/d下调到4 500 m3/d,减少了760 m3/d,注采比由聚驱未期的1.12下调至0.95, 调整后区块产量较稳定上升。

4  结 论

(1)影响聚驱后转后续水驱产量递减的原因主要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形式的影响,聚合物注入阻塞地渗透层,加剧了高低渗油层之间的层间和层内矛盾,导致后续水驱采收率较低。

(2)通过深度调剖堵水,井网注采参数调整后,储层的非均质性得到有效改善,而通过井网转变,也是的水驱效率提高,使后续水驱对油藏减产的影响减小。

参考文献:

[1]程吉. 聚合物驱不同阶段低效井的确定及治理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1): 49-50.

[2]王琦. 浅析油气集输站库更新改造建设模式[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1):94-95.

[3]王家龙. 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1):99-101.

[4]焦钰嘉, 杨二龙. 稠油厚油层聚驱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贡献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1):35-40.

[5]孙红蕾. 南7-1联脱水站扩建工程优化设计[J]. 化工管理, 2019 (2): 124.

[6]林恺, 束方. 聚驱井抽油泵排出阀阀罩过流阻力研究[J]. 石油机械, 2019, 47 (1): 115-119.

[7]宋國亮, 李冀欣, 张承丽. 污水中不同含聚浓度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8, 48(24):152-156.

[8]关丽. 油田低温集输技术界限的探索[J]. 石化技术, 2018, 25(12):185.

[9]曾杨, 康晓东, 唐恩高, 未志杰. 水驱后聚驱双层复合油藏试井解释[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 37(6):60-66.

[10]李崇博,宋玉,戚向阳.基于ArcGIS信息量模型在乌鲁木齐市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效果分析[J].新疆地质,2019,37(01):34-39.

[11]张立武,闫宏宽,吴晓贵,鲜小龙.新疆扎格依库都克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新疆地质,2019,37(01):51-55.

[12]白权金,马玉霞,张明山,齐旭义,姚刚.西天山加满特矿区科克布拉克银铅矿床综合找矿模型初探[J].新疆地质,2019,37(01):56-63.

[13]张宁.孤东二区注聚转水驱后主要调整技术[J].内江科技, 2014, 35 (01): 65-66.

[14]邱坤态.双河油田注聚转水驱单元井网优化重组方式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02):285-287.

[15]薄小宁.水文地质问题在煤矿地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J/OL].当代化工研究,2019(06):28-29

[16]金杉, 庄达民, 张向阳. 计算流体力学在现代建筑消防设计中的应用[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3, 22(3):193-197.

[17]任岚, 傅燕鸣, 胡永全,等. 基于LBM 页岩微观尺度气体流动模拟研究[J]. 特种油气藏, 2017, 24(3):70-75.

[18]张丽, 孙建孟, 孙志强. 数字岩心建模方法应用[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7(3):35-40.

[19]王冬欣. 基于Micro-CT 图像的数字岩心孔隙级网络建模研究[D]. 吉林大学, 2015.

[20]李旭, 唐晓东, 董金祥. 图像分割技术的比较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5(2):37-40.

[21]黃延章. 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22]杨雪. 注水油田中后期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D]. 长江大学, 2014.

[23]申连让, 高自伟, 张学虎,等.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研究[J]. 硅谷2012(18):93-94.

[24]史立川, 王文刚, 熊志明,等. 耿83区长4+5、长6 油藏稳产技术研究[J]. 石油化工应用, 2013, 32(11):44-48.

[25]刘中春, 侯吉瑞, 岳湘安. 微尺度流动界面现象及其流动边界条件分析[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6, 21(3):339-346.

[26]王福军.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 软件原理与应用》[J]. 热能动力工程, 2005(5):468-468.

[27]李国威. 水煤浆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28]吴志敏, 苏满红, 叶玮渊. 时差法超声波流量计流速修正系数的数值模拟[J]. 工业计量, 2008, 18 (4):1-4.

[29]董建强, 李春光, 景何仿. 流动控制方程中对流项离散格式的比对分析[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6, 46 (10):143-151.

[30]张国艳, 肖加奇, 郝永杰. 三维感应测井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J]. 测井技术, 2012, 36 (1):15-19.

猜你喜欢

驱油油藏储层
X射线元素技术在储层保护方面应用的研究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低渗透油藏C02吞吐选井条件探讨
关于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探讨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玉米淀粉水解液的制备及对油藏中产甲烷菌的激活
玉米淀粉水解液的制备及对油藏中产甲烷菌的激活
储层岩石颗粒大小对波阻抗反演的影响分析
低孔低渗地层损害原因与油层保护应用
油田污水中聚丙烯酰(HPAM)的降解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