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药物如何选
2020-08-25简恩源
简恩源
俗话说“十个宝宝,九个黄”。但新生儿黄疸的高发生率、高住院率及严重致残率,依然让新晋爸妈们揪心不已!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黄疸在新生儿中十分常见,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都会有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一般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出生后4~6天是最黄的时候,7~10天以后逐渐消退,家长不必过分紧张。在黄疸测试数值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
病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的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需要从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3方面考虑。一般治疗上,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对于早产、低体重儿。饮食上应提早喂养,保证热量供给,促进胎便排出。同时纠正酸中毒、低血糖及脱水等,避免应用与白蛋白及配体蛋白竞争结合的药物,如头孢曲松等。病因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抑制溶血、纠正低氧等。对症治疗上,有光疗、换血,以及药物治疗。
其中,光疗是最常见及安全的首选治疗,可以使未结合的胆红素异构化转化为光红素及水溶性胆红素异构体,以尿液或胆汁的形式排出体外。换血疗法可以迅速降低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换掉抗红细胞抗体及致敏紅细胞,纠正贫血,但是需要严格把握指征。药物一般作为辅助治疗,常见药物有以下几种——
金属卟啉 是我国临床上一种较为常用的血红素加氧酶(HO)抑制剂,其能够竞争性地对HO进行有效的抑制,大大减少血红素转为胆绿素的可能性。据相关研究显示,金属卟啉还能明显抑制HO同工酶的活性,从而进一步抑制胆红素的合成。在我国现阶段,临床上最常用的金属卟啉药物分别是锌卟啉与锡卟啉。其中,锡卟啉已经得到了美国FDA的认可与批准,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ABO溶血病或G-6-PD缺乏症的患儿来说,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益生菌 其作为新生儿黄疸重要辅助药物,可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过程,降低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从而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值,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肝药酶诱导剂 常用苯巴比妥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提高活力,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4~8mg,连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较缓,3~7日才显疗效。可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疗效。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需提醒的是,虽然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其有中枢抑制作用,可引起小儿嗜睡、反应差等不良反应,故建议谨慎使用。
中成药 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中成药就是茵栀黄口服液。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与金银花的提取物,其不仅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也具备利湿退黄的作用。
葡萄糖 作为一种常见的单糖,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后会大大增加血容量,提高肾脏的渗透性,并通过渗透压自身的带动作用将血液中过多的胆红素经肾小球快速地滤出排泄到体外,从而起到降低黄疸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口服葡萄糖与妈咪爱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且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妈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