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美术学科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二位一体辩证关系

2020-08-25朱坤

参花(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关系

摘要:美术学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如同鸟儿的两翼,缺一不可、相互成就。审美体验是二者连接的桥梁,创造性思维是其共同核心,技术训练是其共同载体,自我成就是其共同目标。这种二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美术学科教育实践中不能有失偏颇,应该在发挥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使之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美术学科 审美教育 劳动教育 关系

随着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日俱增,文化创新发展需求更加迫切。文化的创新发展依赖于公民的审美素养和相关的劳动技能,需要专业性的艺术教育平台提供源动力。高等教育中的美术学科教育则是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方式更为规范、教育效果相对较好的审美教育阵地之一。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在二维或三维空间里塑造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表达社会意识形态和作者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也是一种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生活的生产形态。在美术学科教育中,审美教育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包含技艺训练的劳动教育。因此,美术学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共同构建了美术学科教育的内容和精神。二者之间具有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二位一体辩证关系。

一、审美体验是连接桥梁

普遍意义的劳动教育是第一、二产业的生产劳动或者家庭劳动,需要有意识地将审美教育融入传统劳动教育之中。审美教育“润物细无声”地美化劳动教育的主体、技术、材料、工具、过程、环境、形式等诸要素。其方法是增强人与这些劳动要素交互活动中的愉悦情绪体验,尽可能地减轻疲惫、乏味的劳动心理负担,以优化劳动效果。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共同点是投入审美情感、强化审美体验,二者以此为桥梁即可形成有效的连接。美术教育中本已蕴含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工艺美术就是采用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创作的过程,如剪纸艺术教育是运用剪刀和纸等工具教给学生相应操作原理、方法、流程,整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等。因此,美术教育中包含的劳动教育是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根据基本原理和技法,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念产生的愉快、享受的审美体验,且这种体验更加自然而浓烈。在美术学科教育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就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以审美体验为依托,根深蒂固地连接在一起的。美术创造是在愉悦情绪体验中实现美术作品的创作,教育实施者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强化快乐情绪感知为途径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效度,才能够有效地聚合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

二、創造性思维是共同核心

大多数学者探讨的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是两件事情,或前者促进后者,或后者协助前者。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增强,因此二者具有明显的共同性。目前,世界各国都注重在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俄罗斯的基础教育工艺学大纲提倡工艺学教育应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英国开设的设计与技术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美国创造教育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大脑激荡法”被引入他们这门课的教学计划之中;法国通过有关技术性的作业和训练来培养学生有创见的理解能力。[1]这些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已经肯定了其中蕴含技术训练的劳动教育,都强调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美术作品创作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指导下,选择相应的劳动材料和工具,创新劳动思路和技法,对劳动材料采取各种艺术处理,体现了美术创作中劳动思维和技能的创新。同时,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伴随了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共同核心。可见,在美术学科教育中不管是审美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技术训练是共同载体

美术创作是对物质材料的技法化改造,美术学科教育的技术性是其重要特点。此特点决定了无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是劳动意识,提升其审美水平还是劳动水平,技艺训练都不可或缺。劳动教育如果只是机械性教授劳动的程序和技术,难免生硬而缺乏劳动愉悦感,但是一旦将前述所提的审美体验融入其中,再强化劳动过程的艺术特质,劳动教育将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感。许多国家都开设了劳动与技术课程,并强调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例如美国是文化多元的国家,其各州的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差异性较大,综合实践性活动归属类型也不同,但其中的共同之处是基本都开设了“设计学习”这门应用型学习课程。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设计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强调学生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解决。[2]设计过程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共同参与,将脑力劳动创意构思而成的设计效果图转化成设计产品,则需要经过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技术和方法的支撑,以技术训练和使用为核心的体力劳动才能实现设计思想到设计作品的物质转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设计师必定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知识和经验,植入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于设计效果图和设计作品之中,并深刻体悟整个劳动过程的美感,其审美感知力也相应得以增强。美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典型以技术训练为载体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充分融合的美术课程实践。由此可知,美术学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以技艺训练为载体,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有机融合,以此构建两者二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自我成就是共同目标

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审美教育促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中发现自我,劳动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提高自我,二者都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人类有自我实现的本能需求,接受教育是将知识获得、技能训练整合于自我效能感的不断追寻过程之中,即无论是知识教育、审美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以自我实现、自我成就为受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劳动教育中挖掘审美元素会增添学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将劳动技能的获得、美的享受升华为自我成就感,美术学科教育也遵循此规律。足见,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之所以能紧密关联,就在于它们都以学生实现自我成就感为共同目标。澳大利亚劳动技术课的目标涉及学生的素质要求非常广泛,如“个人的经济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的能力;掌握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一般技能;养成善于交际、合作、宽容、自立、创新、自信和关心他人的性格;树立个人成就的自豪感”。[3]澳大利亚劳动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全面深入,重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经济能力、决策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方面,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突出学生“个人成就”及其“自豪感”。诚然,学生只有在自我成就目标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在劳动教育中提升个人劳动技能,积极地在审美教育中强化个人审美修养,继而又在二者的教育交融之中全方位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可以合二为一,美术学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就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也同样遵循此原则,即虽然二者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但是侧重点、方法、路径有所不同,而共同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个人成就的自主实现。

总之,劳动能够创造美,美也蕴含在劳动中。审美教育中有技术、方法、程序等劳动要素,劳动教育也兼备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审美水平等审美因素。美术学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如同鸟儿的两翼,缺一不可、相互成就,在实际的美术学科教育实践中不能有失偏颇,应该在发挥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使之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孙智昌.当代国外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05):33-38.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孙智昌.澳大利亚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0(02):22-24.

(作者简介:朱坤,男,硕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关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