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策略:激发学生需要
2020-08-25庞敏
庞敏
【摘要】本文论述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激发学生需要、引领学生进步的策略:激发学生自尊的需要,让他们树立学习光荣的观念;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需要,让他们树立刻苦学习的观念;激发学生审美的需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他们生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激發需要 引领进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89-02
我在农村中小学工作多年,我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超过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是正月十五左右就远离故乡外出打工,年底才回来。这些孩子就随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或者因为缺乏监管而散漫懒惰,或者因为缺乏关爱而自闭自卑,或者因为缺乏引导而陷入迷茫……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也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在长期的探索中,慢慢找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一言以概之,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心的需要,引领学生成长进步。
一、激发学生对自尊的需要,让他们树立学习光荣的观念
人对自尊的需要,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欲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地位、名誉和赏识。”我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自尊需要是学生热爱班级、喜欢学习的基础。为此,我把学生对自尊的需要放在班主任工作的首位。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尊需要。
(一)发现特长和优势。班主任首先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要认真阅读他们的学习档案,通过档案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家庭情况,特别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了解他们可以挖掘的潜力。我清楚地记得,2009年秋季期我接手的一个班级里有一名学生数学成绩很好,语文成绩却很差,在他的学习档案中,爱好一栏填写的是喜欢篮球。我初步判断这名学生一定有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于是,我就找他进一步了解情况,事实真的如我所判断那样。同时,我了解到,他语文成绩差主要是因为普通话说不好,干脆就放弃了。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对他有了充分的信心,在与他谈心时,明确地把他的优势和特长告诉他。我说,你的数学成绩足以证明你可以学好任何功课,而你的篮球特长又充分说明你是善于实现目标的人,老师愿意和你共同努力实现进步的目标。他听完我的话后很开心,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会努力学习的。”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示范性高中,高中毕业后又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
(二)目标引领。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让这些优势和特长成为引发他们进步的资源。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给他们分配一些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任务,让他们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像刚才提到的那名学生,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通过竞选担任体育委员和数学科代表。他有了任务,就有了责任,而我作为英语老师,也有计划地引导他制订学习目标,如阅读目标、单词背诵目标等。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他享受到了学习的获得感,他的学习信心和自觉性也就慢慢地增强了。
(三)及时鼓励。班主任应在适当的场合用得体的方式表扬学生,让他们得到及时的鼓励。我非常重视以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在我的班级,学生的点滴进步或者他们所做的每一件好事,我都记在班主任日记册里,然后会在每一周的班级总结会上表扬他们对班级的贡献。他们个人学习的进步,是对班级学风进步的贡献;他们为班级做的好事,是对班风进步的贡献。我把他们的进步和班级荣誉联系在一起,慢慢地,他们的心就凝聚在一起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明显地感觉到,激发学生的自尊需要,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最好的方式,有了自信心,他们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
二、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需要,让他们树立刻苦学习的观念
马斯洛把“求知需要”解释为:“有人把这一过程称为寻找意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假设人有一种对理解、组织、分析事物,使事物系统化的欲望,一种寻找诸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意义的欲望,一种建立价值体系的欲望。”我在实践中把求知探索需要当成学生超越困难和困惑的需要,让他们树立刻苦学习的观念。在实践中,我采取以下办法。
(一)指出困难存在的客观性。我通过很多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成长的经历告诉学生,各行各业任何一位名家的出现都是不容易的,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曾经碰到过无数的困难,或者是客观方面的,或者是主观方面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名家的成长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当然,我更多地会与学生分享从我校走出去的优秀学生的经历,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在生活道路上,很多困难并不是自己才会碰到的,而是每一个人都可能碰到的。他们有了这种心理之后,就不再怨天尤人了。
(二)树立正确面对困难的态度。班主任必须告诉学生面对困难时该有的态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我与学生共勉的座右铭。我经常对学生说,面对困难,可能有三种态度,或者逃避退缩,或者投降缴械,或者进攻超越,态度不同,结果就完全不一样。通过班会充分讨论后,学生都会选择第三种态度。接着,我通过作文的形式巩固、提高他们的认识。“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是我每一届学生都要训练的题目,通过这篇作文,我唤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面对过的困难和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这就相当于强化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慢慢地具备了面对困难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三)分享超越困难的快乐。我经常利用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超越困难的方法和快乐。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往往要重新考虑一次自己在面对具体的困难时是怎么想的,自己曾经又想过什么样的方法,最后的选择是什么,结果又如何。班上曾经有一名学生介绍自己学习作文时碰到过的困难,他说:“我曾经很害怕写作,因为不知道如何写,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认识到,害怕只能导致失败,于是,我一方面专心听老师的作文辅导课,一方面阅读一些优秀作文,并不断模仿,最终,我不再害怕写作文。我的进步充分说明,方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要正确面对,勇于超越。”通过如此多次的分享,绝大多数学生就慢慢地树立起了正确的态度,懂得如何超越困难了。
三、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审美需要是人类审美欣赏、创造的需要。马斯洛说:“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健康。”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把审美需要当成一种精神需要,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追求形象美、行为美和环境美。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
(一)学会鉴别和欣赏美的形象。一方面,我通过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我通过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的形象来教育学生。例如焦裕禄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治理盐碱地的精神,就能让学生认识到,能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才是美的,才是值得学习、效仿的。慢慢地,让他们学会从言行举止、性格特征等方面学会鉴别和欣赏真正的美。
(二)学会鉴别和欣赏行为美。行为美包括言行举止的美。在工作中,我重视把行为美的要求和学生守则、家风、家训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了解了当代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与自己的家风、家训的内在联系,意识到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有了认同感,就容易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引领下养成美的行为习惯。
(三)学会创造环境美。环境美主要是教室美和校园美。我在工作中把教室和校园的整洁、有序当成美的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美的环境。我积极倡导“美化环境,从我做起”,学生积极响应。这样做,班级里很少出现打闹、乱扔垃圾的现象。学生也从创造环境美的过程中慢慢地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对留守儿童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一方面有利于改正他们自由散漫的习惯,另一方面让他们有家一样的归属感,慢慢地,曾经有的自卑感也就消除了。
四、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他们生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最高级的需要,他把这种需要描述成“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把自我实现的需要看成学生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以及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懂得这两点之后,学生基本上就产生了强大的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而能够自觉学习。为此,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指导学生制订目标。这里的目标和前面所提的目标引领不一样的地方是,前面的目标引领是班主任设定的,而这里的目标是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设定的,它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极大的鼓励,因为是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会努力完成。
(二)培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它是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的重要法宝。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哪一个单元学习什么内容都是基本固定的。这样,学生慢慢地就像一台“智能机器”一样,到了那个点,就自觉地投入学习中,有的学习习惯甚至还变成了肌肉记忆。这样的习惯能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好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留守儿童很突出的问题是一碰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打退堂鼓,这个时候,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作为班主任,我很重视这个问题,一旦学生出现畏难的情绪,我总会在第一时间介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很多学生慢慢地增强了毅力,碰到问题不会轻易投降,而是把它当成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训练,学生自我实现的意识越来越强,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我所带的班级,每年考上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人数在学校里都名列前茅。激发学生的需要,并帮助他们满足需要,对那些缺乏充分父爱、母爱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将继续努力探索,为那些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