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设计中共情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08-25陈聪娜王芳

青年时代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课堂设计影响因素

陈聪娜 王芳

摘 要:“共情理论”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是指体验别人内心的一种能力。将“共情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思维,促进师生活动,并最终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课堂设计中的“共情理论”与其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课堂设计中影响共情的主要因素,最后探讨了课堂设计中共情理论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课堂设计;共情理论;影响因素

一、课堂设计中的“共情理论”分析

所谓“共情”,是一种运用“同理心”看待问题的方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共情”,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要观察人的情感及情绪反应;其二,要理解他人的认知状况,并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其三,做好情绪调节。

将共情理论应用于课堂设计中,教师能够运用“同理心”,能深入观察并理解学生的情绪反应,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学生的掌握情况[1]。通过了解学生之后,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通过“共情”,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体验进行完美融合,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课堂设计中共情理论的积极意义

课堂设计中“运用共情”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能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體,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通过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来促进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因此,除了掌握心理学理论外,教师还需要践行“共情”理论,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教师和学生是两代人,因此必定会有一定代沟,无论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或是认知水平、思想深度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共情”理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这种差异性,从而准确把握学生思维,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的成长。

(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良好的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往往处于权威地位,而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接受地位,这导致了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割裂,也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也是传统课堂“死气沉沉,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共情”的实现,能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与教师形成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共情”,能够将心比心地了解学生感受,在尊重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有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最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运用“共情理论”,不仅能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其想法,还能通过示范作用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3]。传统课堂上,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会向学生传达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等级观念,这种模式而产生灌输式教学,既不能引发共情,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教学主题地位。而“共情理论”下的课堂,学生与教师是一种平等关系,教师通过理解学生,来实现平等交流与互动,而学生也能从平等互动中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这种共情效应,对培养学生的平等互助、自爱爱人品质,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三、课堂设计中影响共情的主要因素分析

为保证“共情理论”的运用效果,有必要针对影响共情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目前来看,课堂教学设计所需注意的共情因素,主要包括学情、校情、行情、社情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之学情

这里的“学情”,是指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简称学情。对学生“学情”的重视和研究,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教师开展“共情”教学的最重要基础之一[4]。“学情”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点:其一,学习基础。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掌握,也必然会有差异。在此差异下,针对学生开展的“共情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差异。其二,学习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必然与以前的知识点有所关联。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以往学习情况,并针对性进行课堂设计,才能实现良好的课堂“共情”效果。其三,学习潜力。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对其学习效果也必然会产生差异,因此即便能够运用“共情理论”开展教学,每个学生的“共情”效率、理解效率都会有所不同,而这些也影响了学生后续的学习效果。

(二)影响因素之校情

所谓校情,是指包括学校环境、校风校貌在内的学习环境的总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合,其校风校貌极为重要。各个学校经过时间的洗礼,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校风环境,并对整个校园的学习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校风校貌的基础上,融合课堂教学与“共情建设”,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将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合并到教学认同之中,从而促进“共情教学”效果的实现与提升。

(三)影响因素之行情

所谓行情,是指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行业发展的相关性。而有的学科与就业联系密切,有的学科则与就业联系较弱,热门的学科往往会受到更多学生的重视。特别是在“实用主义”“读书无用论”等思潮的影响下,“行情”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影响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发挥“共情”作用,就必须考虑到“行情”对学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开导、举例等多种方式,打消学生顾虑,让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来。

(四)影响因素之社情

所谓社情,是社会发展变化趋势与影响的总和。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发展,现实与网络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事态。如此丰富多彩的“社情”,也必然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移动终端普及,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社会知识,但良莠不齐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对其人生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社情”予以关注,并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避免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5]。同时,教师也可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为课堂“共情”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设计中共情理论的运用策略

将“共情理论”运用于课堂设计中,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为了使其效果发挥至最大,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创新,构建良好的“共情”课堂。

(一)深入挖掘学生共情需求,为高共情奠定基础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共情”,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关注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做好提前准备,通过课前交流、教师团队集体备课等形式,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需求,并进一步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这样不但教学环节更能照顾学生的想法,还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满足其情感需求,促进“高共情”的实现。

(二)优化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教学期待

营造良好的教學环境,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和情感共鸣。这种共情关系的确立,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良好的氛围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需要指出的是,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对教学有着更高的期待,若教师能把握这种期待,转化为动力,就能形成情感共鸣[6],实现“高共情”。

(三)实施“社情”监控,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筛选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共情”,还必须排除“社情”中的不良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侵蚀校内学生的思想。学生虽然能够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但由于其认知能力的不足,容易被负面信息所侵蚀。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通过对学生“社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帮助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趋利避害地利用互联网获得知识积累。特别是教学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收集相应的信息,并进行课堂讨论,这样不仅能强化课堂知识理解,还能通过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课堂“共情”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总之,将“共情理论”运用于课堂设计和教学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共情教学,提倡教师站在平等立场,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并要求教师扮演后倾听者和引领者角色,在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各环节,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高共情”目标,促进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倪春凤.共情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3):41-44.

[2]张彬,李博.主动式美术鉴赏教学对中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7,31(4):245-247.

[3]杨李理.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成才之路,2016(25):69.

[4]海英.共情能力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5]郭海英,蒋捍.论共情能力及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6(19):22-24.

[6]邓弘钦,张华君,赵海灵.教师共情: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4):14-15.

猜你喜欢

课堂设计影响因素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初中英语课改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