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创作传播壮族文化的反思

2020-08-25骆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绘本创作

【摘要】本文将绘本《一幅壮锦》和《伦歌朝观(第二册)·开红水河》在绘本基本要素和壮族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以绘本创作传播壮族文化的思考,提出儿童壮族文化绘本创作在故事内容上应主题突出,以对话型文本为主,把握故事节奏,正能量与儿童立场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画面上应主角形象鲜明,画面恰当表现情节,便于幼儿读懂绘本;图文并叙方面应视觉形式与文字相辅相成。

【关键词】壮族文化 绘本 创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08-03

形象直观的优秀壮族文化绘本能自然融入幼儿教育,生动活泼地向儿童讲述故事,表现壮族文化精神。为了明确儿童壮族文化绘本的创作方向,笔者在南宁市某幼儿园阅读区投放一批(6种)有关壮族文化的绘本,经过1个月的观察,发现幼儿对其中一些绘本比较喜爱,经常与教师共阅或自主翻阅,而对其中一些绘本幼儿则不感兴趣、不常翻阅。下面,从幼儿爱读与否两类绘本中各选取1本——《一幅壮锦[1]》(以下简称《壮》)和《伦歌朝观(第二册)·开红水河[2]》(以下简称《红》)进行比较研究。

一、作为绘本的比较

(一)故事文本方面

1.语言文字

《一幅壮锦》描述了壮族阿妈辛苦织出美丽壮锦,后壮锦被风吹走,三个儿子轮流去找,最终壮锦被三儿子找到的故事。绘本文字凝练,情节跌宕起伏,“人间”部分的故事贴近生活,暗含寓意,突出男孩独立成长为男人的蜕变历程。幼儿在师幼共读过程中,会在心中将自己和主人翁合为一体,一起去努力拼搏。文字超过1800字,但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伦歌朝观(第二册)·开红水河》定位为广西壮族神话传说少儿绘本,源自《布洛陀经诗》,原意为“讲述前世的根源”。《红》描述人类祖先布洛陀为了排泄洪水,带领人民经历艰难险阻,完成巨大的工程——开红水河,但绘本文字表述较平淡,情节较为浓缩,脱离幼儿生活,没有激起幼儿共鸣。全篇虽然只有800余字,但因标注拼音、行间距较宽,占用版面过大,给人留下文字过多的印象,较少幼儿能坚持读完全篇。

2.文本叙述方式

《壮》故事中情节的推进主要由对话和心理活动展开,如母亲决定织壮锦前与儿子们的讨论、寻找壮锦路上老妇人的指引、大儿子的想法等。在对绘本故事的讲述中,对话型文字和心理活动的描述能有效引领幼儿进入故事情境,理解故事内容。而《红》绘本中用第三人称讲述传说,缺乏真情实感,几乎没有人物对话,缺少正面表达故事人物的感受,幼儿体会不到人物心理。

3.故事高潮的表现

好故事能够牵动读者的心。《壮》故事具有节奏感,由于有了老大、老二的衬托,更凸显老三的勇敢,让老三寻找壮锦的过程成为高潮环节。文本描绘主人翁老三穿火山、越火海所用语言十分准确,有助于绘本讲述者结合动作和语言活灵活现地讲演,赋予幼儿真切的体会。《红》故事中有多个困难——有妇女掉河里、鹰山狗岩遇险、拉神犁的神牛去世等,各部分均详细描述,读者不能充分感受到惊险与刺激、挑战与成功,没有体会到故事的高潮情节,也没有生发对开河最终胜利的期待。

(二)图画方面

1.美术创作风格

《壮》采用中国画手绘的形式,画面色彩鲜明,实景虚景相得益彰,人物形象鲜活突出,准确表现了各种人物动作和物体肌理,画风淳朴又精彩,展现了杨永青先生童书创作的一贯风格。《红》运用电脑装饰画风格,每个故事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贯穿始终,线条夸张,原始纹样和现代变形画相结合,画面设计感突出。

2.人物形象

《壮》的主角形象真实亲切,壮家阿妈约四五十岁,人物年纪把握得很好,不像同类绘本将人物画得过于年老。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通过阿妈的面容可以看出她的身体变化;三位儿子虽然体型相像,但是相貌上容易区分,大儿子的吊三角眉,二儿子的平眉毛,三儿子英气上扬的双眉,暗示不同的人物性格。《红》由于色调相对单一,故事主角不明显、不醒目,一个4岁半的男孩看了,说“不好看,上面有很多彩色的人”;人物衣着方面,除了头饰看不出壮族特色。

3.画面“讲”故事的能力

两本绘本中以画面讲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各有不同。《壮》构图巧妙,从不同人物的动作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刚开始阿妈被画迷住的姿态,“一只脚刚刚迈出,眼睛就被吸引,身子轻轻侧转,略仰头对着眼前的画,整个人就这么吃力地扭着”,完全像被施了魔法。除此之外,还有老大遇到老婆婆时的胆小抱拳,老二出发时步履的迟疑,老三出发时眉眼间的坦荡、火海的煎熬等,都能帮助读者感知故事情节,预判故事的发展方向,心灵逐渐受到触动。《红》的故事情节较为简略,绘画语言和故事关键情节对应较少。在反抗老鹰时,“扎竹筏、搭网蓬,躲过老鹰”這些细节没有表现在画面上;人物动作有一定张力,但囿于电脑绘画形式,表现出一定的程式化,没有连续呈现较好的表现力。

(三)图文并叙方面

绘本中有3条讲故事的线索,除了文本、图画可以讲故事,“一本图画书的故事还应该是图画与文字一起讲出来的故事”[3],图文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壮》中多处图文并叙,例如老三遇到仙女,仙女提出“明早一早还你”,下文没有写老三是否答应,但从老三作揖的手势,便知他同意了这个请求。在排版方面,不少页面运用中国画的“留白”形式,让文字排版更自然。《红》中文字是主角,图画围绕其布局,最大的不足在于,故事中的关键情节缺乏有效的画面。例如“布洛陀用撬山棍撬开大山”,画面没有体现大山是撬山棍的直接作用对象;“布洛陀抓住巨鹰的爪子,用锋利的老竹签朝它的胸口刺过去”,这一段精彩的文字也没有与之相符的图画,大半个老鹰在画面之外,只露出双爪和一点肚子,看起来“杀伤力”大大减弱,而幼儿无法通过画面理解其重点。

二、作为壮族文化绘本的分析

(一)故事内容

两本绘本都讲述了壮族民间故事。《壮》讲述儿子帮阿妈找回辛苦织出的壮锦的故事,突出一个男孩独立成长为男人的蜕变历程;《红》讲述壮族祖先英勇改造自然的传说,突出先人的勇敢和无惧。从壮族文化绘本的角度审视,《壮》的故事没有交代壮族的来龙去脉,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场景。如何运用壮族民俗元素,以一家人反映当时壮族人民的普遍状况,这是值得绘本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壮族民俗艺术

在画面表现上,两者都体现了壮族民俗艺术。《壮》真实还原壮族传统年轻男女和中老年妇女的梳妆、衣着打扮,描绘壮族人家的建筑家居和居住环境;《红》直接运用壮锦纹饰作为图画分割线,绘制了壮族妇女头饰。“幼儿园里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形式方面的内容居多,相对缺少精神文化层面的传承”[4],儿童绘本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绘本《壮》和《红》在对壮族文化的体现上都是“表面化”或“插入式”,不同程度欠缺图文共叙。

壮锦色彩明丽,常用红、绿、黄、蓝等鲜艳色彩大胆配色,对比强烈。《壮》绘本没有突出表现壮锦的造型特色。在壮族阿妈辛苦织成的壮锦主体部分,呈现一幅壮乡风景的清丽山水画,未能体现壮锦一贯的审美风格。假如去掉这些壮锦分割线,穿衣打扮换作其他民族服饰,“壮锦”及“红水河”名称换作其他织锦和河流,读者是否还能看出其讲述的是壮族文化故事呢?深深嵌入绘本中的壮族文化,才是绘本之所以成为壮族文化的承载。因此,在创作壮族文化绘本时,我们需要好好挖掘和表现。例如《红》讲开掘红水河,能否与地图相结合,表现红水河途经多处险要地段,逐处表现工程的艰难,以反映壮族先民勇于抗争和顽强坚毅?如果有全景地图表现开掘红水河的成果,幼儿就能直观理解地方特色文化。

三、壮族文化绘本创作的启示

(一)文本方面

1.围绕一个主题突出故事情节,讲好正能量故事

首先,要确定读者对象和年龄层次,选择合适的故事主题,把壮族民间故事中善良勇敢的人物,以符合幼儿理解的方式进行刻画描写,突出人物性格,讲好正能量故事,弘扬壮族文化精神。例如《布伯》中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壮》中壮家阿妈心灵手巧,三儿子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壮族版“灰姑娘”类民间故事《达架和达仓》中达架对美好事物、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次,在出版编辑方面,如果单册中有多个故事,每个故事内容都很丰满,整本书较厚重,不利于幼儿随时拿取开展自主阅读;而单册书中有多个故事,每个故事囿于篇幅,描述不够详尽,又会影响阅读效率。因此,单册绘本通常只呈现一个故事,有利于全面展现故事情节,不至于限于篇幅、缺失精彩。

2.对话型文本浅显易懂,易获得幼儿喜爱

在绘本故事讲述中,对话型语言能迅速引领幼儿进入故事情境,理解故事内容。传说类文本要增加人物对话,让人物通过动作和语言变得立体丰满,甚至添加“壮族式”语言表达,让作品中的壮族语境变得鲜活。

3.把握故事节奏,高潮不落俗套

一些壮族民间故事虽然流传不广泛,但故事过于老套,或过于简单直接,缺乏曲折有趣的情节,人们一般都能猜到结局。因此,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对故事适当改编,让情境富有冲突性,高潮激发情绪变化或引发进一步思考,结局幽默风趣或欢乐圆满、不落俗套,牵动幼儿心灵。

(二)图画方面

1.主角形象鲜明突出,便于儿童辨识

绘本《壮》中描绘热爱生活的壮家阿妈追求美好生活,她把“美”运用于生活之中,将自己打扮起来、把家庭布置得非常宜居。“如果用壮锦所蕴含的意义来点缀”“如果将壮族图腾文化和壮锦文化相融合”,巧妙地运用在妲布的头饰和服饰设计上,“或许更能表现妲布的心灵手巧和智慧”,“深刻地展示出壮族服饰文化的味道和精神内涵”[5]。

2.利用绘画语言表现情节,便于幼儿读懂书本

绘本创作要善于运用画面“讲”故事,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读“图”,设计符合儿童阅读程度的绘本;还要多参阅近5年出版的绘本,借鉴儿童绘本中讲故事的手法,以独特的美术风格表达作品内涵,创作符合现代儿童的审美作品。

(三)视觉形式与文字相辅相成

借鉴现代绘本中的视觉形式,将壮族文化故事讲好、画好,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全景式绘图、蔡皋先生绘制的《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成长的表现手法、《百鸟羽衣》中百鸟羽毛的幻化特点、《点·点·点》从“一”到“多”的手法,都有助于运用壮族文化元素表现壮族故事。

【参考文献】

[1]杨永青.一幅壮锦[M].天津:新蕾出版社,2015

[2]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霖创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伦歌朝观(第二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

[3]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4]高宏钰,霍力岩,谷虹.幼儿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方式——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9(19)

[5]曾小艳.壮族服饰文化在动画角色中的运用研究——以《一幅壮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4)

注:本文系2018年度校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视角下的高专美术课程‘绘本创意制作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XYZJG2018Q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骆艳(1986— ),女,广西北海人,讲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為幼儿艺术教育、绘本创作与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绘本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如诗如画》创作谈
绘本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