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力
2020-08-25陈秀锦
陈秀锦
摘 要:知识是教不完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朝着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动态生成;思维发展;素材;拓展资源;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69-01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应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实际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一、变教材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体现数学的生活性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内化教材上静态呈现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应把教材内容的静态呈现方式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动态生成方式。
以“平移与旋转”一课为例,由于教材静态呈现的几幅图,既不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又不利于學生主动构建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之前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老师来校后到办公室打开门(旋转),然后推开窗户(平移),用钥匙打开柜子(旋转),拉开柜门(平移),再拉开抽屉(平移)。短视频和教材上的静态图相比,更自然、生动,更容易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等,从而便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变生疏素材为熟悉素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些例子和学生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变学生觉得生疏的素材为学生身边的熟悉素材。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顷的认识”中的情境图是面积为20公顷的鸟巢(国家体育场)以及面积为1公顷的400米跑道,而农村学生没亲眼见过鸟巢,并且小学校园的跑道一般只有200米,因而无法直观形象地在头脑中在呈现出1公顷的大小。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1公顷究竟有多大呢?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一向上课不怎么认真的陈志旋同学也把手举得高高的,他站起来大声说:“1公顷就是10 000个小朋友手牵手围成的圈这么大。”他的话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笑。笔者的灵感也由此产生:何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100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再想象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于是笔者让学生到操场上去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笔者告诉他们:“100个这么大的圈就是1公顷。”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1公顷的概念印象非常深刻,同时这也保护了潜能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快乐学习。而且,让数学走进生活,比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的讲解强得多。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消除数学概念的抽象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三、开发教材资源,提升学习力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的指导外,还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开发教材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例如,教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时,教师先通过白板课件生动地呈现出湖里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当学生说出算式时,教师要及时追问:“为什么先用加法?”“为什么第二步用减法?用加法行吗?”“4+3-2表示什么意思呢?”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混合算式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对照教材上的例1的图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及时提醒学生用哪个数减去2。教材上例2的图与例1的图类似,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再让学生比较教材上例1 与例2的区别,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例1先加后减,而例2是先减后加?”接着教师板书:5+3-4。“这个算式你觉得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呢?”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只要合理,怎么说都可以。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通过拓展,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就可以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永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