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与发展

2020-08-25王钊逸张晓晗张政勋

青年时代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传承大理

王钊逸 张晓晗 张政勋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据这一指示,海南大学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调研团前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走访当地权威文化保护机构、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从事彩绘研究的专家学者等,系统了解白族民居彩绘起源与历史发展进程,着眼于发现彩绘传承所遇瓶颈,探讨彩绘艺术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寻找促进彩绘艺术接力传承的措施方法,呼吁社会关注、保护和弘扬白族优秀传统彩绘艺术文化。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文化传承;文化创意

一、白族民居彩绘基本情况概述

(一)白族民居建筑简介

白族建筑可分为城市建筑及民居建筑。城市建筑即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修建的城池,借用苍山洱海作为屏障。明代以后,明王朝在大理新置府、州、县,并修建城池,完全按照内地城池规划布局,建筑格局规整。

民居建筑发展成体系是自近代开始。茶马古道带动了大理地区经济繁荣,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民众对建筑美学上的追求。以鹤庆商帮和喜洲商帮为主的大理商人将西方的建筑文化与建筑材料传入大理,水泥,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被应用到大理民居建筑中。清末民初,喜洲等地的白族民居,出现了不同于古时的“无厦”大门与西式洋楼。辛亥革命后,大理民居不再有等级制度的规范,家家都可以雕梁画栋、涂彩描金。

(二)白族民居彩绘简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白族民居彩绘艺术融入了白族传统文化、汉族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周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和原始宗教文化,如香草纹、如意云纹和回纹等,极富民族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经过代代相传,许多彩绘装饰已被赋予了固定的文化寓意,寄托了白族人民祈福消灾的美好祈愿和安居乐业的民族理念。

与当地白族建筑往往呈现青砖、白墙、灰瓦的外观相协调,民居彩绘的色彩也以黑、白、灰为主,主要见于照壁及墙面。传统的彩绘一般是与泥塑、木雕、大理石、封面砖、瓷碗盖等相结合,如今在材料的运用上已有了进一步的创新,玻璃、瓷砖、宝丽板、钙塑板等各种现代材料都运用在了彩绘装饰中。同时,一些现代文化也融合渗透进白族建筑彩绘文化中,八荣八耻、国旗、少先队员等各种彩绘图案等现代元素成为彩绘题材。建筑彩绘将大理精神、诗词歌赋等文字内容与绘画融为一体,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此外,通过特制的颜料上色,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能够保护建筑物,使其免遭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三)白族民居彩繪绘制工艺

白族民居彩绘通常采用纸筋灰湿画法,一般制作流程为先调制石灰、提滤石灰膏,再将白棉纸捣入灰膏,均匀混合后就成为彩绘的基本涂料——“纸筋灰”。之后,彩绘师傅需要将制成的“纸筋灰”抿入砖缝、石缝、飞瓦、飞檐等需要绘画、写字的区域,一方面起到防水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彩画的底子。

完成“纸筋灰”的填涂之后,彩绘师傅会调制墨和色。墨是指要将墨水色分别调成五种色度,而色是指用白粉调成三至五个色阶,然后根据不同的图案特点进行绘制,画成有立体感的图案。其中墨色通常需多次洗醮才能使用,在干燥过程中,墨色与湿的“纸筋灰”产生化学反应,进而融为一体、固化成型,永不变色。

通常情况下,一项绘制工作的完成,需要彩绘师傅与泥水匠的共同合作。泥水匠要先在墙面准备彩绘的位置刷上“纸筋灰”,而彩绘师傅则要先设计好各部位的图案,在石灰水待干未干时施画,经过制谱、扎谱、拍谱等步骤把图案拍映在纸筋灰制成的底子上。如若当天刷制的“纸筋灰”没有绘制,则需要立即铲掉,第二天作画时重新刷制。只有“纸筋灰”半干的状态下进行彩绘,才能保证墙体永不褪色。

二、白族民居彩绘现存保护模式

(一)政府扶持引导型保护模式

1.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

通过开展“寻找民间彩绘大师”“彩绘进课堂”等活动,各级政府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民居彩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形成民居彩绘传承和保护的长效机制。

2.组织专家学者对彩绘历史及图案进行整理汇编

各级政府通过统一组织民居彩绘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交流学习,共同探寻白族民居彩绘历史文化渊源并编写民居彩绘纹饰考,为白族传统文化正本清源。

3.引导村民参与修复民居彩绘

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地政府引导、鼓励村民在新建房屋及旧房改造中,使用彩绘技艺,以保护并弘扬传统文化。

4.政策扶持

近年来,云南深入实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大文创产业发展格局,在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品发展、选拔优秀彩绘人才方面,政府对企业进行政策扶持,但在推动白族民居彩绘走向市场,化文化价值为经济动力,与旅游资源相协调上还有发展空间。

(二)企业商业开发型保护模式

1.开发白族民居彩绘旅游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本源基础和提升动力,旅游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企业作为实践主体在彩绘保护与商业开发之中承担着桥梁的连接作用。无论是大理古城的商业街模式还是喜洲古镇的院落经济模式,民居彩绘或作为商铺特色招牌背景、或作为民宿特色建筑艺术,都成为一道亮丽的旅游风光。

2.发挥文创产品宣传推广作用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结构多元化发展,文创产品作为集中展现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传统文化和艺术正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被不断开发利用并推广宣传。以彩绘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现已发展至室内装修、服饰包具、文具摆设等各个领域,渐渐发展为“一带一路”上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和沟通的文化桥梁。

(三)民间创意创新型保护模式

白族民居彩绘图案多样,题材丰富,花纹静美,设计灵妙,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及观赏价值,吸引着民间艺人等自发的研究与保护。

根据民间彩绘艺人专业程度不同,彩绘的保护及传承手段也有所区别。彩绘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克文先生以开设彩绘工作室、打造展示景区的形式,研究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与团队一起创新彩绘图案,发扬白族文化。一些专业画师则是利用空余时间探索彩绘与不同白族特色事物相结合,创新绘画颜料,设计创意图案,在校园里开展彩绘兴趣班,培养中小学生对白族文化的热爱。而民間彩绘师傅则是凭借娴熟精巧的画功,为大理地区居民的新房进行彩绘,在无形中促进彩绘历史文脉的延续。

(四)学者研究教育型保护模式

云南省内有大量民族、艺术、环境、建筑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正不断探究彩绘的文化价值,并著书立作以资料形式将其完整详实地保存下来。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针对大理地区喜洲古镇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了彩绘建筑的开发利用模式及保护修缮措施。以云南省非遗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施宇峰老师为首的专家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下乡勘察,为民居彩绘的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白族民居彩绘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的载体具有不稳定性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它受传承的群体,面向的受众影响,在生产、保护、延续和在创造方面有机的变化。在现代化生产的冲击下,白族传统彩绘形式由于其成本高,工期长,正在逐步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与市场份额,彩绘的传承人社会地位与收益急剧下降,传统彩绘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其次,在白族彩绘发展史和传承技法的档案整理中,各级文化管理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博物馆、高校及传承人等组织或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整理收集了白族建筑彩绘的信息,但是由于不同主体对档案话语体系的认知存在差异,在资料互通时容易导致理解错误。

(二)彩绘传承缺乏接班人

通过实地走访交流,调研团了解到白族彩绘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上,而现在从事白族彩绘传统工艺研习的工匠大多是初中高中学历,从事彩绘工作多迫于维持生计,对传统彩绘文化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对彩绘传承的重要性缺少认知。

(三)白族彩绘产业化趋势严重,旧有的彩绘技术面临失传

文化保护中的商业活动并不等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现有的白族墙绘普遍采用显色性好、保存时间长的丙烯颜料,并且采用直接在建筑外墙直接彩绘的方式,虽然保证了白族建筑彩绘这一形式,但是传统白族彩绘中的“纸筋灰”工艺正面临失传。

(四)传统内核与新受众审美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和传播受众审美能力提高,旧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方式逐渐被新媒体等表现方式所取代。用传统文字记录方式无法直观地展示白族建筑彩绘的形态,而二维影像受记录者的主观意识,无法完全再现彩绘的细节与内涵,传播缺乏新意,无法激起受众的共鸣。

四、促进白族民居彩绘发展的措施

(一)利用数字化平台,完善高校图书馆

大数据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表征提供了新思路。数字化为保护者利用白族彩绘遗产,保护白族彩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采集和存储上的完整保障。数字化的存储方式可以解决白族彩绘传统传承中出现的传承人不稳定,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借助数字化技术,传承白族民居彩绘艺术

在过去,保护者通过对白族建筑彩绘拍照、描述等方式记录了大量的白族彩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变化以及拍摄角度的限制,所记录的白族彩绘数据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而通过立体扫描、数字摄影、全息拍摄等数字化技术,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加全面的记录下白族建筑彩绘的全貌。而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云存储空间,数据库、磁盘阵列为白族彩绘保护提供了新的保存手段,一份资料可以复制多份存储于不同地点,大大提高了白族彩绘的信息安全性,并且方便后期研究利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保护和传承白族民居彩绘艺术需要保护者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需要在对白族建筑文化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多角度总结分析白族建筑彩绘的知识特征,从而建立白族彩绘遗产资源的分类体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分析白族彩绘中的符号意象建立符号库,白族彩绘所采用的素材建立素材库。

第二,在采集白族建筑彩绘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标准统一的保护制度,包括话语体系、采集标准、资源管理、保存标准等方面,需要传承人与大理地方文化管理部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及图书馆、大学等商讨。

2.完善高校图书馆,保护白族民居彩绘艺术

高校图书馆的建立是依托于高校的研究与教学需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在白族民居彩绘保护实践中,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大量的数据库资源,服务白族彩绘非遗传承。白族彩绘的传承方式是以口传身教的形式存在的,部分白族彩绘形式的存续,缺乏可信资料作为佐证,而这些资料更可能分布于不同的文献中,难以查找。高校图书馆依托其海量数据库资源的优势,为白族彩绘传承信息提供辨别、研究、宣传等保护作用。图书馆除了收集整理保存的工作外,还能开展对白族彩绘研究的普及性、学术性、知识性的讲座,为白族彩绘宣传、弘扬和传播有一个持续的平台。

(二)推动白族民居彩绘艺术进高校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白族民居彩绘的保护更需要云南本地艺术院校的参与。首先,在当地文化环境熏陶中,学生更加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对深入了解云南本地的白族彩绘文化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将白族彩绘引入到校园的学习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高校的环境相较于普通学徒制而言,生源较为稳定,可以有效改善传承者的年龄结构。高校的教学不光注重实践操作,文化教育与理论学习也是重要部分,有利于白族彩绘文化整体全面的传承。最后,高校作为创新中心,在保留白族彩绘元素的基础上,与白族彩绘艺人合作,借鉴其他文化元素,开发出新的文化产品,增加传承人的经济收入,保障白族彩绘的传承不会因传承人经济拮据而中断。

(三)以商业活动带动白族民居彩绘的发展

现代白族民居彩绘的传承需要借力商业活动的宣传与推动。从本质上来说,彩绘传承人将材料转化为特定的文化产品后,需要通过商业活动将其转化为自身生存和再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没有商业活动的存在,白族民居彩绘的存续就会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

首先,保护者必须尊重白族彩绘的传承规律,充分尊重白族彩绘项目传承人的选择。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作为一线的保护与传承人,是遗产的真正承载者与传承者,其掌握了彩绘发展中的客观规律。其次,保护者要推动白族彩绘传承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白族建筑彩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传承人应该突破地域的局限,积极走出去。近年来,随着云南旅游文化的强势输出,各类云南特色的商店、餐厅风靡全国,作为云南极具特色的白族建筑彩绘能够增强装潢中的云南特色,提升品牌的文化气息。再者,在商业保护实践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只有培育好市场,才能保证白族彩绘在传承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商业利益,才能调动传承人生产实践中的生产积极性,形成良性的传承链。

(四)借助VR技术传播白族民居彩绘文化

在现代文化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保护传播的新趋势,通过数据采集、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系统交互设计与控制三个阶段实现文化复刻和再现。

在数据采集阶段,数据采集分为图像信息采集、空间位置关系数据采集、声音数据采集等。图像信息采集与空间位置关系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测量、相机拍照、激光扫描等。人工测量主要目的是建立简单几何对象,对白族建筑彩绘的尺寸,在建筑上的位置等进行测量。相机拍照只针对于白族彩绘中的某一个对象或某一个观测点进行数据采集,可分为离散拍照和全景摄影,离散拍照主要针对单一的彩绘对象进行数据采集,而全景摄影针对的是单一观测点的数据采集与白族彩绘过程的数据采集。使用激光扫描对白族建筑彩绘表面进行数据采集,获得详细的笔触、材料、修复等细节,也可采集白族建筑的空间位置信息。

在三维虚拟建模阶段,不仅要对环境和实体进行建模,还要将白族彩绘的过程進行建模。对于白族建筑及建筑彩绘,可以利用采集到实物和场景照片进行三维静态建模,而对于动态的白族建筑彩绘操作过程,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动作分析,实现真实再现的效果。

在结束对场景的三维建模后,将生成的白族建筑彩绘场景、人物、实体等模型导入到软件中,形成所需的白族彩绘虚拟场景游览系统。在游览中,操作者可以自己选择游览路线,体验不同地区白族彩绘的特色,深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进行了解,也可以针对一个彩绘图案详细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实现真正全方位、全过程的体会白族建筑彩绘文化。

参考文献:

[1]杜漪.浅析白族民居彩绘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8(14):90-91.

[2]李睿聪.宗教视野下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审美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文化传承大理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