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慌手抖出汗,小心低血糖

2020-08-25王敏

家庭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胰岛素瘤磺脲低血糖

王敏

张先生今年50多歲,快到退休年龄,平时在工作单位事情不多。近些年体重逐渐增加,儿女经常关心他的身体状况,怕他患上慢性病。他自己也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最近开始控制饮食。结果,他经常在午餐前出现心慌、手抖、出汗、头昏、饥饿等症状,吃点东西也就好转了。有一次出现症状时,患有糖尿病的同事用随身携带的血糖仪帮他测了血糖,数值为2.8毫摩/升。张先生很不解:我为什么会发生低血糖?发生低血糖该怎样处理?

低血糖危害大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3.9~6.1毫摩/升),若某种原因造成空腹血糖值低于2.8毫摩/升(60岁以上者为血糖≤3.0毫摩/升),就叫作低血糖。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毫摩/升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一般说来,低血糖早期,血糖下降不是很严重时,患者常常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面色苍白、饥饿感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进食后可缓解。但随着程度的加重,低血糖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即脑功能的损害,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症候群,如躁狂、谵语、行为异常、精神错乱、意识恍惚、昏迷等。大脑的各种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需要“依赖”葡萄糖来提供能量,一旦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达到一定程度,脑功能受到影响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血糖快速下降、个体差异,以及造成低血糖的病因不同等,一些患者并不经历心慌出汗等早期症状,而是直接表现脑功能障碍、迅速进入昏迷等。此种情况后果严重,若6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大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肿、坏死,则可以呈现植物人状态或死亡。

4因或引起低血糖

引发低血糖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以下4种——

1.酒精性低血糖:生活中如果参加应酬、聚会,常常会先举杯饮酒、再进食,这种情况容易引发低血糖。因为空腹饮酒时,酒精可以抑制人体内的糖原异生与肝糖原分解,阻止葡萄糖的产生,从而引起低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大量喝酒,可能会发生严重低血糖。

2.反应性低血糖:肥胖、糖尿病前期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胰岛素的分泌常常会有异常现象,尤其早餐摄取过多碳水化合物后,会促进胰岛素的大量分泌,导致血糖骤然下降,容易造成餐后2~3小时发生低血糖。

3.胰岛素瘤:胰岛素瘤是一种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它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但胰岛素瘤发病率极低,且绝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恶性少见。

4.糖尿病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等降糖药时,若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其他种类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未按时进食、进食过少或运动量过大,都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因此,患者在自我用药时,应遵循医嘱,除了按时按量使用药物,还要配合进食、运动等医嘱行为,避免低血糖风险。

发生低血糖,急救有选择

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应迅速补充葡萄糖或含糖食物。若意识清楚,应立即进食15~20克糖类食品,如1杯可乐、1杯果汁、1杯白糖水、2块糖果、2块巧克力等。若发生意识障碍,患者家属或周围的人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不要随便给已经昏迷的患者吃或喝任何食物。

糖尿病患者要随身携带急救卡,写明病情、联系电话等信息。万一出现低血糖反应或昏迷,急救卡可提示他人对患者进行救助。

猜你喜欢

胰岛素瘤磺脲低血糖
头晕心悸 警惕胰岛素瘤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BMJ:糖尿病患者换药需谨慎,从二甲双胍更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2型糖尿病应用磺脲类药物的脑血管风险研究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
胰岛素瘤的研究进展
神经中间丝蛋白NF-66与胰岛素瘤良恶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