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不等长问题的探讨

2020-08-25钱普健徐敏康倪章华许小军史小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8期
关键词:中心点髋臼股骨头

王 晖,钱普健,徐敏康,倪章华,许小军,史小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北海骨科医院,江苏 盐城 224200)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髋臼损伤、髋关节炎以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的主要术式,其可起到有效缓解疼痛并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效果。但相关研究显示,该术式术后易导致患者双下肢不等长,引起患者术后跛行,降低患者治疗满意度并影响远期疗效[1]。因此寻找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不等长问题,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19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3.24±5.27)岁;股骨颈骨折37例,骨性关节炎2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②精神状态良好且沟通交流无障碍;③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翻修手术史;②合并双侧髋关节病变以及下肢缩短超过40mm的严重关节畸形患者;③合并小粗隆缺失患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⑤中途退出本研究患者;⑥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⑦治疗依从性不高。

1.3 方法

术前于X线下标记健侧髋关节股骨头运动中心点并作两侧泪滴连线垂线,取连线中点为中心点标记患侧髋关节运动中心点,此点为患侧髋臼安装点;取模板测量患者健侧截骨高度,将之与颈长作对比并确定合适股骨颈截骨高度以及股骨头假体颈长,而后测量运动中心至小粗隆最高点距离。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体内容为:硬膜外麻醉生效后取健侧卧位并消毒,取患者髋关节后外侧行切口至髋关节后侧,获取股骨颈底部关节囊及基底区域术野,取小转子上方采用电锯切断股骨头及部分关节孟唇及关节囊,充分暴露髋臼并以髋关节旋转中心为定位,打磨髋臼至光滑直至软骨面渗血。而后安装与磨锉相同型号的髋臼假体,完毕后于股骨上段扩张髋臼髓腔并选取合适型号假体柄,洗净髓腔并安装假体,最后检查髋关节稳定性置入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患者术前、术后1d肢体长度差异、肢体长度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术后1d拍摄两侧髋关节X线片,测量两侧小粗隆最高点至两侧运动中心点距离,经比例尺换算得出肢体长度差异值;②术后并发症包括髋关节前脱位、髋外展无力以及神经麻痹。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肢体长度差异

相比于术前,术后1d患者肢体长度差异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肢体长度差异对比(±s,mm)

表1 患者肢体长度差异对比(±s,mm)

时间 例数 肢体长度差异术前 70 -8.17±6.43术后1d 70 -4.16±3.41 t-4.610 P-0.000

2.2 肢体长度变化情况

术后经测量得出双下肢等长患者22例(31.43%),<5 mm肢体延长7例(10.00%),<5mm肢体缩短23例(32.86%),6~10 mm肢体缩短18例(25.71%)。

2.3 并发症

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髋外展无力以及神经麻痹症状,仅2例出现髋关节前脱位,发生率2.86%,由于发现及时,已予以麻醉下闭合复位,术后复查患者较满意。

3 讨 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术后不等长问题一致都是医学界研究热点,此问题可导致患者术后跛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疗效,但目前医学界关于肢体不等长问题专项研究较少。

本研究旨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术前,术后1d患者肢体长度差异缩小;术后1d肢体长度缩短、延长5mm内以及等长患者52例(74.29%),表明术前经X线测量小粗隆最高点至两侧髋关节运动中心点距离可有效预测肢体长度变化,避免术后肢体不等长现象。而导致术后肢体不等长的主要原因为:①术中股骨颈残端保留过多;②术中采用假体颈过长;③术前患者肢体缩短严重,术中强行延长可导致血管神经受损;④术中髋臼磨锉过度[2]。而术前于X线片标记两侧股骨头运动中心、偏心距以及小粗隆至运动中心距离,并采取模板将其与健侧髋关节比较,以确定最合适截骨高度以及对应颈长,可起到有效恢复正常运动中心与小粗隆距离的作用。本研究术中依据术前测量确定的截骨高度截骨并选取对应颈长,微调假体柄插入深度,最大程度上使小粗隆最高点至两侧髋关节运动中心点距离与术前保持一致,可有效缩小患者术后肢体长度差异。余江[3]等研究将三种测量方法用于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问题,结果显示髋臼钉结合缝线测量法可准确测定下肢不等长程度。此研究结果值得借鉴,但并不可确保其全面性。同样本研究结论得出的方式可使大部分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肢体长度,且不必昂贵设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实际应用可行。但由于本研究未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术后随访时间等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以研究远期疗效保证研究结论准确性。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前经X线测量小粗隆最高点至两侧髋关节运动中心点距离对于控制肢体等长问题具有显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中心点髋臼股骨头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一种基于标准差的K-medoids聚类算法
Scratch 3.9更新了什么?
如何设置造型中心点?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缺损的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