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骨替代材料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探究
2020-08-25崔践英毛慧玲杨雪松
崔践英,毛慧玲,杨雪松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在牙骨高度不足,因此就需要对上颌窦进行提升,传统手术中需要防止骨替代材料,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可以利用空间血凝块形成新骨,因此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是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1]。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共67人,植入种植体83颗,其中34例患者种植46例种植体时使用骨替代材料,记为骨替代组,33例患者种植37例种植体未使用固体带材料,记为未替代组。患者的上颌均存在骨量不足的情况。
1.2 方法
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前拍摄检验影像并对口腔进行消毒,测量骨高度,进行种植体植入时,对植入区域进行麻醉,确定种植点,准备种植窝,去除残余骨,对骨替代组患者使用Bio-Gide胶原膜及Bio-Oss骨粉,对未替代组患者直接植入种植体,进行缝合,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影像检验,叮嘱患者术后1-2天不能刷牙,术后一周内要注意漱口,10天进行拆线。
1.3 观察标准
(1)测量患者骨高度及骨提升值;(2)术后3-10天检测影像,观察是否存在肿胀、感染等情况;(3)患者对术后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6分为不满意,大于6分小于9分为基本满意,>9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意义
数据采用SPSS 18.0 进行整理,骨高度及骨提升度用(±s)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表示,当P<0.05时,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术后骨高度及提升情况
度为(7.14±0.65)mm;未替代组患者术后可用骨高度平均值为(4.26±1.23)mm,提升高度为(3.15±0.72)mm。数据整理如下表1所示。
表1 患者术后骨高度及骨提升情况(±s,mm)
表1 患者术后骨高度及骨提升情况(±s,mm)
组名 人数 平均骨高度 平均提升高度替代组 34 6.37±1.54 7.14±0.65未替代组 33 4.26±1.23 3.15±0.72 P-<0.05 <0.05
2.2 患者术后面部肿胀情况
术后骨替代组患者发生软组织红肿13 例,占比38.24%(13/34),未替代组患者发生软组织红肿4例,占比12.12%(4/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未使用骨替代材料的患者发生红肿较少,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2.3 患者术后满意情况
术后未替代组患者满意评分为8.6分,骨替代组患者满意评分为7.3分。可见不使用骨替代进行治疗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提升患者的舒适程度及满意情况。
3 讨 论
反映,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研究数据表明使用骨替代材料进行手术后,患者软组织红肿更明显,但随访1~3个月后,均无不适情况,且伤口愈合完好。相关研究表明,当骨高度>2 mm,提升高度在4~6 mm时,可以直接进行种植,且术后6-12个月的医学影像显示上颌窦底形成新骨,主要是由于上颌窦底黏膜的作用[2]。本次研究仅通过对比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进行术后的临床效应进行对比,但并未对骨密度、新成骨类型进行研究,因此牙齿的负载时间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究数据如下:替代组患者植入骨替代材料后可用骨高度平均值为(6.37±1.54)mm,提升高度为(7.14±0.65)mm;未替代组患者术后可用骨高度平均值为(4.26±1.23)mm,提升高度为(3.15±0.72)mm.。术后骨替代组患者发生软组织红肿13例,占比38.24%(13/34),未替代组患者发生软组织红肿4例,占比12.12%(4/33),术后未替代组患者满意评分为8.6分,骨替代组患者满意评分为7.3分。研究数据表明,使用骨替代材料能够更好的提升骨高度,但术后软组织红肿发生较多,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从而使满意度降低,术后观察患者医学影像可知,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术后无论是否植入骨替代材料均可形成新骨,因此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观察患者剩余骨高度,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骨替代材料,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