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笔书法之执笔姿势浅析

2020-08-24岳世清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3期

岳世清

摘要:由于书写姿势有别,历代执笔姿势呈现多样化。“五字执笔法”是一种传统的执笔姿势,受到书法大家的推崇,知其姿势要领,而后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无论何种执笔,手笔一体,随心所为,采用顺应生理机能,舒适、合理、灵活的执笔姿势。

关键词:毛笔书法  执笔姿势  五字执笔法

当前,中小学对“书法进课堂”非常重视,但苦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导致很多学校的书法教学步履维艰,很多学生的执笔方法十分不规范。不好的执笔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不仅影响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而且直接制约着书法学习的效果。可以说,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是进入书法学习的第一扇大门。

古人书写多“席地而坐”(跪坐),将简、牍或绢、帛卷成卷,左手握卷右手执笔书写,或由一书童持绢或纸的上边,书写者左手持其下边,右手执笔书写。书写时肘、腕完全悬空,没有几案支撑和依托,当时的几案只是用来置放器物和文具。此种书写的姿势延续了几千年,但因为左手持绢、纸的高度与角度存在多样性与不稳定性,致使执笔法在历代都有不同的变化。现今,五指执笔法得到更多书法家的认同。

一、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对五字执笔法极为推崇的当属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沈先生在《书法论·余论》中提道:“拨镫法是晚唐卢肇依托韩吏部所传授而秘守着,后来才传给林蕴的。”而唐代林蕴在其《拨镫序》中说道:“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捻、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南唐后主李煜之《书述》有云:“书有七字法,所谓法者,捩、压、钩、揭、抵、导、送是也,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锺、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日。因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略记之。”后由唐朝陆希声对二王“拨蹬法”梳理阐明:擫、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至宋代钱若水才公开于世。这“五字执笔法”自唐至今,由于书写姿势的舒适、合理,逐渐成为主流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中的“擫、押、钩、格、抵”具体姿势分析如下(图1):

擫,是拇指的作用,擫是按、抵之意,以拇指的第一节紧按笔管的内侧,力量由内向外。

押,是食指的作用,押通压,有约束、管束之意。是指食指第一节压住笔管的外侧,力量由外向内,位置和拇指内外相当,与拇指相互配合捏住笔管。

钩,是中指的作用,在拇指和食指将笔管捏住的情况下,再以第一节指肚前端弯曲如钩钩住笔管外侧,力量从外向内,中指与食指合力,相对拇指更稳固控制笔管。

格,是无名指的作用,是指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顶笔管内侧,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力量从右内侧向左外侧推出。此动作亦称“揭”,有抵挡和往上顶之意。

抵,是小指的作用,有顶、托之意,是将小指紧靠支顶无名指而不接触笔管,以增强无名指的依托力。

二、执笔在“坐姿”(小字)、“站姿”(大字)上有别

当今社会由于书案的广泛使用,学习书法都有专用的书桌,书写姿势一改古代“席地而坐”而为“坐姿”或“站姿”。无论何种执笔姿势,都是要解决五个手指如何合理安排各自的作用,就其姿势,书写时,一定要感觉舒适、自然、合理,不牵强、不别扭、不费劲、能持久。

1.“坐姿”执笔

当代书寫者拥有高矮适宜的桌椅,坐姿书写是一种较科学、合理的书写姿势,特别是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对其身体健康意义重大。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左手自然平放按纸,右手执笔书写,执笔方法采用“五字执笔法”。“五字执笔法”是一些书法教育大家极力推崇的,是目前最比较科学的一种执笔方法。

2.“站姿”执笔

书写者写小字时多采用“坐姿”,而写大字时一般会采用“站姿”。写大字时,对指、腕、肘、臂、腰乃至全身力量都有一定要求,因而执笔时多采用“三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的要点是(图2):

(1)大拇指按住笔管稍上内侧;

(2)食指稍稍弯曲,以第一关节指肚压住笔管外侧;

(3)中指第一关节指甲左侧边缘处抵住笔管,与食指、拇指成三角方向,共同配合稳固笔管;

(4)无名指和小指自然靠拢,适度给力,以支撑前三指的稳定。

四、书写小楷、小行草执笔有别

小楷、小行草虽都是小字,都用“坐姿”,都用“五指执笔法”,但在具体要求上还是有一点差异。书写小楷,执笔宜浅,要求笔笔中锋,而且笔画精到,对执笔的稳定性要求更高。

小楷执笔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图3)。

指实,就是手指执笔力量适宜,要捏住笔管,过于紧张则运化不便,过于松弛则缺乏力度,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第一节紧按笔管的内侧,力量由内向外,由此兼五指之力,齐腕而下笔,乃能至“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集管心,笔笔皆灵气而稳重”。

掌虚,即执笔时掌心务必保持虚空,五指断不可弯曲塞掌,以感觉掌中握有一个鸡蛋为最妙。如此,运笔便能稳重之中不失一丝灵气。掌虚之目的在于充分放松手掌之筋骨,手指手腕断不可僵直紧张,否则会严重影响运笔的效果。

掌竖,执笔之手尽量垂直而立,掌竖方能笔直,笔直固能峰正,若反其道行之,则会导致笔管歪斜、笔锋侧偏,进而导致笔画扁窄的后果。

腕平,即腕部尽量与桌面平行,倾斜角度不可过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执笔第十二》中有言:“学者欲执笔,先求腕平,次求掌竖。”腕平是为了在写字时充分地将腕部的力量传送至笔锋,腕部保持与桌面平行有助于灵活运腕。而腕平与掌竖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的,笔管挺直才能达到笔锋的稳与正,这要归功于运腕和掌竖,做到笔锋、笔管、手掌、手腕四点合一,正、直、竖、平,才能达到灵活有力之妙境。

管直,执笔的同时要注意笔管与桌面的角度尽量保持垂直,但也应视具体运笔而定,笔管有时俯仰倾斜。但不论何种情况,都应达到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书写小行草,为了笔法丰富、正侧并用,调锋就得方便快捷。可用“五字执笔法”或“三指执笔法”。“五字执笔法”在“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的基础上,“掌竖”“管直”可略改倾斜,这样书写更便于捻管调锋,在使转翻笔时调节空间更大,更有灵活性、自由度,更能使小行草笔法丰富、跌宕多姿。(图4、5)

初学书法,在了解各种执笔法的内涵和渊源之后,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执笔方法。久而久之,通过手和笔之间的磨合,对书法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认识,自然会习惯于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当然,姿势是次要的,通过执笔把字写好才是最重要的。东坡居士有云: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虽无定法,但关键在于“虚而宽”。无论何种执笔,手笔一体,随心所为,执笔顺应生理机能,做到自然、合理、舒适、灵活、宽松、不拘谨、不生硬、不板滞、不别扭、不僵化,如此方得执笔真谛。

参考文献:

[1]庄天明.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清)戈守智,沈培方,校证.汉溪书法通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