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工具界限、美学界限?
2020-08-24仝朝晖
仝朝晖
关键词:中国画;照片;工笔画;题材;展览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办于1949年,是中国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美术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1]2019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出现入选的中国画作品“抄袭”摄影照片的事件,一时被文艺圈热议(图1)。它也再次引发关于中国画传统价值的主体性以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的工笔画、写意画之争等更为人们关注的论题。
一、照片作为技术手段
自从照相技术出现以来,绘画与摄影关系的争议其来有自。应该说,艺术家画别人拍摄的照片,可能有侵权问题。此外,这种行为无可置评。我们细究一幅写实性的绘画作品,采取的手段是写生模特或是画照片,这对于评判作品水平高低有根本的差异吗?
作为技术手段,今天的艺术家创作参考照片并不鲜见,尤其是对写实风格画家而言,照片是必要的创作素材。在当代艺术史中,无论架上绘画的照相写实主义,还是观念艺术的波普,相关问题早就无须讨论了。在传统中国绘画中,也有大量名曰“摹某某笔意”的画作,这类“纸抄纸”方式在西方人观念里就是另一种“复制”或“抄袭”。当然,我们认为两者不能等同,其中有中国绘画推崇“法度”仪轨和西方绘画强调“原创性”的文化差异。在今天的全国美展中,应当不排斥“画照片”这类作品作为艺术类型的存在合理性。但是,如果它成为一种潮流,使美展作品风格由多样化变成单一化,那么这种现象就值得反思。
所以,问题重点是作品“画照片”有没有一定的艺术技巧含量,画家在选择照片参照时,有没有审美境界的考量。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和放大“画照片”,这会丧失绘画作品应该具有的语言深度。
二、“中国画”是什么?
“中国画”这一概念并非自古就有,而是民国时期的国粹运动普及的。民国初期的官方多称“国画”,20世纪50年代后,官方则多称“中国画”。最初的中国画概念主要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卷轴画,而不包括宗教绘画,如敦煌壁画,也不包括民间绘画,如汉代石刻画像[2]。事实上,中国画概念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所论的“中国画”就包含如徐悲鸿、林风眠的西画造型风格的水墨画。换言之,中国画概念的内涵越来越小,其对应的外延越来越大。
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诸如色、线、水墨、渲染、写实、写意,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源流原本就不一而足。大略来说,中国绘画传统在唐代之前有重视用色的渊源。在宋元之后,中国绘画更为重视笔墨和线造型,这一艺术风尚延续至今。所以,如果我们重新定义中国画,其语言方式应该包容多元化的构成。
我们也要检视今人常说的中国画“传统”,其中有许多我们习而不察的问题。
任何民族的文化行为都有来自前人的经验或规范,此即为传统。但是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一系的画家,推崇传统更甚。这固然和中国画程式性的语言方式直接相关,同时,它和中国文化基因中的道统、门第、礼法观念是统一的。故而,在一些传统中国画的画家意识中,传统变得神圣,即便在今天也依然如此。
如果把中国画放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就需要对它有普遍艺术规律的认识,而不是给中国画传统赋予超越其他知识经验和认识规律的超验色彩。否则,这就不是在讨论艺术问题了,而变成对中国文化尊古观念的延续。所以说,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本身或许就有比较偏狭的成分。传统贵在活学活用,要破除固化传统的思维。历届国展的优秀作品,如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迎春、杨力舟的《太行铁壁》,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图2),袁武的《抗联组画》等。这些作品兼顾了传统和现代,因此脱颖而出。
三、中国画传统的主体性
在当今的全国美展中,中国画概念到底是一种绘画工具界限,还是一种审美样式界限?这一问题越来越难以定义了。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各展区作品征集细则》中,对于“中国画”的范围定义并未提及。
不可否认,近几届的全国美展,一些艺术手法倾向写实性、制作性、工艺化的中国画作品占据了较大的入选比例,这一现象引起社会担忧。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强调所谓传统中国画主张的“书画同源”“意象性”“气韵”“笔墨”等语言价值的主体性,并以此作为全国美展的思想导向呢?
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熏陶中,论及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我们最熟悉的解释就是马列哲学的矛盾两分法。然而,在全国美展具体的参选和评审环节里,每个人对此的认知会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间。因为国展倡导的中国画价值是以思想性、个性化和创新性的现代绘画观念作为基调的,这和传统中国画所尊崇的功力、师承、法度、逸格、学养等文化价值已经不是同一意义系统了。
中国画不可能远离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所以传统的艺术观念面对时代挑战,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如何看待一些传统艺术观念和当代人普遍文化习惯的违和感?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画与戏曲进行比照。二者有根本区别,戏曲的艺术形式需要活态媒介来传播,具有大众文化属性。如果没有普通观众买票,戏曲被电影、流行音乐等边缘化就很难避免。但是,绘画艺术形式以固态媒介来表现,它可以是一种个体行为,古人称之为“雅玩”。因此,传统中国画不会像戏曲那样,明显地被时代淡忘。即便如此,中国画走向不同艺术观念的综合也已成为趋势,就像今天国内美术院校中國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西画的素描、色彩之类课程。
全国美展是否要凸显中国画传统价值的主体性?不必说这种对“传统”的理解本身有没有以偏概全,仅在实践层面,这基本就是假命题,不大符合当今中国文化环境的现实存在。我们倡导全国美展要百花齐放,传统风格作品作为一种类型理应受到平等对待,但其他风格作品,只要是好画,就不必以“传统”来框定。这时,“中国画”其实就是工具界限。笔者倒不认为一旦中国画作品笔墨的“中国性”消解,就是艺术民族性的终结。
四、“工笔”“写意”之争
关于“画照片”的争议也再次引发另一个论题:全国美展作品的“工笔”“写意”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