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渚文字的书契与考辨

2020-08-24韩书茂端家琪

书画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甲骨文

韩书茂 端家琪

关键词:良渚文字;书契;甲骨文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长江流域最重要的一支文化,以雕琢精致的玉器而闻名。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是自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黑陶80年来良渚文化研究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1996年为纪念良渚文化遗址发现60周年,浙江文物局编著了《良渚古玉》,书中记载现已发表的刻有图画文字的良渚古玉共181件,分別藏于我国以及美、英、法等国的文物收藏机构。美国纽约亚洲文化基金会曾发表刻有文字的良渚玉器多件,其文字多有为笔者所能考辨者。上海、安徽多位资深高古玉鉴藏家藏有刻有文字的良渚文化玉器10余件,计700余字,其中3件玉器上的文字经笔者考辨已大部分可以释读出。一个解开良渚文字谜题的历史机缘呼之即出。

一、良渚文字的书契

从已见良渚玉器上的契刻文字来看,其为非常成熟的表意文字已毋庸置疑。它不仅有字、词、句、章,而且常与“神人兽面纹”“神鸟立祭坛纹”同时出现在玉璧、玉璜、玉册等大型器物上,这些契刻文字和图形也可以看作是新石器晚期良渚先民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就文字的书契而言,它比甲骨文表现出了更多的“书写性”以及情绪的生动传达,在用笔(刀)、结体、章法(分行布白)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今天的“硬笔书法”可以等量齐观。

(一)用笔(刀)。良渚文化玉器主要用料为江苏溧阳梅岭软玉,摩氏硬度为5,低于红山文化河磨玉(摩氏硬度6~6.5),它是良渚先民用高于梅岭玉硬度的燧石(摩氏硬度7),如今天手持硬笔一样直接在玉器上书契出来的。从笔迹上看,为中锋用笔(刀),正直不偏。用笔有起止、提按、顿挫,一波三折,流畅飞动。一些笔画之间有呼应、牵连,如同行草书的用笔,逶迤洒脱,非常富有表现力。这种线条是在甲骨文里未曾见过的,是一种高质量的线条。

(二)结体。良渚文化玉器契刻文字的结体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走之结构。它的单字书写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有些字的单体部件被用于多个字的结构中,实际上已经成为“偏旁”,如“扌”“牜”。良渚文字的结体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法则,有平行、对称、曲直、长短、断连、平衡、变化、协调等,表现了良渚先民在书契过程中审美意识的流畅传达。

(三)章法。良渚文字的排列组合有横式、竖式、横竖同章、文图共篇等多种形式。竖式布白,字距较密,行距较疏。横竖同章、文图共篇者则整饬有序,变而不乱,从中可见书契者娴熟地驾驭通篇的高超布局能力。

二、良渚文字考辨

担纲“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复旦大学博物馆学教授高蒙河说:“良渚已发现700余个刻画符号,其中有许多刻画符号排列在一起,具有文字的功能特征,被古文字学家视为原始文字。”笔者从事古文字研究,书法创作、研究和高古玉鉴藏、研究凡50年,释读良渚文字一直是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曾经在鉴赏一件良渚文化玉鼓时,发现玉器上的一个字(图1)与甲骨文中“中”字形相同,于是从《甲骨文编》[ 1 ]检索“中”字(图2),果然毫厘不爽。《辞源》释:“中,两旗之中,中正之意。”又见玉鼓上有一字(图3),与《古籀汇编》[2]中的古文字(图4)字形相近,该字释为“沱”,意为“江之别流”,今作“池”。于是,我们决定从一件刻有11个字的良渚玉镯入手,将上面的契刻文字全部考辨,释读如次。

(一)图5,甲骨文作图6字形,释为“尊”,会意字,双手捧一酒器,奉酒以示尊贵。

(二)图7,甲骨文作图8字形,会意字,释为“彻”,《古籀汇编》释:“食毕而彻去。”

(三)图9,甲骨文作图10字形,《古籀汇编》释为“工”,意为“巧饰也”,为装饰、加工、制作之意。

(四)图11,甲骨文作图12字形,陶制“鼎”之象形,为容器、礼器,商代用青铜铸造,为礼制重器。

(五)图13,甲骨文作图14字形,陶制“鬲”之象形,为容器、礼器。

(六)图15,甲骨文作图16字形,会意字,释为“游”,持飘旗之杖以出巡。

(七)图17,甲骨文作图18字形,会意字,释为“析”,以斤(斧)伐木,用于制作、建筑。

(八)图19,甲骨文作图20字形,释为“衣”,衣饰。

(九)图21,甲骨文作图22字形,陶制“壶”之象形,盛酒、水器。

(十)图23,甲骨文作图24字形,象形字,释为“妇”,头饰美丽羽冠的贵“妇”。

(十一)图25,甲骨文作图26字形,会意字,释为“鼓”,以手持槌击“鼓”以宴乐也。

佩戴玉镯是良渚贵族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其词法、句法也与今日不同。良渚玉镯上的11个字,连起来是“妇鼓尊彻工鼎鬲游析衣壶”,大意是:佩戴玉镯的贵族享有美貌的妇人,“鼎鬲衣壶”的华服佳肴,鼓乐巡游的娱乐仪仗,伐木巧作的舒适建筑。这些玉镯上的契刻文字内容与良渚遗址考古的相关成果是完全可以无缝对接的。

考古证实,良渚文化后期,因受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良渚先民分成两支向外迁徙:一支溯长江而上,进入陕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给当地文化,尤其是巴蜀三星堆文化带来巨大影响;一支向北,融入中原的华夏部落联盟。据此笔者认为,向北一支的迁徙为良渚文字直接衍生为殷商的甲骨文字提供了契机,换言之,良渚文字正是殷商甲骨文字的直接源头。

对良渚文字的考辨、释读目前还未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笔者期望更多的学者在“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后的新时期里,更多地关注对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文字的考古发掘、整理研究。

猜你喜欢

甲骨文
我是安阳人,学点甲骨文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人物大变身
当甲骨文变身为表情包……
甲骨文卖萌记
聪明的人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甲骨文敦促欧盟听证